分享

国庆学八天-第5天 | 潘志军《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上)

 骨科笔记 2018-01-31

阿联笔记,第一手骨科新认知笔记。


阿联笔记国庆特辑

《四肢骨折内固定》原则版


曾炳芳、吴克俭、孙月华、潘志军

四位大咖联袂呈现。


从生物学、历史、并发症、感染四个角度,

帮你明确四肢骨折内固定路上的坑和雷。


今天这个雷

是我们创伤骨科医生都不愿意踩

但又必然会踩到的

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

有请浙二医 潘志军教授

为你排忧解难



大家好!

我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我叫潘志军。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关于骨折内固定术后的感染。

 

 

作为创伤骨科医生,不管你怎么样做手术,都难避免碰到这些并发症,尤其是感染。一旦内固定术后感染,会带来很多的问题。

这是我们创伤骨科医生,所面临的很大的挑战。

 

 

那今天呢,我要给大家介绍这么多的问题:

  • 第一个:概况;

  • 第二个:我们感染的分类:

  • 第三个:有关诊断:

  • 第四个就是治疗原则和方法。

 

 

关于定义呢,一般我们讲,骨折术后内固定感染,就指的是我们的骨折,经过了手术内固定以后,发生的骨组织的感染。

它的发生率呢,到目前为止,不管我们的技术发展到什么时候,大概3%-5%。

这个跟不同的损伤有关,比如说闭合性的感染。闭合性骨折的感染率大概在1%-3%,但是开放性骨折的感染就高了。

比如说到了III度,它可以达到30%;而IIIb型的,可以达到30%-40%。

那么感染的类型呢?

 

 

到目前为止,对于骨折术后的感染,没有很好的广泛应用的分类。

一般呢,有两种。

一种就所谓,我们说血源性的,还是开放骨折,还是闭合骨折术后,这个呢,不是我们今天讲的内容。

我们今天讲的内容呢,主要是像早期,还是晚期?

一般把两周以内,就是损伤或者术后的两周,发生的感染。

我们叫做早期感染。

大于十个礼拜以后,发生的感染,我们叫晚期感染。

而在这两个时间当中的,我们叫做延期感染。

 

 

这就是,我们一般公认的,把它分为两大类:

一个根据是外源性的,血源性的,还是手术的创伤感染;

另外一个呢,早期的晚期的,还是延迟的感染。

 

 

那么对于感染呢,一个原则。

我想大家都会公认:就是早期诊断早期处理。

为什么要谈这个早期诊断,早期处理的问题呢?

 

 

有一篇文章告诉我们,如果感染,如果早期发现,就马上给它合理的治疗。

它的治愈率,能达到多少呢?

71%

而如果我们早期没有发现,到了晚期,十个礼拜以后,我们发现了,诊断出来了。

这个时候处理的难度,就比较大。

 

 

这里面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所谓细菌膜的问题。

为什么呢?

因为细菌是一个,非常聪明的生物。

一旦我们机体的抵抗力,或者抗生素给它,它会出现对抗生素,对防御机制的本身的防御的一些功能。

所以它形成一个细菌膜以后,如果我们用抗生素,给它进行治疗。这个抗生素浓度,要提高到一千倍以上,才能杀灭它。

这样子,这个抗生素浓度,我想对机体的损伤,也是巨大的。

所以应该,不能让感染到了慢性。

一旦慢性,它的治疗是非常困难。

 

那么怎么样能早期得到诊断呢?

 

 

当然我们有三个方面,

  • 第一个病史,

  • 第二个影像学检查,

  • 第三个实验室检查。

关于病史一定要注意,我们现在可能都不大去关心这事情。

有没有创伤手术史?

这是我们今天讲,术后感染的问题。

第一个,有没有红肿热痛?有没有窦道?有没有渗液?

第二个呢,就是我们骨科医生喜欢用的:X线、CT、核磁共振核素扫描等等。

那另外一个呢,就是实验室检查。

包括白细胞,包括血沉,包括C反应蛋白。

那不管这些,这么多林林种类的检查方法,我们一定不要单独拿一个检查,来说明感染存在,还是不存在。

一定要把它综合起来,而且要动态。

你术后第一天,可能说没问题,第三天就没问题了吗?

第一个礼拜以后,就没问题了吗?

我们讲,感染有两个礼拜,有三个礼拜,有四个礼拜,都可能发生。所以一定要动态的看。

第二个,每个人发生的情况不一样,反应不一样,所以要个体化。

只有把这些因素全都综合动态个体化以后,感染可能会得到早期的诊断。

 

 

 

关于第一个就是临床表现,如果术后出现红肿热痛典型症状,大家都可能没问题。

但是往往现在的术后感染,没有这些典型症状。

可能肿,术后也会有肿胀;

可能痛,伤口也会有疼痛;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考虑:到底存在不存在感染?

如果这些,能把其他的因素排除掉,一定要怀疑,可能有感染存在。

 

 

千万不要做鸵鸟,自己侥幸心理,说这个可能是,创伤反应过重,可能是金属过敏。

一定要排除感染。

 

血液检查我们看什么?

 

 

 

大家都会经常用,血沉C-反应蛋白。

那么在手术以后,它本身是个创伤,所以它都会高。

但是正常机体,如果不是术后感染,它在一个礼拜以后,都慢慢的往下降。

 

 

如果在一个礼拜以后,又上升了,那么它这条线,就会慢慢又回去。

如果这个血沉,你再随访着动态的观察,如果到了三五天,五六天以后又上去了,那就明确的提示,可能有感染的东西存在了。

 

 

也有人呢,对这个CRP,这个值这个高度进行了研究。

如果创伤以后,他认为达到100左右,认为这个可能就高度的提示,它有感染的存在。但是这个个体的情况,以及他疾病所在,有没有伴发症,会对这个造成一定的影响。

 

 

另外呢,我们讲最常见的,我们把这三样东西如果把它合起来,跟它分开来考虑,那完全对这个诊断的价值,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白细胞血沉C-反应蛋白,单个来讲,它的诊断价值,是比较低的。

我们这上边的文献,告诉我们,如果是有一个单纯白细胞,或者单纯的血沉,或者单纯的C-反应蛋白,它的可行性只有18%;

如果把两个都阳性了,它就提高到50%以上;

如果白细胞,血沉C-反应蛋白,三个都高,如果能排除其他部分的感染,100%就是我们术后的感染。

 

所以简单的诊断方法,如果我们用得恰当,也是能在早期诊断上达到一个非常好的价值。

 

 



 

另外我们可以用CT,用磁共振用X线片,这行不行?

当然都有作用,X线片对早期诊断没用,它一般在两个礼拜以后,才能体现出在X线上有破坏的表现。

磁共振可以有髓腔里边,有水肿的信号,但是往往由于我们的术后内固定,里边有金属内植物的存在以后,会干扰这些表现。

所以呢,在早期诊断上,往往也是有一定的问题。

 

核素行不行?

 

 

核素敏感性非常高,但是特异性比较差。

而且往往由于,金属的内固定物的存在,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可疑的。

 

 

 

我们可以看一下,这是一篇文章,把所有的核素放在一起,有热反应冷反应。

你看下边的结果,看起来,如果都是冷的,阴性表现。那就说明,不存在感染。

如果有些热有些冷,那就可能(感染)。

所以都不是确诊的。

这个在我们早期诊断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核素存在这些敏感性比较高,而特异性比较差(的特点)。

 

 

那么现在新的,比如说PET/CT行不行?

从现在能得到比较少的一些报道,PET/CT,确实是在我们诊断感染上边,有它的价值。

 

我们可以看这篇文献,敏感性可以达到94%,而它的特异性也可以达到87%。

这就比较好,但是这篇文章做的是血源性感染,没有金属。

所以金属内固定,在里边以后,会产生什么影响?

现在还没有人报道。

 

 



 

能不能做的更深,做组织学检查,细菌学检查,行不行?

当然都可以用。

但是呢,每个做的时候,都要小心。

 

 

再看这篇文献,我们叫细菌的染色。

我们组织里边,看白细胞的高低,到底好不好?

这就考虑到我们取材的这个操作的是不是规范。

 

 

一般来讲,我们细菌学检查,组织学检查,一次检查不能定性。

因为一次有污染的可能。

所以一定要多次,多种方法。

一定要它的深部去取,而且没有抗生素的干扰。

用了抗生素,你培养出来是阴性,你图片出来阴性,你还不能说它就没有细菌在里边。

组织学也一样,要多点,一般提倡在五点以上。

就在五个部位,取不同的地方的组织,来进行组织学检查,然后得到同样一个结果。这个可靠性就比较高了。

 

所以我们把诊断的东西,捏在一起,我们看一下。在我们早期诊断上边,到底有哪一些是比较好的?

 

 

结果发现呢,都不是太好。你看打问号的很多。

所以呢,都是在敏感性上边比较好,而在特异性上有点欠缺。

 

 

所以呢,这就告诉我们,在诊断感染,尤其是在早期诊断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些

所有的东西放在一起,然后综合动态个体化,来考虑。

某一个具体病人,他到底存不存在感染,这是讲的诊断。

 

接下去我们讲一下治疗。

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它到底有哪些病理的状况?

 

 

那我们就知道,

第一个有感染。

第二个可能异物,不管是内固定,还是死骨还是什么疤痕。

第三个呢,可能各种手术,做过以后有创面,甚至时间比较长有窦道,或者呢,骨折还没长起来,就有缺损,或者还有种种的并发症,比如说血管啊神经等等各种各样的并发症。

所以我们对着这个病例,我们的治疗目的,第一个就是消灭感染。因为今天讲的是感染。

第二个你有创面,我们得想办法,把创面覆盖掉。

对骨折呢,我们得想办法给它愈合。然后要达到一个功能的恢复。

那为了达到这个治疗目的,我们有哪些原则,有哪些方法去做?

 

 



 

这就是清创,消灭死腔,抗生素的应用,骨折的固定,以及我们软组织与骨骼的重建,最后我们要把它康复。

这是我们的治疗原则。

 

 



 

这些治疗原则,实际上从我们骨科诞生的那一刻,就在应用。不过呢,在具体的方法上,有不同的应用范围。

所以治疗原则:

  • 清创

  • 消灭死腔

  • 抗生素应用

  • 骨折的稳定

  • 软组织及骨骼的重建

这原则一直没有变。

但是呢,我们更要重视下边组织活力的改善。

因为如果有组织活力,我们上边做的东西都成立。

如果没有组织活力,上边做的东西,全部不成立。

这在下边接下去的内容里,我们会反复强调这一点。

 

 

那么在这几个原则里边,重中之重,就是感染的消灭。

因为是感染,所以必须把感染消灭掉。

那么感染怎么消灭呢?

 

 



 

第一个就是彻底清创。

什么叫彻底?

就把所有没有活力的东西,都要清除出去。那就包括死骨,以及我们放在里边的没有活力的内固定物。

 

 

以前我们历史上,就有关公华佗刮骨疗伤,就是把所有东西,都给它刮掉。

不清创彻底,感染是没有办法控制的。

 

 



 

比如说这个病人,做了感染。

我们一定要,把所有窗口都打开,甚至更长,一定要把所有钢板边、钢板下这些脏东西,都给它清干净。

千万不要说一个创口,我先做两公分,下次不行,弄个三公分五公分。

一般不行。

一旦诊断明确。所有的切口都要打开,进行彻底的反复的清创。

 

 



 

这是我们做的病例。骨折了,我们做了内固定,结果术后感染,那你就要全部的切口打开,把边上的所有脏东西都清除。

 

 

清除一次不够就两次,两次不够就三次,三次不够就四次,一定要把它清干净。

然后看到组织,有新鲜的肉芽长上了,那就说明组织的修复能力,已经达到了。

这个时候,你可以采用其他方法,把创面覆盖。

那么,这个病人呢,我们进行了这么反复的清创。

 

 

 

由于他是早期的感染,固定又没有失效,所以经过反复清创以后,内植物就保留了,感染也得到了控制。

 

 

 

这个病人,我们讲彻底清创,你看有很多死骨,那怎么办?

必须把它全部切除,所以切除这么一大盘。

所以彻底清创,把所有死骨清除掉。

这样子,我们才达到,我们所谓彻底清创,要反复的进行。

 

 

 

那么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髓腔感染清创。

髓内钉现在大家都做,做好以后也有可能感染。

怎么感染?

它是在髓腔里面。

所以呢,我们要用扩髓器去扩,就是像我们进行扩髓置钉一样。用不同大小的扩髓头,在髓腔里边,把这个脏东西,都给它绞干净。

 

 



 

除了清创,第二个就是引流。引流以前用管子放在里边,一边冲一边引流等等。现在有更好的东西,比如说,我们负压吸引,现在很多厂家,可以提供这些吸引,减轻了医生的劳动,有更好的吸引装置,吸引效果也会增加。

 

 



 

那么,消灭死腔。因为我们知道清创以后,或多或少都要留下这些死腔。如果让这些血液,组织积在里边,那细菌是很容易繁殖。

所以消灭死腔,也是我们消除感染的一个很主要的原则。

那么消灭死腔,有什么方法呢?

首先推崇的,是带组织活力,有活力的组织。

因为有组织活力,它本身具有血运,它本身具有机体的抗感染的防御机制。

它可以把抗生素,从其他地方带入到这里。如果没有这些组织活力,那么抗生素是到不了这里。

这是有活力的组织瓣,这是最好。

比如说,上边显示了肌瓣,但是呢组织瓣,不管怎样它要损伤到。

我们机体其他的地方,所以挖东墙补西墙。

那么现在还有什么方法呢?

带抗生素的骨水泥。

就是这个照片上,抗生素链珠。

那么这个呢,是现在用得比较多的一种方法。

它既可以消灭死腔,也可以在局部形成一个比较高浓度的抗生素,来消灭残留的细菌。

当然最后,有一种方法,古老还有效的方法,就是奥氏疗法。

把死腔敞开慢慢换药,只要组织有活力,它迟早肉芽会把这个创面给覆盖掉。

所以消灭死腔,我们可以用组织瓣,可以用抗生素骨水泥,也可以开放。

当然开放的病程是比较长。

 

 



 

这是我们消灭死腔的一个病例。

开放骨折,做了钢板内固定,当然里边还有钢丝。这不规范。那么它的后果呢,也是比较差。

 

 

开放感染创面,钢板外露骨外露,怎么办?

反复清创,让我们用VSD,敞开消灭死腔。VSD做引流,外固定架稳定骨折。

 

 



 

这样子,经过多次的重复的过程,终我们达到一个创面比较新鲜了,然后我们做了个组织瓣去覆盖创面,也可以消灭死腔。

最终达到了感染的控制。

 

 

那么对感染,如果这个死腔比较小,或者感染不是十分严重,边上呢组织活力又比较好,那我们不一定要做组织瓣。

我们可以用带抗生素骨水泥,把它填在这个腔里边,然后我们可以用组织瓣,把有创面的,就可以利用皮瓣啊等等把它覆盖。这样子也得到感染的控制。

 

 

 

那么另外一个死腔的消灭,比较麻烦的就是髓内钉。

术后感染就是髓腔感染,都在骨髓腔里边,死腔怎么消灭?

那么历史上,当然有其他的各种因素,比如说我管子,把髓腔打开,开槽,把它敞开了,死腔就没了。

那么现在呢,有两种方法常用。

一种就是抗生素链珠,把链珠从髓腔里导进去,这里边有抗生素,链珠又占据了髓腔,这样子死腔也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消灭;

 

 



 

第二种呢,骨水泥棒,钢筋水泥,里边有钢,外边用抗生素骨水泥,拌起来,就像个髓内钉,所以叫抗生素的骨水泥棒。

 

 

把它插到髓腔里边,那么死腔的消灭,就比较彻底;然后它有高浓度的抗生素,在局部形成一个杀菌的环境。

这样子呢,也可以非常有效地来控制髓腔的感染。

 

那么另外,在我们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治疗当中,经常碰到一个问题。就是内植物怎么办?

 

 



 

因为我们知道,如果术后感染有内植物了,如果想把这个内植物保留在里边,内植物就是个没有活力的东西,按照原则要给去除掉。

但是一旦把内植物去除掉了,那骨折就不稳定了,骨折不稳定对感染治疗是非常不利的。

所以呢经常会谈,感染了我们的内植物要不要拿掉?

 

 



 

那么这个里面呢,要考虑的因素是各种各样的:

比如什么?

  • 感染的什么类型?

  • 感染的病原菌是什么?

  • 感染得是早还是晚?

  • 内植物的材料是什么?

  • 当然这里边很重要的,就是组织的活力怎么样?

  • 我们能不能,把有效的抗感染的机制,带到这个局部来?

这是我们的(问题)。

那接下去呢,我们就一个个来谈这些问题。

 

内植物要取。

 

 



 

早期的,小于两个礼拜以内发生的,可能可以保留。

那为什么呢?

因为它细菌膜没有形成,我们可能用我们抗生素,把它细菌给杀灭。

 

 


 

那么这边,有一篇文献谈到,就是如果早期,我们不拆内植物,我们大概多少能达到控制感染?

这篇文章呢是96%,刚才是71%,为什么?

那个是感染骨折都愈合,它这个地方呢,只谈骨愈合。

就是我们保留内植物,感染我们清创,用抗生素,但是随着时间长呢,它慢慢骨折也愈合了,然后等到骨折愈合以后,把内固定再拿掉,最终把感染控制掉。

这样子,他认为也可以。

在早期我们可以保留内植物。

 

 

那么有一些人呢,就做了个流程,大于十个礼拜以上发生的,那就拆。

 

 

这没办法,晚期就得拆。

那么小于十个礼拜,怎么办?

就是早期或者延期的,怎么弄?

那么这里边就写到,要根据这个内植物,是不是稳定的?

如果是稳定的,你可能还保;不稳定的就拆。

 

 

所以这个里面呢,对早期跟晚期的呢,是非常重要。

一到晚期,几乎是公认,就是拆。

为什么拆?

那就刚才提到的,细菌膜问题。

 

 

因为一旦细菌膜形成了,你抗生素要大一千倍,所以这样子对机体是很有伤害的。

 

 

所以呢,这个杂志上,就专门对这个细菌膜做了报道。里面就谈到了细菌膜的形成的一些特点。

 

 

比如说,它就在内植物的表面,在失活的组织表面,包括死骨包括疤痕。

 

 

那么细菌膜呢,可以抵抗抗生素,跟自身免疫系统。你对它没用,它躲在里面,就像一个堡垒一样。

75%以上的感染的细菌,可以形成这种细菌膜。只要超过两个礼拜以上,它就可能形成。

所以为什么我们,把早期定在两个礼拜。两个礼拜以后有可能就细菌膜形成。这个当然跟细菌不同,种类不同,是有区别的。

 

 

 

那么另外一个,关于内植物去留呢,就是看看这个内植物对骨折是不是还有稳定作用。

如果这个内植物,已经失去了固定的作用,没用了,这是个失活的组织,就是拆。

如果这个内植物,对骨折还有稳定作用,那么一个,你拆了,骨折的稳定是个问题,第二个,如果稳定没有松动,说明组织对内固定还具有保护作用,这个时候

有可能我们保留在那里,也得到抗感染的最后的好的结果。

 

 

那么有一个实验,做过呢,就是把兔子做成两组,一组是个稳定的内固定,一组是个不稳定的,然后把细菌种植上去,结果发现在稳定的这一组里边,有35%出现了感染,而在不稳定这一组,出现了71%是感染。

这就说明,稳定的骨折对抗感染的控制上,是非常有意义的。

 

 

为什么?

一旦不稳定,

  • 不利于新生血管的形成,

  • 不利于组织的覆盖,

  • 不利于伤口的愈合,

  • 而且特别有利于细菌躲在那个地方,

所以,有个大师说过一句话:只有一个不稳定的骨折,内固定的感染是最坏的事情。

 

 

所以呢,如果是不稳定的,就像我们这图片上显示的,术后钢板都松了。这种内固定放在里边,只有一个坏处,所以就拆。

 

拆了以后骨折必须稳定,因为骨折不稳定,刚才讲了,不利于血管的形成,不利于创口的愈合等等。

 

 

所以呢,我们就需要把它拆了,用其他的方法,外固定架给骨折稳定,还是需要的。再进行其他方面的治疗,最后病人就得到良好的愈合。

 

如果骨折内固定,还是非常稳定的,就有可能保留。

 

 


 

 

这也是我们的病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出现了感染。


 

 

这时候因为是早期,我们可以进行反复的清创,清创换药,后等到创面的肉芽比较新鲜了,然后我们呢,就给它做一个组织瓣,给它覆盖起来。内固定一直保持稳定,没有松动。

 

 

所以这样是早期的,稳定的内固定,你是可以保留的。那当然,这个前面讲的是主要内容。

 


 

但是如果讲到内植物的去留,还要考虑到更多因素。比如说钉板系统有不同。因为钢板,我们可以切开以后,彻底的敞开伤口,在钢板上可以做一些物理的清除,可以把细菌膜,也许给它清除。

但髓内钉就不行。

所以单从钉跟板来讲,髓内钉感染,髓内钉更加建议去拆除。比如说构型一样。

 

 

我们知道很多的内植物,为了给医生方便,做了很多很复杂的,比如说万向的结构。单就感染这一点来说,死腔越多的感染,越难清除。

比如说我们上边看到一个非常大的钢板,用在一个非常小的骨头上面,那么在钢板和骨头之间,就形成了很多的腔隙。

 

 

这些腔隙,细菌这种炎症组织,就可以躲在里边,你很难清除。

所以越复杂的构型,越不匹配的构型,它越容易对我们感染以后越是不利。

 

 

比如说钛合金和不锈钢,有没有相关?

当然,组织相容性好的,它抗感染能力特别强。

 

 

这里边我们就提到一个竞赛的问题。

因为我们知道,这个机体这么多年,形成一个防御机制。

其中一个防御机制,叫组织膜。

 

 

任何的失活的组织,到了机体里边,机体都要给它盖起来。利用自身的防御机制,在失活的组织上边,形成一层组织膜,在钢板上边同样会形成。

如果组织相容性非常好,它就非常快的在内植物表面,形成组织膜。

一旦我们有活的,组织膜形成了,细菌就附着不上去了。

也就是说细菌膜,就形不成了。

所以细菌膜跟组织膜,是两个在竞争的关系。

所以组织相容性越好,它的抗感染能力就越强。

 

 


所以如果总结一下,内植物到底去还是留?

我们就看,去除的有哪些?去除的如果骨折愈合,我们当然把它去掉。失活的组织,失活的内植物都去掉。

慢性的晚期的,由于细菌膜形成了,抗感染比较困难,所以我们要去除抗生素不敏感的。那你用抗生素也没用,那么内植物只有把它去掉。

影响清创的,比如说髓内,清创很难,只有把它去掉。

保留的有哪些呢?

你骨折还没长牢,肯定要保留。

但是呢,如果感染的局灶是非常差的,我们可能需要用其他的措施,来稳定这个骨折。

急性期有可能保留,抗感染有效的有保留,组织活力比较强的,比如说在大腿,肌肉非常丰富,就有可能把内植物保留在那里。而在皮包骨头的地方,就比较困难。

当然接下去,什么内植物的种类、性质,医疗的条件,病人的情况等等,也在这里边要考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