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蹭电影--何维仁

 老北京的记忆 2018-01-31

    何维仁

    学生放假了,大都要去电影院里看电影。回来上课时,这个说刚看了《奇迹男孩》;那个说在4D厅看了《无问西东》,坐在旋转椅子上好舒服……我一生中当然看电影无数次,但记忆深刻的,还属蹭电影。

    小学四年级时,有一天下大雪。小我两岁的妹妹没上学,于是我拿着两块干饽饽加一块咸菜去上学了。但是那时学校没有中午留校之说,上午一放学,我和另外三个同学就排着队出了校门,直接奔向学校西边的中央电影院。住在马神庙的李姓同学熟悉道儿,我们蔫不出溜儿地上了台阶,把关着的门帘子拉开一条缝,推开门,一个个手拉手地贴在后墙根,站在那里看起了电影。那是我第一次不和大人在一起看电影,电影院里黑咕隆咚的,什么也看不见,我们一声不吭地怕出来进去的人踩着,更怕被收票的人查着。安静下来一会儿后,我看见厅里只坐了一半人,后边有三四排座位根本没人坐,我们四个赶忙拉着手凑着坐到了后一排。

    大厅里的人,有小声说话的,有跟着电影里的演员笑的,这时我只听到电影里男的、女的说话声都很慢、穿得都很漂亮,好像是唱了一首歌之后,电影上出现了“完”字。屋子的灯亮了起来,有稀稀拉拉几个人从东西两个小门出去了。小门顶上有个钟表,我们一看时间还早,就坐在椅子上一声不吭地等着下一场电影开演。小门上的钟表告诉我们,离上课还有四十多分钟,我们接着看。原来,李同学知道这电影院演的是循环电影,一天从早到晚全演一部,首尾循环,有的人甚至买一张票看一天。当我们听完主题曲“这里的早晨多可爱,这里的早晨多自在”,就手拉着手去学校上课去了。

    再一次蹭电影是1949年1月底了。那时候解放军已经从各个方向挺进了北京城,停了一个多月的火车又开始正常行驶了,我又坐着绿皮火车来通县了。春节前,驻扎在通县西门王家大院里的军队,请来为解放军提供服务的老百姓,比如借房子住的、拆棉服的、帮助运送柴米油盐的,去看一部新闻影片。电影屏幕挂在紧靠城墙根的两根竖起的杉木杆子上,放电影的机器放在人群中间,老百姓带着自家的凳子去,矮凳子坐前边,高凳子坐后边。当时,我的几个要好的同学并没有票,因为他们不是住在城里,而是住在南门外的复兴庄,可解放军请来看电影的,差不多全是新城南街、后南仓和西关的居民住户。那我们怎么才能看到电影呢?我们顺着小南门往城墙上爬,再沿着杂草丛生的城墙一直往西再由西向北拐,一路跌跌撞撞,好不容易到了挂屏幕的地方。每个人从城墙上搬块大土疙瘩,坐下等着看了。谁想到,我们看的是大幕的背面,又因为在城墙上呆着,跟坐在地上看可是大有不同呀——我们看的是反面,就像坐在屋里看窗帘;我们坐得高,演员就在我们身边,电影里的老乡和军人有时会从屏幕上走下来,到我们几个人身边,特别是有一个镜头,一个日本鬼子就倒在我脚下,当时真把我吓哭了。

    我童年和少年两次蹭电影的经历,今天那些戴着立体眼镜坐在旋转椅子上观影的小观众们,能体会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