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爱吃会吃,这在全球都是出了名的。本来嘛,圣人都说“食色、性也”,古语又云“民以食为天”,况从古至今,我们这个民族从来不缺美食家。
就以宋朝的苏轼为例吧,毫无疑问,苏轼是中国历史上最具盛名的美食家。不仅仅因为他发明过一味至今广受欢迎的佳肴东坡肉,让他久负吃名誉满饕界的还因他的那首关于河豚的诗,即《惠崇春江晚景》,诗云:“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宋人孙奕撰《示儿编》,载有一则苏轼吃河豚的轶事,写得颇为生动。话说苏轼谪居常州时,爱吃河豚。有一士大夫家,烹制河豚有秘方,想请大名鼎鼎的“苏学士”品评,大约想制造点如时下的广告效应吧。待苏学士前来品尝,全府上下一干人等皆躲于屏风后,想听“苏学士”高论。但见苏轼只顾埋头大啖,不置褒贬,众人不免相顾失望。当此之际,只见饱嗝上涌、酒足饭饱的苏轼,忽又下箸,口中大赞:“也值得一死!”闻者无不雀跃。这大约即是苏学士“拼死吃河豚”典故的来历吧。
仅此以“笑傲食林”誉之,已绝非溢美之辞。况东坡先生又不仅于此,《觚剩》有载:“味之圣者,有水族之河鲀,有林族之荔枝,有山族之玉面狸。河鲀于桃苏春涨时,盛鬻于吴(今江南)市,偶中其毒,或至杀人;荔枝初擘绛囊,状若晶丸,液玉染指,啖之甘芳溢口;玉面狸以果为粮,至秋乃肥,面裹蒸食,脂凝无渗。”可见苏东坡之食不厌精。
吃荔枝当是苏轼贬至惠州时,诗云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且他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诗,即云:“似闻江瑶听玉柱,更喜河豚烹腹腴。”江瑶柱即新鲜干贝,有荔枝吃,还念念不忘江瑶柱与河豚鱼,这种“吃一看二眼观三”的境界,着实令人艳羡不已。
然谨以此断定坡翁乃饕餮之徒则过于武断,东坡先生虽食不厌精,追逐口舌之奉几近痴迷,但也不过是“君子略尝之味”而已,恐怕吃的不如说的多,近于魏晋名士的清谈,也许是以此来掩饰仕途的不如意吧。君不见凡是大谈食经皆在他仕途最黯淡时。其实东坡先生在吃的方面是很节俭的。请看《东坡志林.记三养 》篇:
“东坡居士自今日以往,不过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馔则三之,可损不可增。有召我者,预以此先之,主人不从而过是者,乃止。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