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师易遇,人师难寻

 丙火lzh 2018-01-31
经师易遇,人师难寻

 经师易遇,人师难寻

李溧 文
     东晋史学家袁宏记载,汉灵帝时期,太原名士郭泰博学多才,为人正直,曾被推举为“有道”(汉代察举制度中的特举科目)。郭泰在太学任教时,深受太学学生爱戴,推为领袖,名震京师。当时洛阳有一位神童魏昭,11岁就入太学学习。他拜访郭泰,表示愿意向他求学,说:“尝闻'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愿在左右,供给洒扫。”(《后汉纪·灵帝纪》)

 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汉纪·桓帝延熹七年》中,记载了魏昭求学的故事,南宋史学家胡三省注释“经师易遇,人师难遭”,道:“经师,谓专门名家,教授有师法者;人师,谓谨身修行,足以范俗者。”这就是说,“经师”是“授业解惑”的知识传授者,“人师”则是“以身作则”的道德持守者。

  现代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曾经指出:“教师是有两种人格的,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经师是教学问的,人师是教行为的。”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弘扬道德,两者结合,当然是最完美的教师。但相比较而言,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今,在教师群体中,往往“经师”易见,而“人师”难逢。因为凭借知识的汲取与积累,可以当“经师”,却不足以为“人师”;只有以“传道”为己任、以道德为信持的人,才能称为“人师”。

 

人师难寻,遇上成龙凤,禅师更难求,遇上易成佛
经师易遇,人师难寻

 

马祖道一从四川来南岳而居,终日打坐。怀让知其是法器有意去启示他。一日,他见道一又在庵前打坐,便取一块砖在庵前石上磨。道一忍不住问“大德,磨砖作什么”?

 

      怀让反问:“那你打坐作什么?”

 

       道一说“我在坐禅,打坐求成佛。”

 

      怀让禅师回答:“那我磨砖作镜。”

 

      道一奇怪地问:“磨砖又岂能成镜?”

 

      怀让禅师马上启发他说:“坐禅又岂能成佛?”

 

      道一豁然省悟,向怀让禅师求法说:“如何才能成佛?”

 

      怀让禅师进一步启发他说:“牛车陷在淤泥中不能动时,是打牛呢?还是打车?

 

      道一回答:”打车无用,只能打牛让它奋力前进才能冲出泥沼。”

 

      怀让禅师开示:“你是学坐禅,还是学做佛呢?如果学坐禅,禅并不在于坐,如果学做佛,佛并没有一定的状态,你如果执著于坐像,便永远不见大道。修行同样如此,不是拘身而是修心,解脱只能靠明心见性,以不生不灭的真心为本修因,决定以因同果,才能成就不生不灭,福慧两足尊的佛果,并不是靠打坐制身。”

 

      马祖道一言下大悟,犹如醍醐灌顶,继续请益,终于大彻大悟,成为一代宗师。表述自己的悟境说:“道不用修,但莫染污。何为染污?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染污。若欲直会直道,平常是心。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圣。”​

 

如果在新教育的路上,遇上一个人师或禅师坚定跟随,一定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经师易遇,人师难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