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绪未果 2018-01-31

首先,题主说的问题是不成立。简化是古今汉字主要的演变趋势,任何一个汉字都有被简化。


汉字「秦」当然有被简化,简化分为两个方面:

1、部件的简省,省去构字部件,或者说两个部件合为一个较简单的部件。

2、形体的简化,弯曲笔画的变为平直的笔画。

第一,汉字「秦」部件的简化。

看下图「秦」字的古今演变脉络图,简化可谓一目了然:

我们先来看《說文》的解释,

秦,伯益之後所封國,地宜禾。从禾,舂省。一曰:秦,禾名。

汉字「秦」其实是一个「会意字」,就是描述上古舂谷的场景,以甲骨文、金文为例:

《說文》说的从「禾」从「舂」,非常正确,有些金文加上了「臼」字:

非洲部落中的舂谷:

小篆简化省去「一禾」,只留下「双手、午、禾」三个部件:

隶书则进一步简化,将「双手」和「午」合为一个部件,也就《说文》所说的「舂省」,演变过程如下示意:

《說文》言「伯益之後所封國」:意思就是亲人祖先伯益的封国,这个地方非常适合农耕,所以以「秦」字命其国名。

因为「舂」是农耕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代表丰收。

而且古人以是不是「粒食」来区分野蛮和文明。秦人以「秦」命名,也有以示正宗:自己「华夏后裔」的意思。

《礼记·王制》:“北方曰 狄 ,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陈澔 集说:“西北地寒,少五穀,故有不粒食者。”
南朝 梁 沉约 《均圣论》:“嘉穀肇播,民用粒食。”
唐 韩愈 《送浮屠文畅师序》:“圣人者立,然后知宫居而粒食。”

秦人和楚人都跟蛮族混居时间非常长,但是在他们的文化中,他们教导后代不要忘记自己是华夏后裔。华夏基因被非常顽固的保存下来。

这个问题这里就不多谈了,我只是再次强调,汉字史也即华夏史。

第二,汉字从【籀篆】随体诘诎的弯曲线条,变为横平竖直的【隶楷】,就是一种简化。

所以,学术上【籀篆】和【隶楷】视为两套文字系统,【籀篆】是【古文字】,【隶楷】是【今文字】,

隶楷书使得汉字象形程度降低,变为一种纯粹的抽象符号,可以大大提高书写速度,但缺点是使汉字造字字理丢失严重,或者变得隐晦不明。

你去想一笔十八弯,写起来多费劲。

比如「水」和「馬」,从部件来看,没怎么简化,但是有些笔画变为连笔,弯曲变为直线,就大大提高了书写速度。

而且汉字抽象程度贬低,成为抽象符号,也就变得越来越规范化。

比如:古文字「馬」字上的鬃毛,可以是两笔,也可以一笔,,这就不规范了:

很多象形字,在古文字阶段非常的不规范,因为是象形图画,多一笔少一笔无所谓。

比如「车」字:

汉字只有变得抽象符号化,才有规范的可能。

只有规范标准化了,才能方便让更多的人使用,而不发生歧义。

所以,不论古今,新朝建立「书同文」都是头等大事。秦汉、唐宋都有汉字官方的汉字标准范本。比如唐代的《干录字书》:

这也就是今天,国家要费那么大的代价制定规范标准字形的原因,也就是《通用规范汉字表》:

创建于2018.1.3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