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解元 “母之生我日初赫,缺突无烟榻无席。” 李梦阳出生时,家境凄凉。母亲梦红日入怀而感身孕,又在旭日东升之时分娩,觉得这孩子来历不小,名之曰“梦阳”。 成化十七年(1481),父亲李正任朱元璋四代孙温和王府教授。十岁的梦阳即随父亲来到开封,读《五经》、《四书》。 弘治二年 (1489),李梦阳参加河南乡试落榜。弘治四年,名儒杨一清提学陕西,创建正学书院。李梦阳乃到西安,拜于杨一清门下。经名师点拨,梦阳学问大进。 次年秋,科考来临。文坛领袖、大学士李东阳曾问好友杨一清:“今年陕西解元,应是华州张潜吧?” 杨一清说:“若无李梦阳、张凤翔,张潜肯定是第一!” 考前一日,李梦阳辞别父母、妻子,从开封匆匆赶来,已是暮色苍茫,及到考场,门房紧闭。李梦阳急了,叩门大叫: “梦阳不人试,是科无解首。” 考官看他一表非俗,试之赋,梦阳立就,乃破禁入内。及揭榜,果然居于榜首,为陕西解元。 是科大主考便是李东阳。看了梦阳的文章,写信给好友杨一清:“足下所谕李梦阳者,果得解首。我所推荐何君孟春。输君一筹。” 弘治六年(1493),李梦阳进士及第。 斯文衣钵终归子 李梦阳迅速取代了李东阳在文坛的地位。 李梦阳、何景明、王阳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等一帮青年才俊,供职之余,读书、饮酒、赋诗,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学圈子。他们不满腐败的朝政和庸弱的士气,反对“工雕浮靡丽之词,取媚时眼”的台阁体和“啴缓冗沓,千篇一律”的八股文,主张复古,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期“力挽一发回千钧”。《明史·文苑传》云: “永、宣以还,作者递兴,皆冲融演迤,不事钩棘,而气体渐弱。弘、正之间,李东阳出入宋、元,溯流唐代,擅声馆阁。而李梦阳、何景明倡言复古,文自西京、诗自中唐而下,一切吐弃,操觚谈艺之士翕然宗之。明之诗文,于斯一变。” 对李梦阳的作为与成就,杨一清大为赞赏,《读李进士梦阳诗文喜而有作》云: 细读诗文三百首,寂寥清庙有遗音。 斯文衣钵终归子,前辈风流直到今。 剑气横秋霜月冷 ,珠光浮海夜涛深。 聪明我已非前日,此志因君未陆沉。 蒋一葵《尧山堂外纪》云:“空同(李梦阳)作诗,极苦思。垂成,如一二句弗工,即弃之。田深父见而惜之,空同曰:‘是自家物,终久还来。’黄可务问诗法,空同指场圃中绿豆而言曰:‘颜色而已。’” 李梦阳之诗,有盛唐雄风。《出塞》云: 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韬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白月横空冷战场。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官兵借剿匪之名,祸害百姓。李梦阳忧愤至极,写下了长诗《土兵行》: “豫章城楼饥啄乌,黄孤跳踉追赤孤。北风北来江怒涌,土兵攫人人叫呼。 城外之民徙城内,尘埃不见章江途。花裙蛮奴逐妇女,白夺钗钚换酒沽。父老向前语蛮奴,慎勿横行王法诛。华林姚源诸贼徒,金帛子女山不如。汝能破之惟汝欲,搞赏有酒牛羊猪,大者升官佩经趋。蛮奴怒言万里入尔都,尔生我生屠我屠。劲弓毒矢莫敢何,意气似欲无彭湖。彭湖翩翩飘白旗,轻舫蔽水陆走车。黄云卷地春草死,烈火谁分瓦与珠。寒崖日日岂尽照,大邦鬼魅难久居。天下有道四夷守,此辈可使亦可虞。何况土官妻妾俱,美酒大肉吹笙竿。” 锁南枝 李梦阳主张,“风雅”须关乎现实:“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真性情才有真诗歌。“情者,动乎遇。遇者,因乎情”;“人欲是不可克制的,它同天地万物一样,是自然生成的。天地间惟有声色,人怎么能不溺之?声色者,即五行精华之气所铸就的神者也。” “夫诗者,天地自然之音也。”真诗就在民间。“世尝谓删后无诗者,谓之雅。风自歌谣口出,孰得而无之哉!今民谣《豆娘子》,即其典型之例也。睹此,可使人知今真诗果在民间。” 甚至,像《西厢记》这样的“端人不道,腐儒不能道,假道学心赏慕之而噤口不敢道”的淫辞,李梦阳却给予了肯定。 徐渭在给朋友东鹤的信中感叹说“空同子称董子崔张剧,当直继《离骚》,然则艳者固不妨于《骚》 也。噫!此岂能人人尽道之哉!” 有一位来自南方的弟子学诗。梦阳说:“你如果能得以传唱《锁南枝》,则诗文无以加矣!”弟子请问其详,梦阳说:“有非后世诗人墨客操瓤染翰、刻骨流血所能及者,以其真也。” 他让弟子在街上闲着走几圈,必有唱《锁南枝》之人。 数日后,弟子跑来,打躬作揖:“诚如先生所教。”并抄了《锁南枝》词: “傻酸角,我的哥,和块黄泥儿捏咱两个。捏一个儿你,捏一个儿我。捏得来一似活托,捏得来同床上歇卧。将泥人摔碎,着水儿重和过,再捏一个你,再捏一个我。哥哥身上也有妹妹,妹妹身上也有哥哥。” 雪霾不见五老峰 “顷来烈风号季冬,雪霾不见五老峰。苦心数子守寂寞,我病讲堂虚鼓钟。” 正德年间,李梦阳为江西按司提学副使。来到被尊为儒门圣地的白鹿洞书院,周览山川故物,询其创继颠末,看到的却是“兴之者圯焉,完者缺焉,条理紊焉,散失渐焉,寂欲坠焉,考之文记则乱焉,而无统遗焉”。李梦阳痛心疾首:“呜呼!斯则予伤哉!斯则道之不明不行也哉!” 李梦阳主持修复重建白鹿洞书院、盱江书院、象山书院、鹅湖书院等。又督导各郡县,清理“鬼祠”,改为“社学”。他说:“院内屋舍全部修葺后,可依此更 置为庙、为堂、为斋、为阁、为号房、为垣、为门、为坊。这样就可择取优秀士子汇集这里,延聘师儒以示教育。” 李梦阳又亲自讲课,苦心孤诣,大兴儒学,极受江西士子的爱戴。 李梦阳生性豪迈。中丞俞谏督兵平寇,诸官长跪,梦阳立而不拜。俞谏怪问:“足下何官耶?”李梦阳说:“公奉天子诏督诸军,吾奉天子诏督诸生。” 不过,热衷兴学办校也为他带来了牢狱之灾。 正德八年 (1513 ), 江西宁王朱宸濠建“阳春书院”,请李梦阳作记。正德十一年(1506),朱宸濠请武宗皇帝为赐名。令人前往开封,向赋闲在家的李梦阳索诗。 正德十四年,宁王发动叛乱。事后,李梦阳因有诗文赞扬阳春书院,被逮下狱。 “李梦阳何罪之有?不过有人嫉妒其文名耳!” 多亏大学士杨廷和、刑部尚书林俊竭力相救,李梦阳才又渡过一劫。 三贤书院 李梦阳对书院建设情有独钟,始终热情洋溢。 朋友应汝州太守之请,主持“三贤书院”,梦阳写诗相送,感慨万千。《送苏文学往主三贤书院》诗云: 邦侯敦礼聘才贤,梁客乘秋诣汝川。 堂上久悬徐孺榻,门前俄报孝廉船。 云山紫逻霜应峻,风穴青松晚更妍。 独上高丘试回首,紫阳白鹿自江烟。 汝州文风昌盛。明代有书院十四所,居河南诸州县之冠。然考诸史料,却无“三贤书院”,应为正德十六年(1521)知州张崇德所创建的“圣学书院”。 圣学书院位于汝州中大街二程祠内。王尚坰《汝州圣学书院碑铭》云:“书院有田有书,去州之西,峙学之左。祠题曰‘两夫子’,春秋有祀,以高弟(某某)配。堂中曰‘圣学’,后曰‘立雪’,各五间。书阁曰‘春风’,中门曰‘诚敬’。号舍东曰‘涵养’,西曰‘践履’,各两厢三十间。前后各建大门。” “三贤”者,当为程颢、程颐“两夫子”,与配祀之杨时。 天根之学 晚年的李梦阳归心性理之学。 李梦阳与王阳明同岁,为知心好友,一起与外戚、宦官抗争,都是九死一生。《甲申中秋寄阳明子》诗云: 风林秋色静,独坐上清月。 眷兹千里共,眇焉望吴越。 窈窕阳明洞,律兀芙蓉阙。 可望不可即,江涛滚山雪。 李梦阳曾向王阳明的老师娄谅问道。 梦阳说:“吾昔泪于词章,今而厌矣。常常静中恍惚有所见,意味迥然不同。每每及此,则从而录之。” “录后意味如何?”娄谅问。 梦阳默然良久,问道:“吾实不知,才札记于后。待意味渐散,又不能如初,何也?” 娄谅云:“天根之学,须培养深沉,切忌漏泄。” 梦阳又问:“平生数次遭劫入狱,大病安在?” 娄谅云:“公才学甚高,但虚志与骄气,此害道之甚者也!” 梦阳道:“天使我早二十年,诅若是哉!” 嘉靖八年(1529)秋,李梦阳梦见红日坠人海中。 “生无敢私,死无敢欺。质虽凡近,高遐是期。或谓弗然,请试察之。刚而寡谋,自信靡疑。众虽见恶,君子是之。即不见是,天岂不知。老而觉悟,途穷数奇。贵志长毕,命也何为。空同八篇,潦草缀词。” 书毕,溘然长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