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老莲《隐居十六观》图册作于1651 年,是他逝世前一年的作品。 陈老莲是一枚职业画家,不仅画画,卖画,还开公司做版画,《水浒叶子》销路甚好,《博古叶子》直接就是行酒的令牌。 ——题记 明朝的陈洪绶,就是陈老莲,我们要先八卦一下他和其它有名人物的简单关系(当然他自己也够有名的了)…… 元朝有个画家叫黄子久,画了一幅《富春山居图》。一般我们现在叫他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现在老有名了。 明朝有个非常祟拜他的人,叫董其昌,书画都很了得,因为祟拜黄公望,临了很多很多黄公望的山水。 董其昌有个弟子叫蓝瑛,受老师的影响也很爱临黄公望。也很出名,开创了武林画派。 蓝瑛的弟子就是陈老莲。陈老莲的人物画,几百年来都被认为独此一家别无分号。 最后,清朝画仕女最有名的改琦和费丹旭都学过陈老莲。 恩,就这么简单。 1651年中秋之夜, 陈老莲醉酒西湖边, 他提笔为友人沈颢作《隐居十六观》图册 并题赠予他, 次年,老莲逝世。 ▲ 《隐居十六观》为老莲晚年极品, 老莲以简洁的白描绘出隐士生活中的十六个状态: 访庄、酿桃、浇书、醒石、 喷墨、味象、漱句、杖菊、 浣砚、寒沽、问月、谱泉、 囊幽、孤往、缥香、品梵。 每一观, 与一位古时隐逸高士人物对应, 如庄子、刘辰翁、苏轼、陶渊明、班孟、宗炳、孙楚、魏野、李白、鱼玄机等。 有的则是老莲自己, 是他生活与心境的写照。 在我们今天看来, 这隐居十六观,倒更像是一本隐居指南。 ▲ ▲ 访庄的意思不是过访别家的庄园, 而是访庄子。 古之圣贤隐士的代表就是道家庄子。 陈老莲的画中, 主角可能是战国时期宋国的惠施, 在政治失意时去访庄子,结成至友, 才有了中国哲学史上的“濠梁之辩”。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画中那个访庄的人, 像是陈老莲自己, 他带着一颗出离心, 去拜访理想中的精神所在。 ▲ 隐士乐山水与酒, 春来满山桃花,花尽结桃果, 夏天正可酿桃酒,从秋喝到冬, 待到来年春天, 又是一个新的周期。 古人也喜欢极目远眺, 往往山穷水尽处, 正是坐看云起时。 云不起,炊烟起, 到了饭酒时候,也是一样好。 岂只可以酿桃呢, 酿桂花,酿青梅,酿漫山的野葡萄,都好。 ▲ 昔日,苏东坡好茶酒,说过: “薄薄酒,胜茶汤;丑丑妇,胜空房” 他认为,饮茶饮酒须分时候, 茶是午时茶,酒是卯时酒。 晨饮卯时酒, 依白居易的说法是“神速功力倍”。 在东方即白,清晨五六点之时, 畅快饮酒,顺便浇灌腹中诗书, 此举谓之“浇书”。 ▲ 东晋陶渊明,别号五柳先生, 五柳先生赏石,每每于醒醉之间,倚石为榻。 时醉卧,时醒观。 明代林有麟撰《素园石谱》记载: “陶渊明所居东里有大石。陶渊明常醉眠其上,名之曰醒石。” 《红楼梦》里,湘云亦曾“醒石”, 醉卧山石僻处青板石凳,枕披芍药花而眠, 口内犹作睡语 “泉香而酒冽, 玉盏盛来琥珀光, 直饮到梅稍月上……” 酒散后,慢起秋波。 此一出,湘云有渊明之风流。 ▲ 唐人段成式在给温庭筠的一封书信中, 说起“班孟成文,喷墨竟纸”的典故。 女仙班孟是道家隐士, 擅飞行术,又擅隐身术, 还能口中含墨,舒展纸张, 嚼墨之后喷向纸面,即文字满纸。 这里纸上喷墨之人, 陈老莲绘的是男仙与童子, 或他认为,此类女子,人间不可得。 ▲ 南朝画论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 “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 “澄怀”, 荡涤胸中俗念,内心净澈,纯然无杂欲; “味象”, 将身心感触一心一意体会。 陈老莲的画中, 赏画之人在青石旁专心赏味, 仿佛精神已随着画卷行游其中, 而对周遭事务无所感知。 他手中的画卷绘了何种景致, 外人无从得知, 此时的“象”, 只有他自己体会。 ▲ 西晋文人孙楚, 年少时向往隐居生活, 本想对友人王济说:“当枕石漱流”, 却无意说成“漱石枕流”。 王济则问:“流水可枕,石如何漱口呢?” 孙楚回答:“枕流是为了洗清耳朵, 漱石是为了磨砺牙齿。” 陈老莲则画了一位隐士的背影, 他一手持琴,一手持杯,宽广衣袖, 云一般舒展在地面, 酒坛在其身侧, 他微微抬头, 游目骋怀,飘逸放达。 ▲ 苏东坡有诗云 “杖藜晓入千花坞” 隐士持杖,纵游山水, 于千姿百态的群花坞间沉醉。 陶渊明爱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杖头挂菊, 轻装而行, 菊花三两, 跋涉江川, 如此与天地山林同欢。 ![]() ▲ 在池塘中洗砚, 谓之“浣砚”, 昔日苏东坡的洗砚池中, 传说鱼饱食墨汁化龙而去; 昔日卫夫人的洗砚池, 不知在何处, 王冕之说: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且不要人夸颜色好, 自家树,自家事,落得何等自在。 ![]() ▲ 唐代诗人杜荀鹤说: “踏雪归来酒倍香。” 古来隐士爱雪夜沽酒, 东晋陶渊明也有此意兴, 他一生嗜酒, 天旷地阔,吟风咏月,篇篇有酒。 陈老莲的画中人, 或许不是杜荀鹤,也不是陶渊明, 风雪中, 他迎风而行, 一手扶杖,一手持酒壶, 清寒之时,酒暧腑脏。 ![]() ▲ 天地之间,人最孤独。 李白曾在花间独酌时,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光照出他的身影,他发出叹息: “月既不解酒,影徒随我身。” 月和酒,在李白的世界里从不缺席。 端起酒杯,他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时空无尽,造化无穷, 古往今来, 孤高出尘的月亮, 始终似皎然新生。 ![]() ▲ 唐陆羽遍访泉林, 寻觅最宜烹茶的山泉水, 最后终于得出结论: 最上乘的水来自乳泉石池, 缓缓漫流,为至佳。 汲泉煮茗, 是高士生活里不能忽略的一部分: “山顶泉清而轻,山下泉清而重, 石中泉清而甘, 砂中泉清而冽,土中泉清而厚。” ![]() ▲ “囊幽”是一种自珍自惜。 陈老莲画中主角是白居易, 书箧在侧,琴囊在手。 若将琴音拟作仙方, 与药炉茶鼎同效, 调丝弦,称草药, 一些不急不缓的病, 都可治了。 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事》里, 就列着银丝供一味。 在隐士看来, 尘世的浊与俗,便是一种病。 ![]() ▲ 缥香又称缥缃、缥帙, 通常是淡青淡黄色的丝织品, 用来裱装书衣。 是古人书卷的代称。 此画主角是晚唐诗人鱼玄机, 她在春天的山林中, 竹石作伴,静静地手托一本书, 然而并没有在阅读, 而是若有所思。 十六观隐士中, 她是最不甘心隐藏自己的, 一世风华曾在红尘里耀目生辉, 她终究不舍。 ![]() ▲ 梵语、梵境、梵学, 与印度佛教有关的, 均是梵意。 僧人也是隐,白衣也是隐, 红尘之外寻一处清修地, 素食寡欲,内观自性。 陈老莲在明末时, 避难于绍兴云门寺剃度出家,后还俗, 晚年时礼佛参禅, 他精神中理想的隐逸世界, 有一部分便如画中这样, 并非独坐青灯古佛之下, 而是有知己共同研读经典,求般若真知。 ![]() ▲ 隐者高士大都愿意“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陈老莲画中的这个孤独来去的人, 置身苍茫天地间, 没有一花一木,一山一石。 正是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所说的: 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 陈洪绶《隐居十六观》图册作于1651 年,是陈洪绶逝世前一年的作品。图册为纸本,共计20 页,每页纵21 .4 厘米、横29.8 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4 页为陈洪绶自标画目和题跋,后16页各为一幅白描淡着色画,是16 帧表现隐居生活的白描人物画,16 幅各有用典,当中援引了庄子、刘辰翁、苏轼、陶渊明、班孟、宗炳、孙楚、魏野、李白、鱼玄机等人的事迹。 ![]() 陈老莲的人物画之所以有名,是因为一个字:怪。 别人画人物,要么美,要么俊。 陈老莲的人物,很丑,又矮又胖,脸似鞋拔子长,头大身子小,塌鼻子,斗鸡眼,集各种毛病于一身,画男的女的都一样。 但是很奇怪,你会感觉这些人有别的画家画不出的真和高古,不俗气,这种拙笔还不是一般人能学得来的,所以他稳笃笃地坐稳了几百年的交椅,时人称他'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 这本《隐居十六观》也是一样,很有古趣。老莲晚号老迟、悔迟、悔僧,不知道这十六观是不是他始终求不得的理想之境。 这样的理想之境,只可画而不可求。 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样。隐居,是理想,现实是,这样看看画就好了。 |
|
来自: 昵称30671027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