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未来课堂长啥样?上海和山东的两堂课共同指向“跨学科学习”

 阅读与探究 2018-02-01


  • 640.webp.jpg
  • 666.webp.jpg

(摄影:薛婷彦)

未来的人才需要面向未来的课堂。创造力、想象力、探究力……老师们都期待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养成。这样的课堂应该长什么样?1月7日-8日,在“面向未来的课堂”中芬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交流活动中,中国和芬兰的教育界人士齐聚上海,聚焦这一重大课题。在芬兰开放课堂展示之前,首日活动现场呈现了两个优秀的中国教学课堂案例。

上海长宁天一小学:跨学科课堂教学

上海市长宁区天山第一小学教师童琳带来的是一个全英文的跨学科教学的课堂,课程主题是《The Amazing Trip》。天一小学的文化符号是“小蚂蚁”,学校有一门校本课程叫“蚁行天下”。童琳根据寒假即将到来,许多学生有“外出旅行,先做攻略”的实际需求,就开发了这一期的项目化学习主题。

在之前的几次活动中,学生已经针对自己最关心的行程、标志景点、当地文化做了探究,但是对于登机前到底要注意些什么产生了疑问。基于学生当下的需求,童琳就带着学生一起进入本次的活动主题——学习制作一份《Boarding Instructions》(《登机指南》)。

课堂上的任务也是步步深入,如何看懂一张机票?如何在出发前整理行李?学生们拿起机票,对着行李物品图贴进行了一番探究。“薯片不能带,因为占的空间太大了。”“水杯里的水要倒掉才能带上飞机。”“充电宝要符合容量规定才能过安检。”……学生们根据以往出行的经验,你一言我一语,渐渐形成一份完整的登机指南,并且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小报。

据天一小学校长吕华琼介绍,“联通儿童与世界”是天山第一小学的办学理念。在吕华琼看来,教育的根本在于促进处在成长或发展中的每个儿童去感知、去理解、去思考、去参与他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

据介绍,天一小学“立足当下的项目化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已经有六年时间,旨在培养学生基于生活需要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

所谓“项目活动课程”,就是在已有的研究性课程基础上,创造性融入了学校的英语特色,让孩子们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巩固和拓宽自己的英语学习空间,同时,进行多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和跨文化的教育与渗透。

目前学校已开发四大类,12个主题的“项目活动课程”,包括“变形金刚”“芭比娃娃”等玩具,以及篮球、乒乓球等运动,还有音乐、色彩等艺术表现形式,都是和孩子们的生活世界紧密联系的。

在“项目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以孩子们的直观感受为切入点,以兴趣为主导,孩子们可以跨年级、跨班级组成小组报名选课。

“项目活动课程”实施6年多来,天一小学的学生们通过参加各类特色主题创新项目活动,在学会分享、主动探究、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等方面的综合素养有了显著提升。

山东潍坊:理解力发展实践(UDP)课堂

这堂课开始前,教室四周挂上了好几幅“人体骨骼图”,有听课老师在议论:这是一节生物课吧?

然而,课堂现场出乎很多老师的意料。这是一堂生物课,似乎也是生活教育课、体育课、艺术课、德育课……几乎整堂课,学生都是在一项项趣味游戏和小组任务中度过。

在热身游戏环节,山东省潍坊市高新区钢城现代学校教师董龙龙带领学生跟着视频一起跳舞,在欢快的律动节奏中,全班学生一起跳起来。当音乐停止后,学生们在一个舞蹈抬腿动作上定格。“请女生观察一下旁边男生的这个定格动作,看看他用到了哪几块骨骼。”在董老师的指点下,学生们纷纷对照着人体骨骼图进行观察,股骨、髌骨、腓骨、胫骨……学生们很快找全了相应的人体骨骼。

“这个动作能不能用一块骨骼完成呢?”董龙龙向学生提出问题。“不行,需要很多骨骼一起才能完成。”有学生回答。董龙龙在黑板上写下“相互协作”四个字,“哪怕是最简单的动作,也需要好几块骨骼配合一起完成,这个就是相互协作的概念了。”

相互协作有什么特点?生活中有哪些相互协作的正例和反例?随后,学生们在小组讨论中碰撞出各种思维火花。

据介绍,这个以“相互协作”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是“健康”单元主题下“运动与健康”系列探究活动之一。

潍坊市高新区志远小学校长臧秀霞表示,在UDP的课堂上,类似的活动成了课堂的“主食”,各个学科的知识点则被整合融入主题活动中,让知识和孩子们的生活对接。

据统计,这样的主题活动可以整合覆盖各个学科国家课标要求中70%的知识点,而对于剩下无法整合的知识点,如学科基础训练等内容,教师则按照正常的课时安排授课。“UDP课程倡导超学科学习,但从不排斥分科学习和讲授式学习。”臧秀霞特别强调。

UDP课程设计了“我与自然”“我与社会”“我与自己”三个宏观的单元主题,所有的具体单元主题都在这些主题之下。学生们的课表则是由主题决定。每个主题花5-7周的时间进行教学。每个学期,学生都能经历三个主题单元的学习。

“我们希望循着孩子生活的逻辑开发出一套课程,超越孤立的分科教学,借此帮助学生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并可以把所学知识充分运用到生活中。”臧秀霞说。

不难发现,来自上海和山东的这两堂课共同呈现的是“跨学科”这个关键词。

在现场专家报告环节,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院长张华也对“信息时代的跨学科学习”进行了深入阐释。

在他看来,“跨学科学习”的基本理念是为理解而学、为生活而学、为学科而学,是一种以解决真实问题为核心的深度学习方式。学科源于生活并为了生活。生活具有整体性,解决生活中哪怕看似极微小的问题,也往往需要多学科协作进行。因此,植根于生活的学习必然是“跨学科学习”。

当然,他也指出,“跨学科学习”绝不是为了迎合学生的表面兴趣,牺牲学科逻辑的力量,把几门学科的零散事实杂凑起来而成。恰恰相反,真正的“跨学科学习”是通过建立起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生活的内在联系,而促进学生的学科思维与学科理解。

“教育只有一门学科,那就是完整表现的生活。”张华在报告中引用教育家怀特海的这句话,或将呈现未来课堂的一个全新视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