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修筑灵渠(公元前214年)

 园田书苑 2018-02-01

南灵渠,北长城---灵渠的来历


一、百越古战场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为巩固皇权,实现其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大帝国皇帝之梦,这位“千古一帝”又发出了向岭南进军的命令。

以江西、湖南为兵源地和大后方,尉屠睢统率陆水骑齐全的50万大军,分成五支按东西两路浩浩荡荡直发岭南百越(今福建、浙江、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的一部分)。尉屠睢亲率的西路军直指南越西瓯,东路由副将赵佗率军向东瓯闽越。

百越战场上的两军,一方是戈锐刀利的秦皇的虎狼之师,一方是披发纹身执弓弩木叉的百越汉子,两方对峙,战场上一片人喊马嘶、刀戈相击,出现杀声震天、血溅荒崖的凄惨荒景。

百越人不愿臣服于秦军的淫威,顽强地奋起反抗。秦军多是训练有素的英勇之师,南征百越的秦兵又水陆骑兵齐聚,缝山有步骑,遇水有水军,或许再加上赵佗会用感化之技,在东线只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就战胜了福建、浙江一带的越人。但西线尉屠睢的军队可就没有东线军幸运了。西瓯和南越的越人,他们利用当地山深林密、河谷纵横的地形,神出鬼没,采取滚石擂木张网放蛇甚至蛊惑等灵活战术,对秦军伏击突袭,又加山林野兽出没、瘴气弥漫,,秦军防不胜防吃尽苦头。一样的士兵一样的装备,尉屠睢看到东线赵佗将军的战场只一年就取胜了,而西线尉屠睢带领他的将士们浴血苦战3年仍没能打败这些越人,“三年不解甲弛弩”, 屠睢将军上火了,心急了,在一次战争中愤怒杀死了西瓯越人首领译吁宋,这激起了剽悍的西瓯越人仇恨。

中原将士突离故土来到岭南这阡陌山水之地,水土不服已造成众多伤病,能打仗的兵员减少,再加长期作战山路崎岖补给困难,战斗力一天天减弱。越人看到这种阵势高兴起来,他们反守为攻,一夜,持枪带弩摸入秦营要为死去的首领报仇。秦军不备,统帅尉屠睢被杀,秦军溃败, “伏尸流血数十万”。

尉屠睢一死,秦军军心更涣散,越人趁机大举反攻,秦军退至五岭之线(大庾、临贺、始安、桂阳、揭阳五岭)。 消息报到咸阳,雄才大略的始秦皇对战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战争失利除了士兵对南方的水土不服和不熟悉岭南地形外,更重要的是因为数十万大军的粮草告急。常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当地越人生产力水平极低且又与秦军为敌,秦军不能就地取粮充实军饷,只能靠人挑马驮从北方运粮入越,途中耗费极大又耗时,故而才使战争“三年不解甲驰驽”。

大秦帝国的军队一向所向无敌,秦皇怎肯屈服五岭和百越止步不前?陆路不通设法走水路! 

秦皇决定增兵,再派任嚣为南海尉与赵佗进军岭南。


分水潭(大天平)

 南灵渠,北长城---灵渠的来历


小天平

南灵渠,北长城---灵渠的来历

二、灵渠诞生

要使战争转败为胜,唯有“以卒凿渠而通粮道”。 但岭南与中原之间没有沟通的水道可用,看来只能“凿渠运粮”了! 

公元前219年监御史禄(“禄”为名,姓不知)受秦皇命领十万水军斩山通道。

此前,秦国曾先后修成了都江堰、郑国渠这两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并在实践中锻造出了一批“水工”人才,这时正好派上用场。很快,史禄便组织了一支精干的“水工”部队出没于层峦叠嶂的五岭之间。

巍峨的五岭是湘江和漓江的发源地---湘江的发源地在现在广西灵川县的海洋山,北上经洞庭湖可入长江;漓江的发源地在现广西兴安和资源县交界的猫儿山,漓江经桂林后入西江(贺江),到广东就汇入了珠江。珠江上游的左右江、红水河可达云南、贵州,东江可达福建,经北江也可达湖南,从而就形成了整个岭南的一个庞大的水运网。史禄率领的这一支精干的“水工”部队经过一年的艰苦跋涉,终于找到了沟通长江水系的湘江和沟通珠江水系的漓江间距离最近的一条路径:太史庙山。

原来湘江上源海阳河与漓江支流始安水最近处只有1.7公里,中间仅隔一座高二三十米、宽三五百米的太史庙山。可就是这座小小的山岭,千万年来,无情地隔绝了湘江与漓江的牵手,使得两水 “鸡犬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始安水比海阳河高出五六米,但水量比海阳河小得多。如果凿开太史庙山,同时在海阳河上修筑一座拦水坝,把水壅高,海阳河就可自流于始安水中,再把始安水浚深拓宽,便可通行载重船只,史禄大喊一声:“天助我秦也!”

经过精确的勘测设计,史禄提出了在今广西湘桂走廊兴安开凿运河的具体方案。报请始皇帝批准后,便调集十万人马投入到筑坝凿渠的鏖战中。于是,凿山穿石、开渠、筑坝、垒堤、拓浚河道等几个工程一声令下同时开工。

在当时那种条件下,做这样的大工程确实是聚集了很多能人贤士的聪明和智慧,还有十数万将士和工匠的心血加汗水,这称得是一场特殊形式的残酷战争。在艰难困苦之中,史禄和他的将士们用灵与肉、血与汗和整整4年多的光阴,终于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凿成了彪炳史册的兴安运渠(又称陡河),打开了中原通往岭南的运道。
  建成后的兴安运渠以灵巧著称,故名“灵渠”。灵渠的横空出世,抵得上百万雄师,它使秦军的粮草得以源源不断地运往征服百越的前线,为秦始皇统囊括岭南立下了汗马功劳。南征百越的战争结束后,秦始皇下令在岭南一带增设桂林(今广西桂平西)、象(今广西崇左)两郡,使南越广大地区全部纳入大秦帝国的版图。正可谓:“灵渠出,岭南破,四海一。”


南灵渠,北长城---灵渠的来历

南灵渠,北长城---灵渠的来历

 

三、飞来石

灵渠是由南北渠道、大小天平、铧嘴、秦堤、泄水天平、陡门等水工建筑组成的水道工程系统。开渠之时,监史禄宣告了“凿山穿石、开渠、筑坝、垒堤、拓浚河道”等几个工程是同时进行的。

渠首工程的主体就是湘江大坝,称天平坝(又名分水塘)。天平坝配合铧嘴需得同时起到“蓄水、泄洪、三七分水”的作用,这要解决很多的难题才能完成,史禄督促将士和工匠们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顺利完成了,其设计巧妙,构造精当,坚固实用,蕴藏了巨大的科学成分,历尽二千年风霜雪雨仍安然地屹立在这里,它二千多年而不毁的迷底至今都是世界水利上的一个个奇迹。

或许真是“好事多磨”,灵渠的建设也不是一帆风顺。凿南渠的时候,大军和工匠们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打开了鸟鸣山,筑好了南渠的秦堤,在开闸放水时,固苦金汤的秦堤被突涌而来的渠水冲垮,按照秦律,延误工期要杀头,负责这一段工程的刘工匠被杀了。刘工匠被杀后,他的俩个拜把子的兄弟李工匠和张工匠没有隐退却勇敢地接着上。接替刘工匠上的是张工匠,他反复分析,吸取刘工匠的教训,认真地重修了被冲堤坝及至此段前后好长的一段,并请来别处的工匠和监史禄一块检查过后才开闸,可是,那以为“万无一失”了的堤坝还是再一次地被大水冲垮,结果李工匠遭到了和他们刘兄一样的命运。

说来,这“刘李张”三个工匠之所以结为金兰首先一样就是因为他们三个都有十分过硬的匠工手艺,这在当时的秦国水工中是非常有名的,因此加上意气好相投才效仿“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现在,俩位兄弟都走了,李工匠自然还是接着上,一来想靠自己精湛的技艺尽二位兄弟未尽之事业,第二个原因就想:万一又失败也好跟俩位兄弟一起作个伴。李工匠坚持不懈,破坏一次,重修一次。却说正在这时,铁拐李从杭州到灵河边上的灵济寺来玩,看到了李工匠那心急火燎又耐心无比的身影,于是就动员大会峨眉山上的白鹤大仙做一件好事。

这天,就在李工匠确定彻底修好了堤坝,准备开闸放水时,突然间狂风大作,砂石飞转,堤坝眼看又要毁于一旦时,忽见从遥远的四川上空有一块高约4米周长有近约20米的正方形巨石呼呼飞来,一会就端落于常决堤的渠闸段,堤坝没事了,水流刹那就变成乖乖地顺渠而流。

原来,当年开渠时,许多能工巧匠被征入修渠的部队。刘、李、张三位工匠奉命率众修筑秦堤。钎动锤响,人声鼎沸,惊扰了沉睡在湘江中的猪婆龙。它本是东海龙王的九太子,因罪被贬至湘江。这猪婆龙就兴妖作怪,为了报复人们对它的不敬重,这个妖怪就作法拱堤,堤坝二度被毁,弄得主持修渠的二位工匠,因没有完成秦始皇所托的使命,先后被斩。那天,铁拐李了解到这个情况,便游说峨眉山上的白鹤大仙将宝座下的蒲团用力掷来,将正要作怪的猪婆精压得严严实实,使其永世不得动弹,这样秦堤终得以修成。。

在秦堤之上,这块高约4米,周长近20米的正方形现在还完好无损地耸立于湘江故道与南渠之间的秦堤上,这就是神奇的飞来石。石的上方,平坦如台,有级可登。平台上有两株桂花树裂石而出,亭亭玉立。飞来石石质成分与周边岩石相差巨大,独耸于湘江故道与南渠的二水之间,让人不得不对它的来历产生无限遐思。上刻“飞来石”、“砥柱石”、“虬如”等字样,仿佛灵渠的守护神。

 南灵渠,北长城---灵渠的来历


四、三将军墓

此后,灵渠终于修好,秦始皇因李工匠修好了灵渠龙颜大悦,立即要嘉奖李工匠,然而李工匠却不愿独贪功名,弃除了私欲,忠于朋友和兄弟,以死守节,其自刎于湘江岸边。后人感动于李工匠的义薄云天,遂将其与刘、张二工匠葬于一处,立冢供后人纪念,明代敕封三位工匠为镇国将军。这就是“三将军墓”与飞来石的传说。

经过了秦时明月,汉代云烟,唐宋风雨……千百年来屡废屡兴,灵渠至今依然壮丽。“三将军墓”在灵渠南岸的秦台岭下,青藤垂蔓的栗家桥边,有一座石头箍砌的高大古坟。秦监史禄和后来加固和维护灵渠的汉伏波将军马援、唐桂管观察史李渤、唐桂管防御史鱼孟威四位将军则被人们供奉于四贤祠。


天地之间有杆枰,那枰砣就是老百姓。凡是为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人民会把他奉为神明,并永远将他供奉在心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