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念吴冠中逝世七周年丨吴冠中——我负丹青

 双笔斋 2018-02-01


2017-06-25 



吴冠中——我负丹青



吴冠中

(1919—2010)

当代著名画家 油画家 美术教育家




他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他独创的“彩墨画”独树一帜,在艺术史上留下了一段无法逾越的传奇;他不懈地探索东西方绘画两种艺术语言的不同美学观念,坚韧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他用一幅幅经典之作守望着“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心底”的真切情感,表达了民族和大众的审美需求。今天是吴冠中先生逝世7周年纪念日,让我们再一次向他致敬。


 猎人生涯  赤心丹青 


“我学过国画,爱传统,感激我的国画启蒙老师。不过我想我不算国画老师的好学生,因我又学西画了,但我并不是国画的叛徒。国画也好,西画也好,学着学着,我 越来越发现它们之间艺术规律的共同性。于是,我想造一座桥,是东方和西方、人民和专家、具象和抽象之间的桥。我总在桥的两岸探寻和勘测,因之,传统的作品、老师的教导以及老师自身漫长岁月中的探索,都正是造桥必需的资料。桥不一定由我造成,但它一定会被造成,而且将有许多样式新颖的桥,我多么想看到(这)座桥的载重量和流量啊!——吴冠中”。



吴冠中17岁的时候投身艺术,他不顾父亲的强烈反对,从浙江大学工科转学到杭州艺专学画。1946年吴冠中留学法国巴黎,4年后,他徘徊于西方艺术与祖国之间,最终决定回国。



吴冠中在50~70年代,致力于油画风景创作,并进行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他力图把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 统艺术精神、审美理想融合到一起。他擅长表现江南水乡景色,如初春的新绿、薄薄的雾霭、水边村舍、黑瓦白墙,和谐、清新的色调,宁静、淡美的境界,使画面产生一种抒情诗般的感染力。



从70年代起,吴冠中渐渐兼事中国画创作。他力图运用中国传统材料工具表现现代精神,并探求中国画的革新。他的水墨画构思新颖,章法别致,善于将诗情画意通过点、线、面的交织而表现出来。他喜欢简括对象,以半抽象的形态表现大自然音乐般的律动和相应的心理感受。既富东方传统意趣,又具时代特征,令观者耳目一新。



在吴冠中眼里视鲁迅为精神父亲,觉得自己一生画画,却未画好,“我负丹青”这个“负”是辜负的意思。同时他更意识到绘画的局限。他说,“一百个齐白石也抵不上一个鲁迅的作用,多个少个齐白石无所谓,但少了鲁迅,中国人的脊梁就少半截。我不该学丹青,我该学文学,成为鲁迅那样的文学家。从这个角度来说,是丹青负我。”


从艺以来,吴冠中如猎人生涯,深山追虎豹,弯弓射大雕,搜尽奇峰打草稿。不获猎物则如丧家之犬,心魂失尽依托。在猎取中,亦即创造中,耗尽生命。


 学贯中西  驰骋世界艺坛 


吴冠中先生是中国绘画界的先锋人物,他提出的“笔墨等于零”等重大艺术观点、理论,至今仍在美术界回荡。


“吴冠中先生对于当代中国艺术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他强调作品中要表达真实的情感,不要带着假面具跳舞,正点到了当代中国美术的软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吴先生一直强调自己有两个观众,一个是西方的大师,一个是中国人民。他的艺术一方面是充满形式美的,是高度精神性的,一方面又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他从不孤芳自赏,他希望自己的作品既要专家点头,也要群众认可,他一直致力于用自己的作品感染群众,提高群众的审美趣味。”



“他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美。大漠遗址、江南水乡、长城长江,他对祖国山山水水的热爱,他的民族性都流淌在笔墨间。他不被任何的风格束缚,也不被自己的风格束缚,他有那样一种殉道的精神,这也是他的艺术生命如此旺盛的原因。”原中国美术馆馆长杨力舟感慨地说。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说:“如何使油画民族化,使中国画现代化,是吴冠中一直思考的问题。如何超越古人、如何超越庞大的西方文化,这也是他一直思考的大问题。他认为愈往高处走,中西艺术就愈一致。他继承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能力,体现的是一个大国文化的自信力。



 作品《周庄》 


《周庄》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正是吴冠中西方油彩改道水墨,在具象与抽象之 间探索的试验期。该幅作品高148厘米,长297厘米,是目前市面上最大的吴冠中油彩作品。


2016年4月4日晚,吴冠中巨幅油画作品《周庄》在保利香港2016年春拍“中国及亚洲现当代艺术”专场上,经过激烈竞逐,最终以2.36亿港元高价成交,不仅创造吴冠中本人作品的拍卖纪录,同时也刷新中国现当代油画世界拍卖纪录。


吴冠中自己反复说过,一辈子断断续续总在画着江南。在散文《三方净土转轮来:黑、白、灰》中,他说到自己用灰色调描摹江南的不断尝试:“江南多春荫,色素淡,平林漠漠,小桥流水人家,一派浅灰色调。苏联专家说江南不适宜作油画。我自己的油画从江南的灰调起步,游子眼底,故乡浸透着明亮的银灰。艺途中跋涉了长长的灰色时期,也许人生总是灰暗苦涩,也许摸透灰调非数十年不入门。”这次的《周庄》表现的正是吴冠中作品的经典题材——灰调江南。




吴先生的人生和艺术,折射了中国现当代文化的一个大时代,成为其中艺术家个人实现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映像。从上世纪初以来,在中国艺术的文化演进历程里,吴冠中既是传薪者,也是开拓者。他的艺术思想继承了蔡元培、林风眠、吴大羽一系的文化血脉和艺术主张,同时由于个人性格和社会处境的双重因素,在艺术实践中,他改变了现代主义艺术的个人主义价值核心,而拓展到大众文化的范畴,开创出不同前辈的艺术空间,取得丰硕的成果。



吴冠中先生的作品以东方化的自我方式,实践着中国艺术进入现代化和全球化中文化身份的时代命题,同时也包含了近代以来几代中国艺术家对现代文化价值的特定构想。吴冠中的艺术使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对现代文化价值的想象,变成了现实力量,也成为一种中国文化向前迈进的内在驱动力。


今天理解吴冠中的艺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印度诗人泰戈尔,他在孟加拉文的写作中,引 用了罗伯特·伯恩斯(Robert Burns )的诗歌“人就是人,不为其他”(A Man’s A Man For A’That),体现了苏格兰精神,又再次创造了多元的欧洲和印度。吴冠中一生所做的努力,也是在践行同样的道路。



吴冠中先生以毕生的艺术探索,破除中国社会在现代文化转型过程中,大众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的迷思,建构了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一环。他的思想和艺术也成为当代中国艺术和文化创新实践的宝贵遗产。今天纪念吴冠中先生,推广他的艺术,也因此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