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此处清凉 尽情享受--何维仁

 老北京的记忆 2018-02-01

    大运河是由春秋时期的吴王夫差开始凿建,经过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相继扩建,到隋炀帝杨广时期初具规模,后又在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再次扩建,才基本形成现在的大运河。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工程最大、航线最长的人工运河。全长1794公里的运河中,从天津到通州的北运河段,位居全河第六段(从杭州到镇江叫江南运河;从扬州到淮阴叫里运河;从淮阴到台儿庄叫中运河;从台儿庄到临清叫鲁运河;从临清到天津叫南运河;从天津到通州叫北运河;从通州到北京叫通惠河)。

    我的祖父母,我的大舅、老舅和老妈,以及我的弟妹,还有我的儿女,就生长在这比苏伊士运河长8倍、比巴拿马运河长20倍的大运河畔。

    今年头伏的第一天,我给自己安排了一个一日游,目标是“运河文化广场”——距我家只有公交车两站地,我选择徒步抄近道而行。出了小区只能通行人和自行车、小三轮车的北门,走出十几米就到了大马路,沿着马路拐向正东,就是东关大桥。

    东关大桥是去运河文化广场的第一个景点,桥两边是船的造型,整个桥面呈拱形,中间高两头低,桥帮是大理石雕成的船状,而在一段一段的石雕刻上面,则是用铁链铸出的造型。走到桥的东尽头,就到了运河文化广场。进入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坐北朝南的高大牌坊,上面有欧阳中石先生的题字“运河文化广场”。所谓广场,当然就是个“广”字,牌坊下有滑旱冰的老中青三代,大桥下有随乐曲跳舞的退休老人,广场边有踢毽儿的、舞剑的、耍铁枪的、抡绳子的……把广场外院分成了几个大块儿。也许因为广场离居民区近;也许因为搞这些活动不需要太大场面;当然,更因为这些人都是常客,不愿浪费更多时间走更多的路。

    走进广场的标志牌坊,再往北走,场子可就大多了,却也幽静多了。喧闹的交际舞的乐曲声、滑旱冰的嘈杂比赛声、舞剑耍枪的叮当声,都已被浓密的树荫所取代。在一片很窄的树荫下,只有一位老者在那里练太极拳。抑或,在静静的甬路边长长的木椅上,有一两个人在相伴看书,或是聊天。再往北走,就像曲径通幽般地,又出现了人多但并不喧闹的场面——那是风筝协会的会员们,在相对风平浪静的炎夏,依然让他们的宝贝,雄鹰、长蛇、屁帘儿,随他们一起,享受盛夏的宁静:天是低沉的、风早已提前歇了伏,但放风筝的年轻的老年人,却在这浓密的树荫下,和自己制作的“朋友”相随相伴,共同享受这盛夏的清凉。

    临近上午十点,观览车的司机来上班了。每人十元一张车票,可带着前后六个人,乘着“旱船”遍游整个文化广场。坐在“船”上,可以见到儿童游乐场里,很有耐心的妈妈或奶奶带着孩子前来坐摇摇车、小火车或卡丁车。这里虽离放风筝的、看书的、打太极拳的人相隔咫尺,但却是一片欢笑的海洋;当观览车走到广场的北尽头时,车速慢了下来,我和坐在车上的游客们不约而同地往西北方向遥望,逐渐转向西南,能看到十三层的塔,燃灯佛舍利塔就在眼前,随着观览车的时远时近,游客们能尽览这塔的古朴风采。

    每年春节期间,偌大的广场里会有庙会,而在盛夏,这块曾经举办庙会的地方,摇身一变,成了游客们享受清凉的好地方。修葺一新的北运河,河帮上砌着防滑的斜坡砖,防护栏外坐着悠闲的人们,在看着清澈见底的河水、在享受偶尔飘来的细碎的水滴、在宽敞的空间拥有着舒展的自我。

    从览车上下来,我就坐在这几米之外有一把木椅的空间,从挎包里拿出午饭和水,独自过了潇洒的头伏天。

    下午,观览船的第二班船,“卸下”上午的游客后,换人不换船地扬帆再起航了。正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的宁静,趁天正值中午,河两岸的人们要待麦收之后,收割完玉米的间隙,去农舍里休息去了。我拿出相机一边拍照一边回想:在我八九岁那年,曾和外祖父坐着竹筏去隔运河的东岸拾捡地里的花生。姥爷乘筏过河的地方是河北三河,那里是姥姥的娘家,当时流行一句话:三河有三多,拉洋车的多,当老妈子的多,要饭的多……而如今,这次观览大运河文化广场,让我知道了这地方发生了很多的巨大变化,我不但见到了河两岸的高楼林立,而且从导游口中知晓了大运河周围的诸多村庄,以及它们的来历。

    古老的大运河是运粮、木、砖、丝、麻等的人工河,在通州这片土地上,少不了有许多以物以事以人而命名的地方。比如我所居住的小区,东面的村原叫上营,就是北运河西岸,在通州城东,明代时已成平坦的村,明、清二代漕运兴盛时,由南方而来的船夫多居此地。又如小圣庙村,因运河周围来往的人要供奉河神,所以建庙一座,庙里供奉一小神爷骑独眼龙神像,用以镇水怪。漕船运至此,船夫们焚香上供祭河神,祈求神灵保佑漕运平安返回故里,所以又称为小神庙;再往东南就要经过现在通州镇的中心,有一个叫作梨园的地方。梨园顾名思义这是个种各种果木、花草的地方。原来是叫李姓庄园,所以也叫过李家花园。明代这里种有大片梨树,就叫梨园。这里的确是个中产人士居住过的村庄,因在1975年出土过金代石棺墓两座,内有陶器、瓷器60多件,以及唐宋铜钱多枚,并有墓志铭一台;还有许多和大运河文化有关的地名,比如皇木厂,由南方运来皇宫所需木材大都汇聚于此;盐滩,古代食盐集散地;葛布店,元代以来纺织品集散地;砖厂,京城皇宫及都城主要建筑用砖大都由运河漕运到此地,而后再转到北京。这些船在张家湾镇附近停留时间较长,因为它是凉水河、玉带河、萧太后河汇合处,就是因为元代万户张瑄督海运到此地,所以才叫张家湾。当年郭守敬修竣通惠河至高丽庄与白河(就是现在的北运河)、凉水河汇流,从此处商船和官船可以直接进京城,是水陆交通要会,繁盛一时。张家湾运河码头,应当是元代运河的水利工程了。这里的河门闸,又名广利闸原物已无存,只剩遗址可从远处观看了。但在张家湾镇的通运桥,却有得可看,宣传栏上写着:明代万历年间运通水利工程,桥长45米,宽8.3米,高7米。桥外观古朴,栏杆上的小狮子栩栩如生,虽部分有损失,但结构完整。

    观览船所到之处,两岸树木伟岸,绿草如茵,再不是十几年前所见——垃圾成堆,收废品的、加工废旧回收物的、用破砖头围起来的副食品加工车间,豆腐房、屠宰场……如今的这里,建了众多采摘园和养老院。我曾到这些园里和院里去参观、体验过,那真是城里人的乐园、农村人的憩园。

    听完导游介绍之后,观览船已经到达潞城镇大营,那正是王梓夫先生笔下《漕运码头》的景点,游客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停留大约五六分钟,然后飞速返回。

    即将结束我的盛夏一日游了。回看广场大门口,已陆陆续续走来又一批休闲人群。这些人中大部分是走着遛弯的。他们是曾经在运河边上久居的村民,他们中间也有在城里住久了十几平方米小房而迁来通州享受空旷的,也有跟着到通州工作的儿女而来的父母,还有随着考上示范高中的孙子而来的爷爷奶奶。

    他们,包括我,在这运河文化广场上,尽情享受盛夏的清凉。插图 王金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