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昂特蒙:熔不同风格于一炉

 阿里山图书馆 2018-02-01
             王小京/摄

国家大剧院2018国际钢琴系列之“一代宗师”系列音乐会以1月21日晚在音乐厅举行的菲利普·昂特蒙钢琴独奏音乐会拉开序幕,颇令人瞩目。昂特蒙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的四十多年里作为钢琴家和指挥家多次前来北京演出,在2018年,这位音乐家即将迎来84岁诞辰,他不仅拥有可以与鲁宾斯坦和阿劳这些前辈大师媲美的漫长而辉煌的演奏生涯,而且,就这场音乐会上他的状态和水准而言,令人由衷赞叹和肃然起敬。

上半场的8首乐曲出自两位法国作曲家,显示了一位法国学派钢琴家在曲目安排上最自然而合乎逻辑的思路。开场的德彪西《意象集》第一部的三首乐曲,在昂特蒙的演奏中充分展现了技巧精湛的法国学派名家能够通过乐音所描摹的璀璨光影。关于《水中倒影》,研究德彪西钢琴音乐的音乐学家弗兰克·道斯这样写到:“假如有人鼓起他的双眸对某物作长时间的凝视,物体画面的焦点便失去了鲜明性,并且使他产生一种有趣而沉静的感觉。”昂特蒙流畅而明澈的演奏并未刻意渲染沉静感,他所表现的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画,是通过不那么“鼓起”的双眸在自然的一瞥间映入眼帘的,这种远离斧凿之痕的意境,是那些功力和自信略逊的钢琴家所不敢尝试的冒险之举,因为演奏有可能使人误以为缺少色彩和内涵。在全音音阶、半音音阶和五声音阶片段的混合体所构成的德彪西所称的“和声化学的最新发现”中,昂特蒙在清晰感强烈的触键中透出的是异常敏锐的色彩层次。《向拉摩致敬》在古风盎然的萨拉班德舞曲中蕴含的庄重感以及独特的甜美哀婉情愫,也被赋予一种因质朴而打动内心的力量。《运动》中的长持续音,包括内声部和转位的持续音,与和声色调的微妙变化形成奇妙对应,营造出迷蒙但并不虚幻的织体。

之后演奏的选自《钢琴组曲》(《为钢琴而作》)中的《前奏曲》中被认为模仿竖琴空灵美妙音响的笔法,在昂特蒙的演奏中听起来圆润而深邃。右手的三连音,正如下一首《萨拉班德》中的连续七度和九度进行以及《托卡塔》的辉煌炫技段落和中段的流畅琶音一样,再次显示出昂特蒙游刃有余的技术和极佳控制力,对于一位年逾80的钢琴家,演奏的清新感和生命力确实非同凡响。

与德彪西的梦幻世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是上半场最后的两首拉威尔作品——《小奏鸣曲》和《丑角的晨歌》。后者的西班牙舞曲节奏遒劲有力,丑角的怪诞步态与悲戚心声,是听者不需要借助乐曲解释就能从钢琴家传神的演奏中直接而强烈地感受到的,显示了真正杰出的音乐阐释所具有的直抵心灵的强大力量。

音乐会下半场,菲利普·昂特蒙选择了舒伯特的最后一首奏鸣曲——伟大的《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第960号。这首《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的四个乐章时长近45分钟,昂特蒙以几乎是难以置信的充沛体力,将响亮的强奏、宏伟的气魄、亲切的抒情和深刻的表现熔于一炉。在演奏第一乐章开头著名的抒情主题时,大师稍稍放任自己以更多的“伸缩处理”(rubato),将舒伯特乐句中的悲天悯人情怀吐露得更为充分。这样的内心世界,既是舒伯特音乐中固有的,也是年迈的钢琴家与音符的自然共鸣。昂特蒙的中国学生田佳鑫在音乐会后告诉我,她的老师不建议她过早弹舒伯特这首奏鸣曲,“还是离那儿更近的时候弹比较好。”她说这话的时候,用手指向天上的方向。但昂特蒙作为钢琴巨匠的非凡造诣在于他没有过分突出音乐中某一方面的情感,在第三乐章“谐谑曲”的轻盈律动感和终乐章的湍急音流承载的不懈活力,将一切阴霾驱散。

从两位法国作曲家的音乐到舒伯特的晚期奏鸣曲,菲利普·昂特蒙在曲目的跨越中将音乐的不同风格熔于一炉。

                         文 | 王纪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