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0年前,一群嬉皮士如何“拯救”了物理学?

 昵称41082923 2018-02-01

2004 年的一个春日,在奥地利维也纳,一个惊世骇俗的实验——世界上首次使用量子加密技术的电子银行转账成功完成。三年后,瑞士日内瓦居民在州选举中的电子投票也得到了量子加密保护。出人意料的是,这种“绝对安全”的通讯方式,其技术突破竟然与 40 多年前那场反传统的嬉皮士运动息息相关。

《嬉皮士如何拯救了物理学》(How the Hippies Saved Physics)这本书,正是回顾了这么一段隐秘又传奇的科学史。

在人类跨入 20 世纪那一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第一次作出了量子的假设,认为能量是一份一份的而非连续。1905 年,爱因斯坦解释了光电效应,提出光量子的假设。在随后的 2、30 年代——理论物理学的黄金时期,波尔、海森堡、薛定谔等物理学新星们打造出量子力学的基础,一举颠覆了前人几百年间建立起的经典物理学大厦。

然而,经历了法西斯主义对欧洲的遮蔽,接踵而至的战争、冷战,到了 20 世纪 6、70 年代,极端实用主义已成为学界不二的纲领和准则。从欧洲辗转到美国的主流物理学家们不再关心那些哲学层面的问题,不再执着于解决关于空间、时间和物质的最深层问题。

失宠的“薛定谔的猫”

与此同时,美国的嬉皮士运动达到高潮,在嬉皮士的大本营之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诞生了一个关注量子力学基本问题的兴趣小组,并自称为“基础物理小组”。

一群另类物理学家凑在一起,抛开主流科学界的种种限制,无视当时“闭嘴,计算!”的诫命,专注于“尬聊”物理学的基础问题。他们不改嬉皮作风,“从东方神秘主义和超感读心术的角度研究量子纠缠和贝尔定理,躺在伊萨兰学院的温泉浴池里讨论最新的研究进展,有些甚至尝试用 LSD 致幻剂提升创造力。”

“基础物理小组”的成员们

如今看来,这帮对心灵感应、特异功能着迷不已的科学工作者,似乎离神圣的科学殿堂相去甚远。事实上,他们却对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产生过不可忽视的作用。他们使主流物理学界开始重新注意到那些令人兴奋的基本问题,把对贝尔定理的研究从沉寂中唤醒,并直接激发了量子通讯领域的重大突破。

其中,有个名叫尼克·赫尔伯特的学者,构想了一种利用量子测量“超光速”传递信息的方法。这篇颇受争议的文章引起两名研究者祖瑞克和伍特斯的注意,他们认识到赫尔伯特的方案是不能成功的,并在《自然》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阐明了量子“不可克隆定理”,即创造一个未知或任意量子态的完美副本是不可能的。

由此,量子超光速通讯的幻想破灭了。但紧随其后的两名科学家,贝内特和布拉萨德于 1984 年提出,利用不可克隆定理,可以制造出一种理论上绝对安全的加密系统——密码使用者能获得一套只有通讯双方才有的秘钥,任何试图窃听的行为都会立刻破坏两者间的相关而被察觉。这一理论便促成了本文开头的伟大突破。

从这个意义上讲,说这群放浪不羁的科学家“拯救”了物理学不免夸张,但如果没有他们的执着与试错,很难想象量子信息科学会发展到如今的程度。同样,如果没有《嬉皮士如何拯救了物理学》这本书,“基础物理小组”的工作或许仍被埋没。

剑桥物理学博士、《三联生活周刊》科学专栏作者苗千说,要想写好一本合格的科学史方面的著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要把这个问题写清楚,需要有多方面的才能——历史学家的钻研精神,科学工作者的科学态度和知识,和小说家的叙事技巧。而《嬉皮士如何拯救了物理学》却是一本兼具专业性和趣味性的作品。

该书作者,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史系系主任戴维·凯撒,手握哈佛大学物理学和科学史学的双博士学位,有着物理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双重身份。这本书在 2011 年一经出版,立即获得整个科学界的关注,苗千也是国内最早阅读到该书英文原版的人。

戴维·凯撒(David Kaiser)

《数字乌托邦:从反主流文化到赛博文化》的作者弗雷德·特纳称,阅读这本书是“一次离奇古怪的旅行”,“有谁知道那个给我们带来原子弹的学科曾经也青睐过‘乌托邦’?难以置信。”

如果你也对这么一部记录了“难以置信”的科学史的著作感兴趣,如果你希望拨开重重迷雾,了解到底什么是量子力学,以及物理学一个世纪以来的发展历程,不妨踏上下面这艘票价仅为 12 元的科普航船,作为船长的苗千将为你一一解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