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意

 金钱河南山牧童 2018-02-02

 

 

新春佳节,缘何“处处有如意”

曹静

 

万事如意、吉祥如意、新春如意……春节佳节临近,当这样的祝福语越来越频繁地脱口而出时,你是否意识到,“如意”这一华人最常用的祝福语之一,其实承载着丰富深邃的吉祥文化内涵。

  正在龙美术馆举行的“人间处处有如意——如意与瓷器特展”,既展出了多柄美轮美奂的如意,也为我们揭示了“如意”二字自商周以来的文化演变。

 

  清宫处处见如意

 

  清代为如意发展的鼎盛时期,清宫中对如意的喜爱和重视几近迷信的程度。英国使节马戈尔尼在 《乾隆英使觐见记》 中记载:“所经各宫或各屋,必有一宝座,宝座之旁,必有一如意”。不论是新春元旦、皇帝选妃、帝后寿诞,还是帝王赏赐臣属、臣子进呈帝王、外交赠礼等,凡宫中庆筹及重要事宜,无一不见如意的身影。

  据此次展览的策展人、龙美术馆研究员叶文秀介绍,此次展品中包括6柄馆藏乾隆年间的如意,代表了中国古代如意在清代这一发展鼎盛时期的高超技艺和卓越审美。

  步入展厅,首先映入观者眼帘的,是一柄白玉海屋添筹纹如意:灵芝头式样,手柄由头至尾渐宽,尾呈圭式。如意的头部刻有图案:一朵祥云宛如仙境,田屋房舍隐于海水,仙鹤衔枝翱翔在上,简洁的画面蕴含“海屋添筹”的美好祝愿。通常而言,如意用料硕大,一般很难避免花脑、绺裂,同样也因其料大,白度通常也差强人意。而白玉海屋添筹纹如意为和阗白玉质地,尺寸达39.5厘米之巨,通体一气呵成,白皙润泽,如羊脂初割,且器形比例俊美挺拔,“肥一分则腻,短一分则蠢”。

  古人以玉比德。一柄御制和阗白玉御制诗“赶珠云龙”如意,以高浮雕技法刻画一只游龙,穿梭于祥云间,逐衔火珠,象征至高无上的皇权。曲柄上刻题《咏白玉云龙如意御制诗》,云:“乾为玉象龙为德,云乃从之蔚光泽。龙守其珠鬐奋戟,纬萧欲锻具达识”。乾隆帝以此策励自己时刻“具达识”,方能万民归顺、天下大治。

  玉如意多以白玉或碧玉琢之,且造型多为工整的云叶式。而此次展出中的黄玉“一束莲”如意,以整块上等黄玉雕成,色泽温润柔绵;造型则取自具有浓郁文人气韵的灵芝式,饰以“一束莲”纹,寓意“一品清廉”,既洋溢富贵华美又兼具文人气息。

  与“一束莲”如意的大美至简不同,乾隆年间的另一把铜鎏金嵌料石冰梅纹钟表如意,展现出的是另一种极致美。其他5柄如意皆为玉如意,唯有这柄如意由铜鎏金托,通体镶嵌珍贵的红、白、黄、绿顶级料石,料石的切割方法堪比钻石,耀眼夺目。更特别的是,如意头上嵌入一块圆形时计,将钟表与如意巧妙结合,寓意“时时如意”。

  时计以玛瑙巧设琢盖,外圈饰满绿松石。如意背面则雕琢当时西方流行的洛可可式的卷叶花卉纹及凤鸟纹饰,整器最后再经鎏金处理,通体金碧辉煌。这柄如意不仅反映出当时的中西文化交流,其工艺之高超,耗财之奢侈,更加令人叹为观止。乾隆帝“以贵为美”的审美取向,也在它的灿烂光芒中展现无遗。

 

  从爪杖到如意

 

  如意虽然是文人雅士及权贵身份的代表与珍玩,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位“皇家宠儿”与平民百姓其实十分亲近。

  清《事物异名录》云:如意者,古之爪杖也——古文中称作“爪杖”的搔背工具、我们日常生活中俗称的“痒痒挠儿”“不求人”,竟然与高贵唯美的如意有着密切的关系。

  叶文秀介绍:考古发掘证实,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已经有了如意——一种搔背工具。山东曲阜鲁国故城东周遗址曾经出土两件刻有精美纹饰的牙雕手型器,从其成熟的形制与珍贵的材质来看,绝非草创初期的东周器物;而河南安阳市殷墟遗址出土的刻有精美纹饰的青铜手型器,则暗示我国如意的起源甚至可能上溯至殷商时期。而三国至唐之间,可以视为如意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时期。

  爪杖原来是一种实用器具,它为何能跨越雅俗而为上层社会的文人、高僧及权贵帝王所接受?

  通过诸多记载可知,当时,用以制作如意的材质日渐多样,有竹、木、骨、铁、金、玉、紫檀、犀角、琥珀、水晶等,如意在社会上层得到了普遍的使用。至魏晋时期,清谈之风盛行,如意除了具备搔痒的实用功能以外,当知识阶层清谈时,还可以用它来作为麈尾一样的手持器具,以烘托声势;僧人弘法讲经时也常常使用如意; 而帝王及达官贵人则用它作为显示权力、财富、地位与尊贵的象征。

  到了唐代,如意形制发展进入了转折期。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地宫出土了两件晚唐鎏金银如意,可说是新型如意的代表。其特征为柄身扁平,头大而回折,柄首作三瓣卷云形,形制比早期的如意更为美观,但丧失了原来作为爪杖挠痒的实用功能。

  新型如意的产生,使得“如意”与“爪杖”开始逐渐分离,爪杖后来又别称“孝顺”、“不求人”,不再称“如意”,制作也相对简单;而“如意”特指新型美观却无实用价值的一类,并不断演变,制作愈精,成为引人瞩目的工艺品类。

  到宋代,士人阶层地位提高,开始追求高雅精致的古典审美倾向,加之佛教的推波助澜,如意再度兴起,成为一种与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明代,文人阶层将如意逐步纳入书房文玩,如明高濂的《遵生八笺》中的《起居安乐笺》就把如意列入其中。而这又为清代如意的鼎盛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见,从爪杖到如意,一件器物逐渐脱离实用功能、凸显审美价值的过程,既出于社会发展和生产力的提升,也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必然结果。

 

  绵长的中国吉祥文化

 

  明清以降,世俗化的观念愈加渗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追求幸福、美好、平安的愿望和行为也愈加强烈。吉祥用语、吉祥图案、吉祥行为等广泛流传,圆满了不同阶层的人们同样追求祥瑞美好之生活的精神需求。“如意”凭借其美好的形态和称谓,满足了这种社会心理,赢得越来越多的喜爱。它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物品,更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美好祝福。

  此次“人间处处有如意”展的展品中,还有13件清代瓷器、1件绘画、1件织锦,其共同点就是均包含如意元素。

  其中一只清乾隆斗彩加粉彩吉庆有余婴戏图罐,画面中几个童子活泼可爱,姿态各异:有的手抱如意,有的抱着花瓶;有的举鱼灯笼,有的提磬,寓意平安如意、吉庆有余。叶文秀介绍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如意常常与其他物品组合,更强烈地表示出吉祥如意的意蕴。比方说,一柄如意放置在两只柿子之间,成为‘事事如意’;将如意、柿子放置于柏树中间,称‘百事如意’;把如意、柿子放置于万年青之间,又成了‘万事如意’。”

  而在诸多工艺美术中,如意首又经过图案化改造,与云纹、灵芝纹进一步融合,成为最为常见的装饰纹样之一。由一条波形曲线连结的两个内旋勾卷所形成的如意形状和如意纹样,被频繁地运用在瓷器、玉器、漆器、木雕、染织及建筑的装饰中,充斥在许多不为人注意的细节中。比如,此次展出的清雍正仿官釉绶带如意耳方尊,撇口,短颈,式样古雅,气质朴拙。而一个不起眼的如意形双耳的加饰,立刻使其融入了精巧元素和吉祥寓意,于古拙中见精美。

  此外,在中国文化中,如意的图案还常常与龙、鹤、蝙蝠、灵芝、瓜果、八仙、寿字等吉祥形象叠加,以突出其吉祥寓意。此次展出的清早期《织锦蟒纹镜心》,以云锦技法织云蟒戏珠纹,龙鳞和寿字则以金线钉缝。图中一蟒毛发竖立,紧握龙珠,扭身腾跃飞舞。龙纹周围饰以如意云纹、团寿及海水江崖图案,整体色彩典雅,气势非凡,充满皇家气派。

  如今,新春佳节临近,当“万事如意”“新春如意”这样的祝福语越来越频繁地自口中脱口而出时,人们不难意识到,“如意”早已成为全球华人最熟悉的祝福语之一。作为曾在古代流行的兼具实用性与象征意义的物品,尽管其形而下的物质形态已远离普通人的生活,成为博物馆中供人观赏的文物珍品;但其演变而来的装饰纹样,已经渗透到有形无形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成为中国人最熟悉的吉祥文化的符号之一。而形而上的“如意”二字,也依然承载着绵长的中国吉祥文化意蕴,活跃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20180202   12 :解放周末/悦赏·广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