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房村:梁王养宝马的地方

 七里山人 2018-02-02
马房村:梁王养宝马的地方
[ 玉溪网   发布时间:2018-01-23   进入社区    来源:玉溪网   点击:137 ]

说起澄江的马房村,很多到过的人,都对那成片的荷花、香甜的荷藕以及景色宜人的悦莲庄园印象深刻。但大多数人却不知道,马房村也是一个充满了传说的村子。近日,记者到马房村,采访了原右所镇吉花村党总支书记毛正清,听他讲述了那些与马房村有关的传说。

梁王的宝马

马房村,位于澄江县右所镇,属吉花村委会。冬日的马房村,虽没有成片盛开的荷花点缀,却有大片的绿树与村里土黄色的房屋交相辉映,远远看去,自有一番风味。

在村里走上一圈,听着毛正清的介绍,记者才知道“马房村”这个名字究竟从何而来。据传,很久以前,澄江的梁王山上住着一位梁王,梁王养着一匹宝马,他时不时就会骑着他的宝马到山下遛遛,他自山上一路疾驰而下,直达抚仙湖边。到了湖边,梁王会带着他的宝马绕上几圈,让马喝些湖水、吃些马粮,再为马洗个澡。之后他自己也要稍作休整,想找个地方关马,便顺势在湖边的村庄里盖起一座马圈,以便他下山遛马时关马用。

澄江还有一条约摸十米宽的大河,名叫“马料河”(即现在的抚澄河),河里的水都是自山上流下来的泉水,清澈见底。据传这条河原本是没有名字的,是因为梁王每次下山遛宝马,都是顺着这条河的河埂跑,在澄江的方言中“料”是“跑”的意思,于是这条河便有了“马料河”这个名字,“料”字便是取了谐音。自此,湖边关马的村子成了“马房村”,供马“料”的这条河便是“马料河”。

毛正清对记者说,不知道梁王的宝马是否真的存在过,也可能是马房村真的跟马比较有缘。在村里老人的记忆中,马房村一直有很多人在养马,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后,村里有差不多一半的人都在养马,那时交通工具匮乏,村民养马大多是用于生产生活。1970年前后,村里还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人在养马,那时十多岁的毛正清也时常带着家里的马到湖边去遛,到田地边去吃草。改革开放后,新兴的交通工具大量涌现,马房村的马便开始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留下的只有“马房村”这个名字和老人们对于那些宝马的记忆。

古佛寺与文昌宫

现在的马房村,房屋紧挨着房屋,站在村外的马路上看过去,成片的土黄色房屋。走进村口,就看见一座红墙瓦房立在一片土黄色之中,甚是显眼。可能是因为年代过于久远,房屋已有一些腐败破烂了,但正因为如此,让记者感受到了这座瓦房的古老与沧桑、辉煌与落寞。走近一看,门口的匾额上书“古佛寺”三个大字。据毛正清介绍,虽然这寺名叫“古佛寺”,但在马房村村民的口中,它还有一个名字——“下寺”。

原来,澄江的习俗,每个村子都建有两座寺院,一座建于村头,一座建于村尾,习惯上称村头的叫“上寺”,村尾的叫“下寺”。无论上寺或者下寺,除大殿外,两厢均为一楼一底的三开间,再加上门楼,一座寺内通常有八九间房。“这两座寺院位于村子的两头,把村子夹在中间,意为保护村庄安宁,护卫村民健康喜乐。”毛正清笑着说。

马房村的下寺叫“古佛寺”,上寺称为“文昌宫”。毛正清告诉记者,这两座寺院现在算是村里最有历史的建筑了,他曾听村里的老人讲过,旧时村里太穷,村里的房屋基本全是茅草屋,那会儿这两座大瓦房就已经在这里了。据传,这两座房子原是村里的大地主住的,土地改革后,才划归集体所有,成为村里的大伙食房,至于这两座房子具体什么时候初建,现在已没有人记得,也没有资料可考。 

文革时期,两座寺院曾被毁过,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寺院经过简单的修整,开始成为村里的公房,从此以后,每逢重要节日,马房村的村民们就会聚集到寺院里,唱戏、跳舞、打鼓……不仅如此,村里还会组织村民们到寺院里办集体伙食,把村里的“巧手”们都集中到寺院里,开饭的时候,大家就一圈一圈围坐在青松毛上,吃着“巧手”们端上的美食,尽享节日的欢乐。

现在,虽然村里已经建起了一座座崭新的楼房,虽然看起来这两座寺院的存在显得有些突兀,但马房村村民依然守护着这两座寺院,就像这上百年来,这两座寺院对这个村子传统文化的守护。(玉溪日报记者  何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