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拒绝与请求的拓扑学

 无意识研究 2021-03-04

1 请求/要求的环路

我们接续上一篇公众号文章,以及之前关于爱的请求的拓扑学的文章,进一步来阐述母子关系中符号和想象的两种爱的建构如何构成缺失的存在:具有自身欲望的主体。

图1

一边是充满请求的孩子的环面(上面是持续的环线),一边是母亲作为大他者的环面。如果我们只给出一个环(如下面的B)就构成一次请求的切面;在A环上我们表示为无数的切面。

图2

这些1-无限的环的切面可以持续构成环线(见图一中不断前进的螺旋),即欲望的主体。前提是请求必然被一定程度地拒绝(完全拒绝,孩子就死了或者形成其他的拓扑结构)。

A单纯的切面1可以表述为单纯孩子的请求,即:起因(孩子哭泣)——效果(吃奶安静)

A无限的请求即可以表述为:切面1-2构成 孩子的复合请求:起因(孩子哭泣)——效果(吃奶)——要求的继续:新的起因,仍旧不安静——以便求得效果(母亲的不离开与无限的照料)[在母亲那边即B的环面围绕A的环面而一格格的前进]

2 拒绝产生的欲望的维度

我们看看不断前进的螺旋的环线局部:即必然涉及A的内环+B的外环,或者反过来也一样成立,如下图。

                 图3 D为外环,即请求 d为欲望:透过内环而构成(后文会用到)

如果A是孩子,A的外环+B的内环意味着下面的复合环路的形成:

图4

这两个环也可以安置到莫比乌斯带上,我们把这种复合的所有可能即(A的外环+B的内环)以及(B的外环+A的内环)合在一起,可以表述为:

图5:大家可以发现,实际上图等价于图3的右图,这样回到图3的右图可以帮助读者理解下面的箭头反向的问题。

这涉及复合的孩子和母亲的辩证请求,它构成欲望:起因(孩子哭泣)——被母亲所拒绝(因为母亲有自己的原因:例如工作或者因为父亲的存在) ——效果(孩子围绕母亲的欲望构成缺失)——形成欲望(起因)=上一篇文章我们提到的效果反过去作用于原因的情况;

当然,环面上的箭头也可以反向,或者从B母亲的环面出发去到A的孩子的环面(即B的外环+A的内环构成),例如,母亲不断给孩子喂食物,孩子出现厌食症拒绝母亲的喂养(尤其女孩子在准备离开母亲而进入父亲认同的初级阶段的时候),反过来,构成母亲的欲望(母亲接受自己有一部分是不可能完整地填补孩子的,也即母亲是有缺陷的)。

3分析的临床

爱的请求变为欲望而得以构成可维系的持续关系。这也意味着,在精神分析中,分析家透过移情关系,引入一定的挫败,构成对原因-效果的重新建构,即主体会认识到,自己为了追求某种效果,而反作用于原因:常见的是癔症个案透过诱惑父辈来反向地指责总是有男性要脱离婚姻法则诱惑自己。如果看不到主体间的互动,如何引发成因和效果的颠转,就无法找到这种所谓的无意识重复中,来自主体的幻想原基:被大他者所引诱的要求(不管是否是事实)被异化为主体本身的幻想性要求。

只有一定程度上挣脱这种要求的环路,分析者才能在分析中重建属于自己的欲望。我们提到前文要求的环切面进展的方向问题,实际上,这种不断地变换环路方向,就是分析的解释性的工作,它涉及一种拓扑扭点的转向,也意味着对阐述行为的揭示;同时,它还可以用来表达另一种病理现象,即在强迫症那里,主体同时处于两个方向的环路中,构成无限的请求的移置:一方面,以鼠人为例子,主体具有要杀掉父亲或他的曾让他备受伤害的情人(大他者)的要求环路,同时,他又有指责性的要求:即自己不应该对父亲或者自己爱的人有这种想法,这构成主体的要求无法移动,强迫思绪的环路自身构成两个相反方向,从对父亲变化到对爱人对自己的同事或者是对自己的上司,构成要求的环路的换喻和移置(与癔症乃构成大他者的话语的隐喻关系不同:大他者的D+d扭转为d+D与另一个自身的D构成凝缩和隐喻,形成症状),但是方向永远相互拮抗着(每个D本身方向的拮抗)。

如果分析家的解释,在移情中构成上述的环路复合性的增加,或者自身拮抗,就是错误的分析;相反,分析家致力于让环路构成辩证的循环:让起因和效果的各种关系呈现,最终让无意识主体参与的选择性的部分呈现出来,这样才能离开与大他者的异化,主体产出自己的欲望。精神分析家是产婆,他无法直接生出分析工作的孩子(分析性的效果)。

最后,我们提到恐惧症的例子:恐惧症主体透过恐惧客体这个症状,维系了对母亲的持续请求,使得母亲持续留在他身旁,恐惧客体因此必须被转变为某种父亲的隐喻(孩子需要接受母亲为了自己的欲望而离开),这是欲望建构的结点。这些客体经常是一些动物,一定程度上代表遮盖想象阳具不存在构成的阉割焦虑——即自己并不是母亲欲求的全部,但他(主体)拒绝接受这点,阉割焦虑被症状的客体集中化而缩减为恐惧症(这也是症状的好处);倒错症则以相反方式,即发现大他者(母亲)想象阳具缺失后透过主体完全异化为大他者的享乐去填补想象阳具的缺失(象女性掏出小鸡鸡的暴露癖)。

倒错症和恐惧症因此,一个是面对大他者的欲望缺失时就对此产生拒斥(否认Verleugnung ),一个是在自己面对大他者引入的缺失时产生的拒绝接受(神经症的否定Verneinung)。

精神病则是该缺失从未被建构,需要另一种拓扑结构来表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