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关于一个理工男和两张地图的故事。 他用几年时间遍访西湖的群山后,找到了西湖的秘密:小到白堤、苏堤,大到西湖整个湖面,乃至整个西湖风景名胜区,竟然处处符合黄金分割比,于是,他为整个西湖绘制了这两张完美的黄金矩阵和由黄金分割引申出来的斐波那契曲线。今天的访谈,便是请他解答,因为西湖,杭州为什么成为天堂的原因。 一月初路过杭州时,试着和远方约了一下,那时只知道他写了一本关于杭州亭子的书《亭留》,书还没看过,不确定能聊到什么程度。连续聊完两个晚上,我有点震惊!一个理工男,经营一家小小的青年旅舍作为生计,却利用空闲时间,把杭州的所有亭子全部走访了、研究透了,还在此基础上,以上帝之眼,精准地画出了西湖周围三十里湖山的黄金分割点、黄金矩阵、斐波那契曲线……,像达芬奇一样,以科学的眼光,艺术的方式,史无前例的破解了杭州之所以成为“天堂”的密码。他借以得出结论的那些背景,是很多专家学者熟悉的,但他还以敏锐的感受力,艺术的眼光,和赤子之心,发现了独属于他的西湖湖山之美、云水之美。我想起他在微信里对自己的介绍:争做西湖八十万野导教头,争做西湖民间文化第一人。你做到了。
行李&远方
【亭留】
行李:看到《亭留》时,很惊讶,你把杭州的亭子做了这么系统、详实的研究和梳理。 远方:我以前也和一个普通游客没什么不同,直到2014年,想系统了解一下杭州西部的亭子,才开始系统走下来。
行李:为什么对亭子感兴趣? 远方:它比较夺目,那么多建筑门类里,一眼就能看到它,但它又很低调,没有门,没有窗。它是敞开的,可以包容天地,但它自己又很小、很自由,什么样子都有。大家走在路上,看见了,就会走进去坐下来,习以为常,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可思议。但在中国传统建筑里,任何其他类型的房间都有宾、主之分,只有亭子最自由。
行李:你的定义里,怎样的建筑可以称作亭子? 远方:在中国古典文化的框架内,没有墙的建筑都叫亭子。我自己定义的亭子有很多特点:它最早是给人休息用的,秦代就有,刘邦就是亭长,那时还有行政功能,后来逐渐变成纯粹的生活空间。杭州那么多山,在山上走累了就会发现有亭子,如果仔细留意,会发现它们的距离差不多都在五里左右,还保留着古人“五里一亭”的习惯。它既给人休息用,本身也是风景,亭子所在处,视野都非常好……它平等、包容、以小见大、玲珑自由,这些都是很容易被人忽略,但又非常美好的特质,特别吸引我。2014年开始到处看,到处找,找了将近一年,才发现西湖周边的亭子非常多,有名的、没名的、废弃的、新造的。
行李:会查阅大量文献吧? 远方:一定是文献阅读和实际行走结合。以孤山为例,那里竟然有三四十个亭子!如果单论密度,孤山的亭子是最多的,因为它的文化点集中:有林和靖的墓,有清代行宫遗址,以及西泠印社、文澜阁、平湖秋月这些景点,还有民国时期的秋瑾墓,这些文化点,是通过亭子串联起来的,因为每个文化点都有一个亭子来记录它的故事。西湖那么大,孤山只是一隅,我觉得得遍访西湖才行,就在地图上分割区域,每个星期去一个地方。最终分割出40多个区域,花了40多个周末。
行李:完全是扫地式的。 远方:对,途中就会进一步关注到古亭的名字、楹联,就顺势去了解。一个亭子,常常不是单纯存在的,比如灵隐寺前面的冷泉亭,是一个名亭,唐代始建,至今1500多年。它旁边还有壑雷亭、春淙亭,飞来峰上又有翠微亭,灵隐寺里又有亭子……慢慢的,对亭子和它所在的环境有了很多了解,逐渐积累出一些东西,就有了《亭留》这本书。这两年,因为访亭子和写《亭留》的契机,我对整个西湖有了很深入的理解,亭子不只是亭子,最终还是要回到西湖。它是一部天然的历史书,也是一个巨大的、立体的、在变化的园林。前几年西湖被评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它不叫世界文化遗产,也不叫世界自然遗产,可见她的独特性。
行李:它不是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么? 远方:不是,它是第三种,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因为它是活的。去故宫,去长城,你是为了去了解历史,因为它们最初的功能都已不再,但西湖不是,你去西湖,是为了解历史吗?不是,你是来游山玩水的。但是你游山玩水时的心情,和一千年前的人是一样的,它仍然延续着从古至今的作用,只是在游玩时,大多人都忘了,她也是一个博物馆。
行李:这不是跟亭子很像吗,所有人都在使用,但是所有人都遗忘了。 远方:是,当你知道它承载着那么多东西,并且把这些东西挖掘出来的时候,就会发现,我们误解她太久了!现在再看西湖,我会觉得她所有细节的美都藏在一个大的整体中,她有一种壮阔的美,现在正在写的第二本书,就是想把这种整体的大美呈现出来。
▲杭州最近一场大雪时,远方拍下的雪景,这里有他定义里的“西山”“”南山”“北山”和湖心的故事,所有故事都从亭子开始,远不止于亭子。 【白居易忆杭州,为何不忆西湖?】
行李:昨晚我们还去夜游了冷泉亭,在那里重读白居易的《冷泉亭记》,“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他把冷泉亭列为当时杭州最美的地方。 远方:是,那是一个名亭,白居易之前就存在,白居易之后的四个刺史,还在那附近造了另外四个亭子,合称“唐五亭”。今天的冷泉亭在灵隐寺门外、“冷泉”的岸边,但冷泉亭最早是造在冷泉里的,在水中,后来一个刺史说:“亭在池中,犹如画在镜上”,是画蛇添足,就把冷泉亭移至岸上,那时只有“冷泉”两个字。宋代,苏轼来杭州任职,在“冷泉”后面加了“亭”字。明代,董其昌为冷泉亭写了著名的楹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过了300年,清代的俞樾回复:“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
行李:几个时代的人,因为一个亭子而隔空对话,然后被你听到了。 远方:这是两组隔空对话,一个是白居易和苏轼,唐和宋;一个是董其昌和俞源,明和清,这几人又都很重要,可见冷泉亭的地位。其实冷泉亭所在的整个灵隐区域,都很重要。我在第二本书里,把西湖分成了八个文化亚区,第一个亚区就是灵隐三竺。 隋代之前,钱塘县衙在灵鹫峰东麓,那时灵隐离城里很近。到了唐代,杭州城移到了城东的凤凰山麓,但文化重心仍然在灵隐。 灵隐寺佛教丛林在唐代会昌法难前达到顶峰,一个标志就是北高峰顶建了一座七层宝塔,即北高峰塔,这是西湖湖面可以望见的第一座塔。再后来,韬光禅师云游至此,那时正逢白居易在杭州任职,便经常来这里和韬光禅师会面。后来白居易离开杭州时写过很有名的《忆江南》,写了三阙,第二阙是“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山寺”就是今天的韬光禅寺,灵隐寺的附属寺庙。
行李:这一带的发轫,是从东晋的慧理禅师来这里兴建寺院开始的吗? 远方:算是吧,慧理禅师留下的痕迹被称为五灵:灵峰、灵鹫、灵隐、灵山和灵顺。五灵应该都有寺庙,但留下来的不多,现在的永福寺、下天竺、灵顺寺,都是当时留下的。灵隐寺最大,天竺寺其次,所以这一带一直称为“灵隐天竺”。现在有上、中、下三个天竺寺,下天竺是最早的,最初就叫天竺寺,因为慧理说这个地方跟天竺很像。后来隋代造了中天竺,五代造了上天竺,越早越深,三个天竺寺就分别以方位命名。
▲冷泉亭和周边亭子的故事,全都藏在了远方的这条“春淙线”里,包括白居易和韬光禅师的唱和,和几百年后,董其昌和俞源的唱和。
【南屏晚钟的钟声,是上百所寺院所敲响】
行李:灵隐所在的北高峰一带,香火至今都很旺,但南高峰好像有些冷清。 远方:这个说来话长。吴越国时期,杭州城已经搬到了凤凰山,那是的国主是钱氏家族的三代五王:钱镠,钱元瓘,钱弘佐、钱弘倧、钱弘俶。这时有一个现实问题:城市离灵隐寺一下子远了,去灵隐寺烧香拜佛成了一件麻烦事。所以在今天西湖北岸宝石山一带、西湖西南角南高峰一带、西湖南岸净慈寺一带,先后建造了很多寺院。 以南高峰为例,钱镠在南高峰北麓建惠因院,钱元瓘在南高峰下烟霞洞一带修建圆兴院(后来的“满觉院”),随即在南高峰顶修南高峰塔,这是北高峰塔以外,西湖水面可以见到的第二座塔,有与北高峰塔对峙的意味。那时南高峰的盛况,是超过灵隐寺所在的北高峰的。 再后来,钱弘俶在南屏山麓建造了“慧日永明院”,南宋时改名为“净慈寺”,之后的很短时期内,在南屏山一带兴建了大大小小上百座寺院,几乎遍及全山。每当傍晚,众多寺院一齐敲响钟声,回荡在整个西湖与杭州城上空,这就是“南屏晚钟”,也是“西湖十景”里,最早形成的景观。
行李:听起来真是浪漫呀,一直以为“南屏晚钟”是指净慈寺的钟声。 远方:可惜后来改朝换代,南山逐渐衰败,一百多座寺院相继废弃。净慈寺在南宋时因为出现了济公而一度中兴,之后也衰败了,直到1984年重建,才又兴起。
行李:想象当年盛景,真是物是人非呀! 远方:其实都和自然环境有关。五代以前,潮水会通过山谷倒灌进来,南高峰、南屏山一带受潮患影响,都不能开发。钱镠开始解决潮患,才使这一带变得安全,于是兴造寺庙。造南高峰塔的时候,距离北高峰塔已经有200年时间,二者一南一北,形成对话,于是有了后来“西湖十景”里的“双峰插云”。 ▲如今南屏山上能俯瞰到的风景。设想远方站在这里,一定在想当年南屏晚钟的盛景。
【一位僧人的退隐,是为了龙井茶的兴起】
行李:你的八个文化亚区里,有一个西山,我只知道杭州有南山、北山的说法,西山是指哪里? 远方:西山其实是从南山脱离出去的。南高峰兴盛时期有很多附属寺院,比报国看经院,现在龙井寺的前身,后来大名鼎鼎的辩才法师重振龙井寺后,使龙井寺名声远扬。后来辩才又带领僧众在寺院周围开山种茶,造就了后来龙井茶的传奇。龙井茶迅速占领了以九溪流域为核心的“西山”,于是这个亚区就以龙井寺为中心从南山分离出来了。那之前,辩才法师在上天竺,70多岁的时候退隐,就从那里翻过棋盘山,翻过月桂峰、天马山,来到龙井寺。
行李:杭州的僧俗两界有很多佳话,唐代有白居易和韬光,宋代,辩才法师又和苏轼有很多唱和。 远方:是的,苏轼30多岁的时候第一次到杭州做通判,那时就和辩才法师结识。只是待了两三年就走了,中间发生了很多不幸的事,一贬再贬,过了17年,又回到这里当知府,辩才已经退居龙井。那时辩才法师有一个规定,送客不会送出龙泓涧,结果苏轼来了,两人谈了一宿,第二天相送,不知不觉就过了那条溪,旁边的童子说:师傅,你已过溪。两人相视而笑,辩才法师后来在桥上造了一座亭子:过溪亭,苏轼很高兴,也提了匾,叫“二老亭”。现在的牌匾还是苏轼的手迹,但上面还写着“龙井”两个字,辩才法师退居龙井寺后,率僧众在狮峰种茶,这是龙井茶的发轫。
行李:那时龙井距离城市很远吧? 远方:龙井无论哪个时代都离城中心很远,这就是它的厉害之处,当你走遍湖山才知道它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龙井所在的风篁岭,山岭东边的水通过龙泓涧流到西湖,西边的水通过九溪流到钱塘江,龙井正好在那个岭上,是江海和西湖的分水岭。
行李:这个分水岭对茶的意义在哪里? 远方:对茶叶来说,最重要的两个自然因素,一个是云,一个是水。水是现成的,关键是云,春夏时期的水汽必须凝结成云,罩在上面不能散掉,像蒸笼一样。九溪流域的山谷朝南开,春夏时期的南风可以吹进去,北边又有山岭挡住,所以云雾就回旋在这里。这里也是钱塘江由向北转为向东方向处的一座高山,五云山,云雾最集中的一座山。五云山和九溪一带所在的山谷,就是今天龙井茶的核心产区。
行李:辩才法师真是会选地方呀,正好退居到了这里,正好种了茶。 远方:也赶上了对的时代,那时候中国北方是契丹、西夏、辽,游牧民族,以肉食为主,正好需要茶,而杭州因为疏通了西湖,又有大运河可以借此连接到开封洛阳,所以茶叶成为整个国家的经济作物,从龙井寺,通过运河,运送到了广大的北方。 ▲南泠亭、法雨亭、翠光亭、夕影亭、亭亭亭……这些亭子的名字使人无限遐想,远方把它们全都捕捉到,并找到了彼此之间的秘密。
【杨公堤以西,曾是明代知识分子重镇】
行李:我是2003年第一次来杭州的,那一年有两个事情印象很深,一个是前一年重建了雷峰塔,一个是前一年开始了西湖西进运动。2003至今的十多年里,我还从没去过雷峰塔,但好像从来都在杨公堤以西的地带活动,最喜欢的也是那一带:茅家埠、上香古道、三台山路、于谦祠……杨公堤也是因为“西湖西进”才修复的,不知道在西进之前,那一带是怎样的景象? 远方:其实西湖西进,并不是说那一带以前并不存在,因为西进才出现的。现在的外西湖,就是杨公堤以东的西湖,文化主要集中在唐宋时期:唐代白居易修建白堤,宋代苏东坡修建苏堤,而杨公堤和它以西的地带,主要是明代文化的体现。
行李:具体而言? 远方:那一带和明代大臣于谦关系很大,你刚才也说到于谦祠。于谦是杭州人,在京做官时,先是立下大功,后来又以谋反罪被处死。被处死后,他的养子把他的遗骨葬在三台山下。数年后,于谦被平反,又被推崇为当世精神文化偶象,就在于谦墓旁见了今天的于谦祠,是当时非常重要的文化事件。 于谦祠建成后十多年,杨孟瑛出任杭州知府。那时西湖严重淤塞,杨孟瑛力排众议,上奏请示重开西湖。很快被批准,第二年就清田3500亩,恢复了唐、宋时期的大部分景观。清田时挖的淤泥,一部补充苏堤,另一部分就在苏堤以西新筑了一条长堤,就是现在的杨公堤,并且也仿照苏堤,在堤上建了六座桥,与苏堤六桥合称“西湖十二桥”。 有于谦祠,有杨孟瑛,那一带就成了明代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杨公堤也成为里、外西湖的分界线。当时的内阁首辅谢迁高度赞扬杨孟瑛,但是不久,谢迁就陷入党派之争,杨孟瑛受到连累,加之之前开西湖得罪很多既得利益者,无奈辞官。
行李:政治真是无处不在呀。 远方:所以我说西湖就是一个博物馆嘛,也记录了政治上的起起落落。那以后西湖又衰败了,直到乾隆时期,又重振西湖,但是他都故意的忽略了里西湖,里西湖全部淤塞。之后几百年,老百姓不知道有“杨公堤”的存在,称作西山路。 但是乾隆爷没办法去复兴杨公堤和里西湖,有清一代,整个社会从未停止过“反清复明”的声音,而杨公堤、于谦祠、里西湖一带又是明代文化的象征,曾经吸引众多知识分子在此聚集。如果恢复了,岂不是给反清人士提供了现成的怀古场所?就这样,直到2002年,杨孟瑛500年后,杨公堤和里西湖才重新恢复。 ▲杨孟瑛后500年,一个叫“远方”的男生,做了一条“思贤线”,来纪念于谦和杨孟瑛所在的那个时代。
【龙井茶的秘密,藏在那些名字里带“云”的亭子里】
行李:这些内容,都是因为你研究亭子而延伸出来的吗? 远方:刚才讲到云,我走访亭子的时候,发现很多亭子的名字里都有“云”,而且有规律,而所有这一切的发端,都来自五云山。五云山是天目山余脉,也是西湖群山的源头,传说有五朵祥云从山中升起,所起之处叫“云栖”。 西湖群山从五云山出发,在南北两翼伸展出西南-东北走向的马蹄形群山,西湖正好处在马蹄形环绕的中央。云从南起,归于西湖,再润泽四方,往复循环。 因为云对龙井茶很重要,人们就在这些命名里寄托了自己的愿望。而且随着五云山的走向,云的名字也显示出相应的力量感和方向感,比如冲云楼、兜云亭、塑云楼、摛云亭、啖云楼,力量感十足;在快要接近西湖时,云的名字开始变得舒缓:舒云、靖云、仰云、留云……直到最北边的屏障宝石山上的“白云归处”,表示祥云至此临近终点。
行李:从云栖之地慢慢升起,开始势力凶猛。经过一些山谷后,慢慢势缓,舒卷下来,然后停留,最后在宝石山找到归处。你竟然因为这些名字,找到了云的规律。 远方:五云山之外,还有对“云”的回应,比如断桥外,以“云水光中”四个字作为回望湖山的概括,在西湖东岸,与云关系较弱的凤凰山、吴山,还有“浣云池”、“云影亭”。这些以云命名的建筑物,准确的描绘了云在西湖全境内蔓延的方向和路径。
行李:想象站在高空,俯瞰这些云的流动方向,下面所经之处,为了留住这些云,而给相应的亭子取上美好的名字。 远方:与“云”相对的,还有“水”。刚才讲到龙井所在的山岭是一个分水岭,北面,从龙井开始,水体面积逐次增大:龙井是一个泉眼,龙泓涧是溪流,之后汇入茅家埠水域,穿过杨公堤之后,来到比茅家埠更大的西里湖,最后穿过苏堤,是面积最大的外西湖。像一把扇子,西湖是扇面,龙泓涧是扇柄,龙井则是镶嵌在扇柄末端的一颗翡翠。南面,流向钱塘江的九溪,像是拴在扇尾的一串流苏。 ▲“湖”、“山”之外,远方说,“云”、“水”对杭州最重要。云从五云山出发,沿着山谷的走向,往东北方向呈扇形散开来,最终在路上留下云栖、擒云、靖云、白云归处一类提地名;水从山里开始,从各个方向汇入西湖、汇入钱江。远方是如此看重“云”“水”,分别做了各自的线路来怀念他们。
【一个理工男和他的黄金分割线】
行李:我以为对杭州已经很熟悉了,听你讲完,感觉又得重新认识这座城市。我很好奇的是,你是干嘛的? 远方:我是余姚人,学计算机的,毕业后做过公务员,也去广东工作过,觉得最喜欢的还是杭州,这里算是我家乡,也在这里度过了我的青春期,就辞职回来了,7年前开了一家青旅,因为有多余的时间,当做业余爱好,就把杭州这么走下来了,也没有想很多。
行李:所以你现在的主业还是青旅? 远方:对,我不是说分了八个文化亚区嘛,我给每个区做了两条线路,周末没事就带大家走走,每条线路的名字都是以亭子命名的:春淙、白云归处、洗心、骋望、含晖……这些线路里,有一条我自己最喜欢的,叫“含晖”,从白塔出发,到六和塔,头龙头、贵人阁、虎跑泉,到四眼井。其他线路都会收点费用,这条线向老队员们免费开放。
行李:为什么偏爱这条线? 远方:因为这条线不仅是理解整个西湖的一个影子,而且是一个延伸,它可以不属于西湖文化区,而属于钱塘江文化区,比如六和塔跟哪个建筑是呼应的?海宁的占鳌塔。占鳌塔在潮起之处,六和塔在潮落之处。西湖最终还是要走到外面去,跟运河,跟富春江、钱塘江连在一起。 ▲远方最喜欢的“含晖线”,从这条线开始,西湖开始离开西湖,进入钱塘江,由此往北入运河,进京城,往南入大海,去往全球,西湖开始了闯天下的征程。
行李:我特别震惊,你一个计算机的学生,只是去看亭子,然后慢慢的对杭州有了这么宏观的纵深的认识。 远方:刚来杭州时,就像热恋期一样,觉得她什么都好,但那时候对它是缺乏足够了解的,认识是片面的。经过这几年的深入,觉得西湖是一个整体,不应该被割裂,就想通过一种非常少见的视角去理解西湖为什么是美的,美在哪里。
行李:怎样的视角? 远方:这是理科生的思维,黄金分割点。黄金分割经常出现在艺术史上,其实也广泛存在在大自然中。我就想,西湖那么美,是不是也符合这一点?于是就去研究,发现她处处符合。
行李:具体而言? 远方:我在新书里其实有很详细的论述,比如:锦带桥恰好位于白堤的黄金分割点;小瀛洲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它东西向的柳堤正好是全岛南北轴线的黄金分割点垂线;雷峰塔与保俶塔连线的黄金分割垂线所经,恰好是西湖核心景观构件孤山;苏堤连接南屏、栖霞两山,是第一条纵跨西湖南北的陆地通道。苏堤的长度与孤山路的长度比恰为黄金分割比…… 在更大的尺度内,西湖整体的景观分布都和黄金矩阵、斐波那契螺旋线存在密切关系。比如苏堤第三桥,压堤桥以及御碑亭、御书楼(今不存),恰好将苏堤黄金分割。这个点也是历来公认西湖景观最佳处之一,也是康熙皇帝题“苏堤春晓”的地方。由这个点西望,杨公堤转折、茅家埠与丁家山相接处的隐秀桥,正好落在第三大矩形的黄金分割点处。 除去这些点状分布的景观构件,我还发现西湖的东、南、西三个方向的岸线以及依岸所建的南山路与三台山路,几乎与螺旋线的外围重合。如果对黄金矩阵中的每一个正方形作内切圆,将这些圆由大到小排列,每两个相邻圆的半径比均为黄金比值。当视野最终扩大至整个西湖景区,它所呈现出来的宏观美感令人叹为观止。
行李:加入这些都是真的,它们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间吻合的结果? 远方:是冥冥之中吧,比如一幅典型的西湖照片,在西湖北岸的北山路拍摄,这也是人们最容易看到的西湖景象,在这幅照片中,景观分成传统意义上的三层:远景“山”,中景“堤”,近景“水”。三层景别的视觉分界线分别是山脊线,堤上植被的树冠线,堤与水面的交界线。这三条线之间距离的比值,也符合黄金分割比。
行李:这里也有杭州最重要的几个酒店:新新饭店,香格里拉。与其说它们符合黄金分割比,不如说是,黄金分割比是对人们审美背后规律的总结。现在你对西湖已经有很系统的认识,可以说一个你最喜欢游玩西湖的方式吗? 远方:我觉得她是一个整体,不能这么细分,当你呼应到一种情景的时候,你会觉得和她是融为一体的。比如双峰插云,当我站在凤凰山的城垣之上,看到远处一个是唐代的北高峰塔,一个是五代的南高峰塔,虽然这两座塔都已经不在了,我还是会想象它们都在。假如我是一个南宋时期的人,那时这两座塔还在,他会看到这个城市就这样由远而近的一步步走来,从唐代走到五代,从五代走到他所在的南宋,两座塔分别带来了西湖文化史上的两座高峰,现在就这样子存在这里,这时候你会感觉到,多美啊!
行李:杭州这么细腻的城市,适合“幽赏”,明代文人张岱和高濂都写了专著,讲述自己幽赏杭州的方式,如果让你写一本杭州四时幽赏录,你会喜欢哪些季节,哪些时辰? 远方:我最钟爱的一个地方,是从茅家埠上岸到上香古道的那个点。很多人会觉得很奇怪,那里车水马龙的,可是当你坐船从丰豫门出发,穿过苏堤,穿过杨公堤,到了西湖的尽头茅家埠。上岸之后,前面有一座牌坊,上面写着“乐情在水”,告诉你背后是水路。再走两步,又有一座牌坊,上面写着“云升远壑”,表示往前乃是群山。这时你会想到王维的一句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就是这个点,是水穷之处、云起之时。 你再想象一下,两宋时人们走到这里,左边山上南高峰塔耸立,右边山上北高峰塔耸立,两座塔像一扇门一样打开,中间有一条上香古道,旁边是古香古色的店铺,穿过去,前面有两条路,左边拾级而上是龙井寺,右边转过一座山是灵隐寺,都是寻禅的方向。 这个点是我最喜欢的,至于什么时候去倒不重要,这个地方没有季节性,它只是一种心境,当你走到这里,就知道自己进入了一种“告别了一段,又迎来了一段”的回廊里。 ▲所有黄金分割的秘密,全藏在了这两张图里。我们只是借他之口听到,已然欢欣鼓舞,当远方第一次在纸上画下这些点,并且发现它们都能连成线,验证了他心中想法时,一定狂喜吧?他平静的说,还好吧。 来年四月,我们会邀请远方为“野导”,带我们逐一走访这些黄金分割点。而你们一定好奇,这样一个男孩子,会长什么样呢?这是答案: |
|
来自: 昵称33481528 > 《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