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埋在心底的《落花生》 ——许地山、老舍同题散文《落花生》比较赏析

 威龙124 2018-02-02

文章背景
1922年许地山先生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他的散文名篇《落花生》。十二年后,1935年老舍也写了篇《落花生》载入同年1月2日的《漫画生活》,(现收入《老舍文集》十四卷)。许地山是老舍最早结识的现代著名作家,同时也是第一个鼓起他创作自信心的作家。老舍在《敬悼许地山先生》一文中称许地山“即是我的‘师’,又是我的‘友’”。他们相知甚密,性格相近,迟发表的老舍的作品不能不受许地山的作品的影响。仔细品味,我们就会发现两篇作品的创作意图、写作方法、题旨是非常相识的,而又不尽相同。
许地山的,《落花生》大家们都很熟悉;老舍的《落花生》可能有些朋友就不那么熟悉了。我个人认为老舍的《落花生》同样出色,我想主要是许地山的《落花生》发表在先,又是那么好,它的光辉遮掩老舍的《落花生》的光芒。
两篇散文写作的共同特点是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许地山的作品把苹果、桃子、石榴与花生作比。前者“把它们底果实悬在枝头,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的心”。而后者“只把果实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来”,它“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老舍的作品主要是把落花生与瓜子比较。吃瓜子:夹舌头,塞牙齿,不解饿,没味道,劳民伤财,只会培养人的贵族气。而落花生光滑,水灵,香喷喷。吃落花生,可以给人创作以灵感,可以给人孤寂时以慰藉。吃落花生还可以使人无忧无虑,随随便便,增强平民意识。这样写对比强烈,憎爱态度分明。
细心揣摩,我们就可以发现两位作家的写法和风格有所区别。
一、许地山的作品质朴无华、平实自然,又有童趣,寓深刻于朴素之中。老舍的作品任意而谈,语言幽默而旋律优美,描写生动传神,溶爱憎倾向于字里行间。
许地山的作品没有华丽的辞藻、奇幻的比喻、用的几乎是儿童的语言。“买种的买种,动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把儿童为了自己心爱的食物,积极主动的劳动热情写得十分生动。“我们都争着回答:‘爱’。”“争”字表现出了儿童急于表现的童真,符合儿童心理,贴切、自然。“过不了几个月,居然收获了。”“居然”二字把儿童的惊奇、喜欢的心情写的活脱、真切。在收获节上,大家纷纷发言指出花生的好处。在父亲的启发下 ,我领悟到“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的、体面的人”这一真理。深刻的哲理就在平淡的、无奇的对话中点明。(可以说这句话就是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
老舍的作品任意而谈,漫不经心,另呈风采。它的语言幽默,又有音乐感,开篇十分风趣:“我是个谦卑的人......派四个大臣拿着两块钱的铜子,爱买多少花生吃就买多少!”其他诸如:“美国姑娘就这样重看花生,可见它确是有价值;按照哥伦比亚的哲学博士的辩证法看,这当然没有误儿”这类句子随处可拾。同时全文长短句相间,旋律优美,颇有节奏感、音乐美。“种类还多呢,大花生、小花生、大花生米、小花生米,糖饯的、炒的、煮的、炸的,各有各的风味,都好吃。”节奏鲜明,颇有鼓词、相声风味。
尤其是这篇散文的描写精细传神,更使文章生辉。请看对花生外貌的描写“大大方方,浅白麻子,细腰,曲线美。”“弄开看:一胎儿两个或三个粉红的胖小子。脱去粉红的衫儿,象牙色的白瓣一对对的抱着,一边儿还结着吻。”“细腰”、“曲线美”、“胖小子”,想象奇特,把花生形体描写的惟妙惟肖,像是给花生勾了一张速写。“浅白麻子”、“粉红色”、“象牙色”感觉细腻,把落花生的色彩调配得巧夺天工,犹如给花生画了一张水彩画。“脱”、“抱”、“吻”这几个动词,以人拟物,把落花生刻画的鲜活绝妙,宛如一幕幕电影特写镜头。
老舍的散文在平淡的叙述,细腻的描写中包孕着情感的波涛,流动着内在的旋律,虽未点明题旨,读者自会咀嚼出味儿来。
二、从结构上看,许地山的作品整齐匀称又有波澜,老舍的作品徐徐自在,信笔所至,而线索分明,形散神凝。
许文包括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写种植花生的过程。以写母亲为主,用叙述方式,偏于物质收获。第二场景写收获节。以写父亲为主,用对话的方式,重在思想收获。由行动上升到思想,逻辑性强,两部分紧密相连,前后又有变化。
老舍的作品以叙述者的角度侃侃而谈,自古而今,从中国到外国,自天子而平民,从成人到小孩,海阔天空,纵横捭阖。句首“我是个谦卑的人”是全文的中心句,谈花生功用,道花生人缘,都围绕着这个中心。文章有知识性、趣味性,形散而神不散。
从题旨上看,连篇作品都表现了作者的平民思想,而又不尽相同。如果说,许地山的散文通过普通的故事表现出深刻的哲理,表现了作家的人生观和执着的人生追求的话,那么老舍的作品主要是通过平实的叙述显露出自己的爱憎倾向和人格力量。
许地山笔名“落花生”。它的这篇散文就是我们了解和认识作家的一把钥匙。许地山受宗教思想影响极大,但爱国主义和平民主义是贯穿他终生的一条红线。“五四”时期他就十分关心社会问题,在郑振铎等人主持的《新社会》旬刊上发表过《劳动的究竟》、《劳动的威仪》等论文。抗战后,他在香港积极投身救亡运动,无声无息地工作。但终因积劳过甚猝然病故。“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的、体面的人。”许地山由他短短的一生完成了他对人生的这种思索和追求。
落花生,生于泥土,长于泥土,用于民间。老舍正是这样一颗:“谦卑”的落花生。由于谦卑,他才深情眷恋着泥土,热爱中国土地上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由于谦卑,他才厌恶布尔乔亚式贵族气,痛恨欺凌弱小,压迫人民的邪恶势力。他的含泪的幽默,温婉的讽刺,给人以愉悦,给人以慰籍。他温和友爱团结友好,以一个普通小卒的身份,团结广大文艺工作者,为抗战文艺,新中国文艺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芬芳扑鼻的的民族化的珍品,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喜爱。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人民的艺术事业,是不朽的人民艺术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