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大”了没有 | 司马心

 老鄧子 2018-02-02

一天来了六七拨帮老人打扫也好,把一个老人来回搀扶“过马路”也罢,都只是小孩子的“儿戏”,没料到我们的“大人”,也没有“长大”,还做着同样引人发笑的“功课”。



年关将到,本是“送温暖”的好时辰,未料近日网上线下,却闻数则吐槽,一是说某贫困户家,一天来了六七拨访贫问苦的干部,家里的米与油堆成了山,居然还有清肠消食的口服液,但贫困之难,一点也没解决;二是说到养老院陪孤老聊天的人们络绎不绝,一个老人一天内竟被六七拨人一次次地带到草地上“陪聊”,为了抢“对子”,陪聊者还争吵起来……    


这一天“六七拨”的事儿,竟被我想起三十年前一群小朋友的旧故。那时我的外甥才十来岁,当了少先队的小队长,“六一”那天要想法做好事啊,于是想起了我的邻居谢阿婆,十来个小孩要进门帮老太打扫卫生。可是谢阿婆一口回绝,说今天已有六七拨红领巾来打扫过啦,再也不要来烦我了好不好……    


这就很奇怪,今天访贫问苦的“六七拨”大人,怎么做的事,同三十年前“六七拨”小朋友的“行状”一模一样,他们也没长大么?    


说到这个“长大”想起了我二十多年前写的一篇散文《长大了没有》,那小文说了当年重阳节发生的两件事,一是那天上午,一位老人要过马路,被一拨小朋友搀扶过去了,可是街边等着好几拨小朋友啊,你做了好事搀扶了老人,俺们怎么办?于是又把老人搀回马路,再一遍遍搀过去;二是那天下午,有好几拨大人来请一位老人洗澡,推也推不掉,结果那天到晚上,老人“被洗澡”达4次之多———这文章写了多年了,然而今天看来,这样的事并没有绝迹,大人们还是与小孩子做着一模一样的事儿,二十多年过去了,似乎还是几十年不变的“老一套”、老问题,似乎还是没有“长大”?    


这大概就叫“形式主义”?我不知道今天的红领巾,还会不会做把老人来回搀扶的好笑之事,但形式主义的毛病,在今天的大人身上,岂止只是一天“六七拨”的“访贫问苦”?比如上千贫困户的表格,一式三份,规定必须由村第一书记亲自填写,而且不得涂改,一年下来,书记光填表就要花上几十天,难怪一个贫困乡一年光印表就要花十几万元;又如为了“报纸有照片,电视有形象”,明明去年刚栽下去的树,今年又拔起来,以便再“种下去”,难怪有的地方,“年年种树不见树”,上报数字与实际绿化面积老是碰不拢。至于为了让“领导”可以远眺“一片葱绿”,有的地方把半壁荒山用油漆涂绿,那就不是一点“形式主义”,而是光天化日下的造假啦———当然形式主义本身,不就是一种“假把式”吗?    


一天来了六七拨帮老人打扫也好,把一个老人来回搀扶“过马路”也罢,都只是小孩子的“儿戏”,没料到我们的“大人”,也没有“长大”,还做着同样引人发笑的“功课”。是我们的小朋友,影响了大人,还是大人们返老还童,或者本来就是大人们教会了小孩———有人说,搞形式主义是一种为官“成熟”的表现,他深谙官场套路,学会了搞那一套假把式啊,你不会、不懂,还真是“幼稚”呢!其实那一套假把式,群众一看就知道,明眼人一眼就能戳穿,不就是小孩子也会的把戏吗?


(刊于2018年2月1日朝花周刊·综合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