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文化第一课,从《论语》开始

 老沈阅览 2018-02-02
          ■傅杰

  我在复旦大学讲了20多年的《论语》,我认为,作为一个现代中国人,我们无需把孔子当作人生的偶像,也无需把《论语》当作人生的指南,但只要你是一个有文化的中国人,你应该去了解一点孔子,读一点《论语》。
  我们学了之后就更容易体会到,《论语》里有很多话,是值得我们去喜欢、值得我们去回味,并且可以使我们终身受益的。不仅如此,从中国政治到中国文化,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到说话方式,到处都有孔子的影响在,到处都有《论语》的影响在。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论语》里有句孔子学生曾子的名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就是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给人做事尽了忠心尽了责任没有?跟朋友交往讲了诚信讲了义气没有?老师传授给你的东西温习了没有实践了没有?短短两行字,把一个人为事、为人、为学该有的态度高度概括出来。
  数学大师陈省身的名字,就来自“吾日三省吾身”。而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名著《传习录》,这个书名也是出自曾子的最后一句话“传不习乎”。
  这个书名太合适了,因为《传习录》不是王阳明自己写的,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学生提问,王阳明回答,王阳明的学生把老师的话记录下来;二是学生写信向王阳明求教,王阳明回信,学生把它汇集起来。两部分的内容,都是老师传、学生习,所以叫《传习录》。
  中国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干,而儒家文化主要体现在儒家的十三部经典,也就是所谓的“十三经”当中。《论语》在“十三经”当中,又是一部具有特殊地位的书,因为它是“十三经”中唯一一部以记录儒家创始人孔子的言行为主要内容的书。
  因为儒家文化从汉代开始就被统治者奉为主流文化,所以从汉代起,《论语》就是小学生的必读课本。到了宋代,伟大的思想家朱熹把“十三经”中《礼记》中的两篇《大学》和《中庸》抽出来,与另外两部儒家经典《论语》和《孟子》合在一起,称为四书,也就是四书五经中的四书,加以注释解说,成为名著《四书集注》。
  到了元代,尤其是明清科举考试考八股文,皇帝规定从出题范围到答题思路,都要以《四书集注》为标准。从此,中国所有的读书人什么书都可以不读,但一定要先把《论语》背得滚瓜烂熟,否则你就彻底没有前途。
  作为由皇帝指定的主要教科书,《论语》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往大里说,它的内容影响着执政者的思想理念与思维方式;往小里说,它是每个读书人都要读都要背的一本书,因此它其中所有的语句都成了中国读书人的基础语言。如果用《论语》里的话跟他说,不需要加以任何解释,因为他绝对没有听不懂的道理。所以《论语》里的话被重复、被引用,成为常用成语、常用格言的特别多。
  美国当代有一位非常著名的汉学家,中文名字叫伊佩霞,出了一本在西方和中国都广为流传的中国通史教科书《剑桥插图中国史》。她在其中写道:“《论语》为中国的社会、政治和伦理的主要思想提供了基础。它成为后世的圣书,要求学生必须背诵,因此它的许多段落成为格言,甚至没有文化的农民也会不知不觉地引用。”
  也许你听了会不以为然,说这美国人太夸张了,我大学都毕业了,也不会引用《论语》,一个不识字的农民怎么可能不知不觉地引用《论语》呢?但我却坚定地站在这个美国人一边。如果你觉得自己不会引用《论语》,那一定是你不知道你平时经常挂在嘴里的那几句话,曾经就是2500多年前从孔子和他的学生嘴里说出来的。
  《论语》全书不到16000字,只相当于现在一篇稍微长点的文章。其中,我们目前常用的成语就超过100个,比如见义勇为、无为而治、不耻下问、任重道远等等;还有各种常用语,比如,欲速则不达、四海之内皆兄弟、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这些来自《论语》的成语和常用语,你怎么可能不会用?
  除了成语、俗语,中国的思想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在他们的著作、散文及诗词里,都不断在化用《论语》里的词,化用《论语》里的句子。所以熟悉《论语》,对你看懂古书、古文和诗词,都会带来很大的方便。
  除此之外,中国人给人取名字、给书取名字、给学校起名字,直到做商品广告,乃至中国人喝酒时行酒令、朋友相聚时搞笑玩幽默,都不乏引用《论语》的例子。
  (摘自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傅杰有关《论语》学习的音频课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