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单反摄影,手动和自动对焦,哪个好?

 浮云新发现 2018-02-02
试想手中有一台自动对焦耗时为零的机器,那么我就能抓住所谓的决定性的瞬间吗?捕捉场景的时间是由三个因素组成:思维时间 举机按快门时间 镜头对焦时间。哪怕自动对焦耗时为零,也只不过是最大消除这个非人因素罢了。其实我们可以把思维时间,镜头对焦时间都放到按快门之前,这样子耗时只有举机按快门了,如果已经胸有成竹,那举机就拍了,非常迅速。说白了,就是在按快门之前要尽量都准备好,比如你的手,脑,眼,对焦距离,曝光,构图,等等,而不是瞬间来的时候才意识到,才举机,才对焦,才移动重构图,那样子瞬间早过去了。这就要依托估焦,它让有关人的能力发挥到极致。那些对手动对焦友好的镜头,它们距离和景深标尺详细,无疑更加适合估焦的操作。估焦顾名思义,就是估计相机与主体间的距离,调整对焦环,把对焦放在拍摄之前。街拍是个需要精神持续高度集中的活动,你需要不停地观察思考,注意光线,场景的变动,体会那些流动的线条,画面的主次,微妙的几何,隐匿的动势。它们会与自己的经验和审美撞击溶汇,要有对心中直觉的把握和冲破思维定势的魄力,还需要一点点的运气,你要注意街上发生的一切,你要预测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有趣的场景,然后相当重要的是,调整相机参数,时刻做好准备,Patient and be prepared。其实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只是所有这些凝结的释放罢了。你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画面,你要预测它何时以及在多远的距离发生。并不是举起相机才思考,才构图,才对焦,这些在举起相机前就应该尽量完成。如HCB所说,Think about the photo before and after, never during。如果你的心到了,你要做的只不过是把对焦环转动5°;如果心未到,41 points cross type也无济于事。对于一些人来说手动对焦就是噩梦,并不是手动对焦不好用,而是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想拍出怎样的画面。其实画面并不存在于取景器里,它应该存在于你的心里。应学习Chim,Elliott这些大师,努力达到手中无机,心中有机的境界。最起码,就算不看取景器,你也能大概在心中想象出所摄取的画面。当熟练掌握了摄前思考和估焦后,你所要做的就是,碰到你认可的场景后,在那个你期待的瞬间发生前设置好对焦距离等参数,确定拍摄位置,在那一刻发生时举机按下快门。真正的拍摄只需举机按快门那1s,你不需要当场思维,因为已经提前完成;你不需要对焦,因为对焦环已经到位。当被摄者还没反应过来你的举动时,你已经扬长而去,微微一笑,深藏功与名。而使用自动对焦,首先你要使用单点自动(在复杂的街道,多点自动对焦很难保证机器认为的对焦区域就是你想要的),你先要举机对焦,当对焦完成你需要一个反应过程,然后再移动画框构图,并拍摄下画面。就算很迅速,你也要多花出1s甚至2s来完成这个过程。时间虽然很短,但这种差别是决定性的。首先,对焦后移动再构图时,你的直觉已经被抹去了。如HCB所说,“In photography, you’ve just got the intuition. And it’s there. You’ve done it. The only way to correct is to make the next picture.” 许多瞬间都是1s的事情,人物的情绪已经变化,位置也不是原先那样,瞬间不再。其次,是是否激怒被摄者的区别。街头摄影说到底,必然侵犯人的肖像权,你不可能拍每一张照片后都去跟人解释。一般这种解释会越描越黑,还不如照完走人了事。应该提倡跟被摄者交流,但是并不是说每拍一张照片就要聊上几分钟,其实一个微笑表达一下善意就可以了。如果你的作品要商业使用,那一定要在事后通知被摄者。举机1s和举机2-3s有天壤之别,1s时,被摄者无法确定你是否在拍照,人一般是无所谓的态度。就算碰上刺头,基于人的本能,他不会马上向你发飙,在犹豫的时候,你已经一走了之。2-3s时,别人确定你在拍摄,碰上刺头,好点是怒目相视,差的就赶快走路吧,别被砸了器材,出人身危险。如果你自信能有William Klein那种跟人一聊就熟的人格魅力,或者Steve McCurry那种精湛的摆拍能力,1s和2s确实没有差别。肯定会有疑问,就算估计再准,肯定没有自动对焦对得准。但是街头摄影的焦距基本处于21mm - 50mm。光圈f4甚至f2.8时,景深足够弥补估计的误差。判断一部相机是否适合街头创作,不是自动对焦速度有多快,不是ISO性能有多好,而是看相机是否够小巧低调(侵犯性小),手动对焦功能是否完备。这也就是为何ricoh GR系列称之为街拍神器的最重要原因(终于暴露了,这原来是篇GR软文)。基于这个考量,我觉得老dp的对焦转盘也是令它街拍不逊的设计,但可惜Merrill没有继承。当然了,估焦要练习。你需要经常磨练自己的距离感,熟悉相机的手动对焦标尺,记忆几组常用的光圈景深对应数值。可这就是宇宙的法则,其实也是个公平的法则:要想做到别人做不到的,必然要付出更多。我很喜欢leica和voigtländer的镜头上的半月槽设计。当使用熟练时,你完全可以依靠凹槽所在位置,判断对焦距离,我想到了那些抛碗的杂技表演,人类感觉的精确性有时会令人叹为观止,只要你下足够的功夫。当达到人机合一时,你的操作不需要思考,就像你伸手抬腿一样自然,相机就是你的一部分,是你肢体和视觉的延伸。爱好带来乐趣是因为你倾注了练习和心血。我也是从小白开始,我也是很久无法理解手动对焦这种弱暴了的方式为何还没被淘汰,M头要是有自动对焦,是不是要暴一颗超新星来庆祝一下。也许我现在依然小白,但从我拿起FE2的那一天,起码我对于手动对焦的认识彻底改变了。我想之所以人们排斥手动对焦,是因为人们总用自动对焦的方式去思考手动对焦的操作,而事实上他们在街头摄影抓拍的使用上完全是泾渭分明的两码事。You never know if you don't try.判断一个拍摄者是不是小白,不是看他的器材,不是看他拿得是不是红圈金圏公主G头,不是看distagon,不是看summilux和summicron,不是Hasselblad PhaseOne, 也不是Alpa,Angénieux。而是看他的拍摄方式。如果你在巴黎,见到一大叔端着2470站在拉小提琴姑娘面前瞄了半天还不拍,那基本确定是个小白,要么pervert。对了,还有个简便有效的方法,就是看他用什么样的摄影包。我有时在想,为什么厂家不能出一台自动曝光,手动对焦的单反相机呢。去掉臃肿的对焦系统,不仅价格可以更低,可靠性更好,体积也可以更小,谁说单反一定要比旁轴大?君不见胶片时代的各种精致小巧的手动单反,比如olympus OM,nikon FM2,pentax ME MX等等。我觉得除了体育摄影和高速打鸟外,完全可以不依赖于自动对焦。比如任何静态的摄影。当然了,就像你身边的某些人一样,他们从来不说对的话,只说场面需要的话。在市场环境下为了生存,厂商只做讨好消费者的相机,而不是锤炼摄影的相机。当今相机的功能真的很强大,哪怕是入门级。当你把所有判断都交由机器完成时,相机则彻底沦为了一个没有感情的工具,这是我们这个快餐时代的悲哀吗?这么多年数码相机的发展,我觉得它只是让“拍得到” 这个属性大大提高了,而“拍得好”不仅没有提高,有些地方反而下降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