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机电外贸迈入“低增长周期”,10万中小企业“出路”何在?

 徒步者的收藏 2018-02-02


在连续两年的滞涨、下滑之后,2017年,占据中国出口“大半壁江山”的机电产品出口额,有望实现8%左右的“恢复性增长”。


2014年后,中国机电出口已连续两年滞涨、下滑


出口,是中国经济“三驾马车”之一,机电产品,则占据了中国出口近60%的份额,并且,机电产业对外依存度极高,机电出口形势对整个中国经济,尤其是那些“机电重镇”的影响,可想而知。


虽然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状态”暂时复苏,但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机电产品出口国”,中国机电外贸已不可避免地进入一个“低增长周期”,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转型升级、结构优化都将是中国机电产业的主旋律。


中国机电产业转型升级:向产业链、价值链两端延伸


在低增长周期,中国机电产业必须转型升级,中国机电企业必须向产业链、价值链的两端延伸,这是毫无争议的共识。真正的难题是,如何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相比产业链前端的“研发创新”,在后端的“品牌营销”环节寻求突破,可能更加快速有效。如果中国机电企业能够自主掌控“海外品牌、营销渠道和用户反馈回路”,就可以在海外市场创造更多新的可能:更大的销售、更高的利润、更快速的创新、更柔性的生产……


中国机电“贴牌出口”之痛


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高速发展,始于1985年“国家将扩大机电产品出口作为外贸发展的一项战略方针”,当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额仅为16.8亿美元,而2016年,这一数字已飙升至1.2万亿美元。


30年,增长720倍,不可谓不惊人。但在高速增长背后,结构性问题始终存在。


机电出口高速增长,但“结构性问题”始终存在


中国机电产品出口30年来的绝对主力,主要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外资企业,在“研发、设计、原料采购”以及“品牌、营销”环节,几乎完全依赖国外品牌商,产品也几乎全部是“贴牌出口”。


而2000年之后快速崛起的民营机电企业,虽然主要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理论上更加“自主”,但由于自身缺乏研发、设计、营销、品牌能力,同样以“贴牌出口”为主。


2016年,中国机电产品仍以“贴牌出口”为主


2016年,在1.2万亿美元的中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中,以“贴牌出口”为主的外资机电企业和民营机电企业,合计占据了91.4%的份额,以“自主品牌”出口的中国机电产品,占比可能不到10%。


中国厂商与海外市场和终端用户,几乎完全隔绝


而在“贴牌”模式下,中国制造企业与海外市场、终端用户,几乎完全隔绝。一方面,他们始终无法掌控海外营销渠道,很难从海外获取直接订单,更不用说打造海外自主品牌;另一方面,由于中间商层层加价,中国机电产品、工业装备在海外的终端售价(海外客户采购成本)很高,但中国制造企业获得的利润却极低。


不容错失的“新外贸”机遇


以“贴牌出口”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机电外贸体系,源于以“制造成本优势”为核心竞争力的传统机电产业结构。当“成本优势”逐渐丧失,“贴牌出口”难以为继,中国机电产业的未来,亟需匹配一个全新的外贸体系。


这个“新外贸”体系,必须较“旧外贸”极大提升效率,必须很好地支持中国机电产品的“自主品牌出口”,必须帮助中国制造企业提升在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而互联网,就是一个近在眼前的解决方案。


互联网化改造:颠覆中间环节,从原厂家直达终端用户


互联网对传统外贸产业链的改造和颠覆,对中国机电产品、工业装备制造企业来说,是一个不容错失的、参与建立“新外贸”体系的机会。


通过互联网渠道,中国厂商可以把产品直接销售给海外终端客户,逐步摆脱对外贸中介“下单、包销”的依赖。并且,在去除了众多中间环节之后,整个外贸产业链的效率将大幅提升:不仅大大降低海外客户的采购成本,增强产品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而且,中国厂商也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


颠覆中间环节,大幅提升外贸产业链效率


更重要的是,中国厂商以自主品牌进入海外市场,与终端用户直接交互,将倒逼、助推其在研发设计环节的突破。


10万中小机电企业的“出路”


据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数据,2012年,中国“有出口实绩”的机电企业已有15.3万家,其中10.3万家为民营企业,之后,民营机电出口企业仍在以每年近万家的速度增加。


就“出口企业数量”而言,民营企业已经占据了2/3的份额,但他们目前的“平均出口规模”还相对较小。2012年,民营企业平均出口额仅为290万美元,远低于外企、国企1740万美元的平均出口额。


民营机电企业数量众多,但规模较小、实力较弱


不过,中国商务部和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均认为,民营企业的快速崛起,是中国机电“贸易结构持续优化”的重要标志。


一方面,主要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的民营企业,是中国机电产品“自主品牌出口”的未来;另一方面,相比全球漂移的“加工贸易”订单,民营企业根植性强,更为稳定,对地方经济的拉动度也更大。


在中国机电产业转型升级、结构优化的关键时期,面向美国这个全球最大、最高端的、最具增长潜力的市场,中国机电企业,尤其是数量众多但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的民营中小企业,都希望能想出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新外贸”解决方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