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胃虚寒:建中法,理中法和补中法

 行唐中医李宏奇 2020-12-16

我们讲了六经辩证中,里部包括了阳明和太阴,实则阳明虚则太阳,我们根据阳明病和太阴病的虚实和寒热的状态,从实热到虚寒的不同阶段,身体实热的阳明病,到湿多热少的脾困痰湿证,再到脾胃虚弱,最终到了脾胃虚寒的阶段,从实到虚,论述了每个不同的阶段脾胃病的体质状况和疾病特点,到了最后的虚寒阶段,脾胃虚寒,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脾胃这口锅,水少,火力也很弱,这时,身体虚寒,脾胃虚弱,则脘腹胀痛,肢体倦怠,手足不温,或腹满下利,不思饮食,口淡不渴,脉象沉细或沉迟。

脾胃虚寒的人,体质多面黄肌瘦,面色黄白暗无光泽,肠胃症状有吐利腹痛,不欲饮食,怕冷喜热、手脚发凉等寒证,还有情绪方面的症状,如疲劳无力、少气懒言、精神不振,尤其饭后特别疲倦,就想找个沙发一躺不起来,自己有事没事就想睡觉、不想动,给人一种消积怠惰的感觉,由于脾胃的虚寒,不但会引起很多脾胃系统的疾病和症状,还会引起身体其他系统的疾病,其他系统的疾病也会影响到脾胃。

在过去物质和饮食贫瘠的年代,身体黄瘦,营养不足,脾胃虚寒的人很多,一是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生活环境寒冷,使人体的正气、抵抗病邪的功能下降,再者当时人们补养不足,身体虚衰,正气不足,一旦受到寒邪的攻击就会形成虚寒证,也有的人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形成脾胃偏虚偏寒的状态,关于脾胃虚弱和脾胃虚寒,并不是短期形成的,而是身体的一种状态,无论那种疾病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虚弱的状态,脾胃为后天之本,我们改善这种脾胃虚弱或者虚寒的状态时,调理脾胃后天之本,是我们的重中之重,这时候我们就要用建中法、或补中法、或理中法调理和改善脾胃虚寒虚弱的状态。

建中汤

建中,就是建立中州的正常功能和秩序,就是以中焦脾为核心,中焦的气血不足,运化失常,就需要甘温、甘缓、酸柔的药来补,说到建中,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大小建中汤,用建中汤温中补虚,和里缓急,小建中汤看似简单,是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而成,桂枝汤的药效是作用在太阳肌腠之间,针对的是表虚证,作用是解肌,而小建中汤是将桂枝汤中的芍药加重,芍药主收敛,芍药一加重,本来作用在肌表的桂枝汤就变成了深入到中焦的小建中汤,作用于中州之府,处于身体更深的层面,所以小建中汤完全是治疗中焦虚劳里急,小建中加入饴糖这味药,其味甘甜,有很强的缓急补虚作用,而且甜味的入脾,饴糖吃下后,能够很快的转化为脾阴,补充脾津比其他食物要快,这就像是给脾脏增加了能量,脾胃能量足,能够正常运化吸收。

当人体出现虚劳里急诸不足时,也就是虚的程度比小建中更甚,加入甘温益气的黄芪,增强益气建中之力,就是黄芪建中汤,人们说到黄芪的时候,就会想到它的补气作用,其实黄芪这味药,作用于体表,我们所说的黄芪证,如多汗畏风,肢体麻木易浮肿,身体多风多湿,出现这些症状的人群,女性比男性多,我们可以把这类人群概括为黄芪体质,黄芪体质的人体形偏胖,身上的肉都是松松软软的,面色发黄没有光泽,眼神没精神,腹部整体柔软而膨满,身体沉重,动作迟钝,浑身倦懒,什么都懒得做,整天喜欢窝着不动弹,一干点什么就会气短乏力出汗,因为身体多湿多风,有很多黄芪体质的人主诉关节痛,到了晚上双足肿胀,觉得双腿水肿。我们常用黄芪类方,改善这种体质表虚而兼湿的状态。

如果是产后虚羸,百脉空虚,加补血和血的当归,即当归建中汤,但我们用到当归建中汤的时候,并不拘于男妇之分与是否产后,而是看其证属于劳倦内伤,而且用到当归建中汤时,我还发现这一类人群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根据当归养血活血补血的药性总结为当归体质,这类人面色又黄又暗,缺乏光泽,气色憔悴皮肤干枯发黄发暗,多见于大病以后,或大出血以后,或营养不良者,或极度疲劳者,一副贫血貌。

所以在小建中汤中加入当归调理脾胃的同时,又能养血补血活血,治疗一些妇科月经不调气血不足面色憔悴等虚劳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