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走滇缅公路

 行摄天下者 2018-02-02

滇缅公路

始建于公元1938年春。从中国云南的昆明到畹町,再进入缅甸一直到腊戍,全长1453公里。因为该公路的建成,为处于抗日战争初期的中国带来了宝贵的战略物资,而不至亡国灭种。时隔70余年,这条有着光荣历史的公路,连同它所见证的那些感人肺腑的故事一起,正在逐渐离我们远去。

海外华侨筹捐的大量物资以及国民政府从西方购买的物资急需有通道运往国内。为此,滇缅公路开工建设并于半年多后建成通车。这条诞生于抗战初期的简易公路,成为了当时关乎整个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交通生命线。

弹石路初体验

有一个大石碾的纪念碑,上面标注着这里是滇缅公路的起点,但在我看来,这里应该是终点,是当年输入的战略物资的最终接收处。

(点击图片可缩放查看)

1937年底,因为青壮年大部分都应征入伍,滇缅公路沿线近30个县的劳工约20万人被征集来建设这条公路。20万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老人、妇女、甚至孩子,筑路大军由汉、彝、傣、景颇等多个民族组成。他们没有先进的工程设备,只能用大石碾等传统工具,在一批临时培训的工程师们指导下,把公路一公里接一公里地向前推进。1938年8月底,经过20多万人的艰苦努力,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瞩目的滇缅公路终于通车。随着日军进占越南致使滇越铁路中断,滇缅公路竣工不久后就成为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运输通道。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条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凝筑而成的生命线。

从昆明“滇缅公路零公里纪念碑”处出发约8公里,就可以看到滇缅公路纪念雕塑群,长卷式的浮雕展现了当年各族人民修路时的场景,一群骑行爱好者把这里作为临时的休整集结地。我们的第一站是祥云县的云南驿古镇,由于昆明至楚雄路段很多老路已被高速公路覆盖,我们只能先走高速,过南华后再下高速,寻找曾经繁忙但如今鲜有车辆经过的老路。

傍晚时分,我们来到天子庙坡,这里曾经是滇缅公路最难走的路段之一。8公里爬坡路段让越野车油门哄哄直响,据说当年那些美式重卡走此路段时费劲周折,副驾不时要下车在车轮后面垫石块,下坡时则需要下车给轮毂浇水降温,避免刹车失灵。经过多次改建,如今道路比当年顺畅许多,但从沙桥向阳村开始上天子庙坡,“发卡弯”依旧不断,加之大部分路段都是遍布凹坑的弹石路,坐在越野车上依旧能体验到70多年前行驶在这条路上的感觉。

我们手上内容详细的云南自驾游地图上,某些路段会出现“T”标志,“T”指的是“弹石路”,越野车在这里也得放慢速度,否则将在这小石块铺就的路面上颠簸不止。所谓“弹石路”,实际上就是不铺设柏油的碎石路面,当我们转入老滇缅路时,就经常会遇到这种“弹石路”,而保山地界的老营街到板桥镇一段的“弹石路”,是整个滇缅公路中保存最好的一段。据说此路段当年由专业人员亲自勘测,严格按标准设计建设完成,70多年过去依旧相当完整。

风雨云南驿

快到山顶时,可以看到老路与新建的高速路并行,路边住着一家人,是以打造墓碑为生的陈师傅一家,原本家里有几间闲置的房子做旅馆,但随着高速路的贯通,也几乎没有人走老路了。没了路人,旅馆自然也就不再有人光顾。从陈师傅家往前走不了多远,就是海拔2600米的天子庙坡最高点,这里是当年最佳的留影地点,山下埋葬着不少因车祸丧生的抗日官兵。翻过天子庙坡,滇缅公路上的重镇——云南驿已经不远。

昆明与大理间的祥云县云南驿是一座保留较为完整的村镇,82岁高龄的杜四昌老人住在附近的大河边村。每天清晨,老人会去村外一片空地上拾荒,这片数百亩地的空场上除了一道五六米宽的土路外周围都长满杂草,还有一堆堆不知什么人倾倒在此的垃圾。抗战时期,这里是驼峰航线在中方的重要基地,当年忙碌的机场现如今已经废弃了半个多世纪,跑道周边成了绿色的农田,不长草的的跑道则成了垃圾堆放场……

即将消失的桥

在保山一夜休整,我们早上找了家路边摊吃早点,云南各地的早点大同小异,多是米线、饵丝。从保山出发,一路晴朗,我们准备在一天之内拜访怒江上的三座大桥——惠通桥、惠人桥和双虹桥。这是三座在抗战中饱经沧桑和战火洗礼、而如今又即将消失的桥。

1942年,日军沿滇缅公路进犯至滇西,中国军队在这三座桥的东岸浴血坚守,日军最终没能继续前行。两年之后,中国远征军在三座桥附近的渡口全面反攻。如今这三座桥中,惠通桥只剩桥架,惠人桥仅遗桥墩,双虹桥虽还在通行,但随着下游几公里处水电站的建设,它也即将不复存在。


双虹桥始建于乾隆54年,两段桥面与江中的巨石相连,故而得名,它的建成结束了怒江上没有桥梁的历史。曾经名满滇西的双虹桥现在已破败不堪,中间巨石上的亭子严重倾斜,感觉随时有要倾覆的可能。正午的饭点过后,几位傈僳族小伙子骑摩托车跨过双虹桥,在新修的公路路口上趴活,运送附近的村民来往以挣点零花钱。他们并不太了解这座老桥的历史,但老桥即将消失也让他们每个人都充满了无奈。“下游的赛格水电站已经开工,我们这座老桥也快到头了……”

龙陵是滇缅公路的岔口,向西北到腾冲的路段有78公里,当年是史迪威公路北线从猴桥进入中国后连接滇缅公路的部分,现在变成了317省道,也叫龙腾公路。我们从龙陵出发,选择这条翻越高黎贡山的公路前往腾冲。滇西抗战史的专家戈叔亚说,这条路与半个世纪前比起来变化不大,值得一走。而抗战时期运输队的老司机们都把史迪威公路北线叫做滇缅公路的新北线,它也是滇缅公路的一部分。

车在高黎贡山的崇山峻岭中颠簸穿行,道路是一段泥路、一段弹石路、一段沥青路的混合路面,到处都是大弯加陡坡。但颠簸之中,却让人感受到些许激情与亢奋。途中偶尔可以遇到驮着山货的马帮队伍沿公路前行,这与几百年来的场景没有太大不同,只是他们脚下的路在不断改变。上山下山、下坡上坡,一路前行至龙川江畔,这里是龙陵和腾冲的界河。江面上的腾龙桥始建于1940年,如今这座老桥虽多次改建,但依旧只能每次一辆车单向通行,桥的两头都有交通指挥员值守。过了桥后,腾冲已经不远了。

畹町桥位于市区南缘的畹町河上,这里既是中缅两国的界河桥,也是滇缅公路的出入境口岸。畹町桥最早是由两根木头并排组成的简易桥,1938年修建滇缅公路,同时也在畹町河上建起一座单孔石拱桥。1938年12月至1942年5月,45万多吨国际援华物资通过这里运往内陆,支援着中国的抗战。1946年,毁于战火的畹町桥重建成钢架桥,成为中印公路修通后的另一个交汇点。如今,这座见证历史的老桥依旧在新建的斜拉索大桥旁,每天都会有不少游人来此参观留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