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已有的知识会促进或阻碍其学习学生进入我们的课堂学习时,头脑中已经拥有从其他课程和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知识、信念和态度。当学生带着这些知识进入我们的课堂时,这些知识会影响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过滤和解释。 如果学生的固有知识充分而准确,并且在适当的时间内被激活,那么就为新知识的获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果他们的固有知识薄弱,不能满足当前的学习任务需求,不准确或者激活不当,就会干扰或阻碍新的学习。 学生组织知识的方式会影响其学习方式和知识运用学生自然地把各种知识联系起来。当这些联系构成准确而有意义的知识结构时,他们对知识的提取和运用就能变得更加有效和充分。反之,如果知识的组织方式不准确或者随意化,他们就不能恰当地提取或应用这些知识。 学生的动机决定、指引和维持其学习活动随着学生在学什么、何时学、怎么学等方面自主性的增强,动机在指引他们所从事的学习活动的方向、强度、持续性、质量等方面都起关键作用。 当学生明晓学习目标或活动的积极价值,期望成功地达成预期的学习效果,感知到来自周围环境的支持时,就可能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为了是学习达到精熟水平,学生必须获得相关成分技能,通过练习整合这些技能,并且知道何时运用所学的技能学生不仅需要获得执行复杂任务所必需的成分技能和知识,还必须借助练习把它们整合起来,使之更为流畅并运用自如。最后,学生还必须学会何时、如何应用他们所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对教师来说,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明确认识到达到精熟水平所需要的条件是非常重要的。 伴随反馈的以目标为导向的练习,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如果学生的练习指向某一具体的目标或标准,具有合适的难度水平,能够达到满足作业标准所需要的数量和频率,那么这种练习就会促进他们的学习和行为表现。 学生的练习必须伴随如下特征的反馈:明确地告诉学生,他们的哪方面行为与达成特定的具体标准有关;提供信息,引导学生朝这些标准前进;时间和次数要适宜。 学生当前发展水平与课堂中的社会、情感和智力气氛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其学习效果学生的智力、社会性、情感三方面都在全面发展。尽管我们不能控制这些发展过程,但我们可以采用合适的方式,营造能够促进学生的智力、社会性、情感和身体发展的课堂气氛。 事实上,许多研究业已显示,我们创建的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消极的课堂气氛会阻碍他们的学习和学业表现,而积极的课堂气氛则会促进他们的学习。 要成为自主学习者,学生必须学会监控和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可以运用各种元认知过程来监控自己的学习。如评估手头的学习任务,评价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规划自己的学习方法,运用并监控各种策略,反思当前学习的进展程度,等等。 不幸的是,学生们看上去并不会自然地运用这些元认知过程。当学生们掌握了调控这些过程的技能后,就等于形成了智力活动的良好习惯。这不但会改善他们的行为,而且会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这七条原理建立在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等多方面的研究基础之上。尽管由于可用研究资料的限制,概况可能并不全面,但每一条原理在学术上是可信的,也可以为课堂教学实践提供具有操作性的建议指导,且能够适用于不同学科、不同的年级水平和不同的文化背景。 对于新手教师,这些原理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特征,对于有经验的教师,这些原理也可以帮助他们排解问题,把有效的策略运用到新的课堂或学生群体中。 ▍英知黑板报由英知教学设计中心(ECID)运营, 整理和分享团队学习笔记,主要关注学习科学、教学设计和教育技术,欢迎关注与转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