涞源县城东北还有保存很好的明代长城---壮观秀美的乌龙沟长城,2001年6月25日,乌龙沟段长城也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乌龙沟长城东侧与紫荆关长城相连,边墙按二等边建造,宽3至4米,高4至6米,以毛石垒砌,外侧设高2米的垛口,敌楼遍布,共有66座,其中40座保存完整,其形式多样,平均长宽约12米,高约15米。敌楼下部用料石,上部用青砖白灰膏砌筑,各面设有望口,敌楼上部设有楼鲁。乌龙沟长城内侧山下,建有乌龙沟城,整个城以料石砌成,平面呈椭圆形,城墙和门仍保存。 乌龙沟长城保护范围从苦壮石山至隋家庄村东1公里小河口为止,全长22.2公里。在涞源的108国道边有一段已经修建好的“观景台”,在这可以驻足眺望在山巅间蜿蜒起伏的长城和众多城楼。它保存完整,雄姿可观,忽仰忽俯,似巨龙腾飞奔驰,雄伟中又见奇险。 乌龙沟堡乌龙沟原名叫五龙沟,因沟北面有5条蜿蜒的黑石线得名,是紫荆关路重要的关口。明《西关志》载:“乌龙沟总/成化十五年建立正城一道/嘉靖二十四年添修长城一道/二十五年创建城堡一座/城楼三间/水门一空”。又据明《四镇三关志》载:“乌龙沟下......空心敌台七十一座/隆庆五年至万历二年节次建”。 此图在乌龙沟长城西侧拍摄,图中右部为此次行走部分。 此图在乌龙沟长城西侧拍摄,全景展示西段地貌。 据《四镇三关志·军旅考》记载,真保镇军队配置:万历初年主兵为34460名,客兵19843名。 各路分守:茂山卫班军营1360名,茨沟营1000名,紫荆关路1041名,马水口路2270名,倒马关路3396名,龙固关路3331名,沿河口营1201名,大龙门口营595名,金水口营378名,浮图峪营692名,白石口营1302名,乌龙沟营451名,宁静安营336名,插箭岭营1385名,狼牙口营775名,龙泉关营556名,固关营497名。 客兵配置为:马水口下675名,浮图峪下3374名,白石口下2255名,乌龙沟下1908名,沿河口下865名,大龙门口下1298名,宁静安下2252名,龙泉关下611名,固关下647名,插箭岭下2221名,茨沟下610名,狼牙口下363名。 穿过乌龙沟堡,走约一公里看到乌龙沟西段长城以45度角向上置于山脊之上。 长城南侧山沟还有冰河 守口墩台或敌楼,乌字第5号台。 从守口墩台向上看看,乌字第4号台、乌字第2号台就在眼前。 保存较好的石砌垛口墙,上图为外立面,下图为内立面效果。 坡度较大的石台阶保存的依然完好。 对面西山上的崖壁和守口墩台、长城。 乌字第4号台建在陡峭的山石之上。 此位置能看到乌字第4号台、乌字第3号台、乌字第2号台了。 乌字第4号台正面照,4X3眼结构,下图各视角展示,有一半塌损。 往前是一段一路向上长长的墙。 长墙到顶之前的拐点是一堆巨石,涞源长城的特点是与巨石相伴。前方是乌字第3号台。 乌字第3号台和乌字第2号台。 站在一定的高度回看一下走过来的路。 巨石之中的乌字第3号台,典型的4X3制式。 路过的山石 走过的小山尖和穿行的石缝。 乌字第3号台保存的完整,内侧相对宽扩,在此午餐休息。 内部结构为回字型,采用直梯方式从回字中心角位置登顶。各廊道都是拱型顶,这种顶相对结实耐用。 楼子各视角,重点是楼顶的射击孔,很有个性。 鸟视乌字第3号台。 乌字第2号台和乌字第1号台,这段相对平缓一些。 远处的乌字第1号台 回看乌字第3号台和乌龙沟口。 乌字第2号台,4X3制式,一样保存的完好。 乌字第2号台东面,登顶入口太高无法上去考察,天气太冷,无人机也没带,担心失事,以后有机会再补充资料。 回看乌字第2号台。 遥望西山上的Y字长城,文尾附西山贴链接。 乌字第1号台就在眼前了。此行目标高点是电塔位置。 走近,继续走近点 奔向乌字第1号台前还有一处小石壁。 乌字第1号台,一样是典型的3X4建制,边墙是人字型,敌楼在人字顶点外侧。背后有巨石和小广场。 这个正面角度有点像普28邮票中黄崖关的样子,有气派。 乌字第1号台小广场边的巨石之一和不远处的乌字第2号台。 从乌字第1号台向电塔方向,因事未在向前走,从乌字第1号台往回走10米左右内侧下山,返回乌龙沟堡方向,此路应该是最近有线路。 同行的不会拐弯老哥的新浪博客中的轨迹,基本就是这线路,在此谢过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