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董晋世系渊源探究

 华夏董氏大全 2018-02-03

撰文:董孝忠(2015,2,12彭城翟山)

一,董晋世系概况如下:文献记载董晋的世系是: 晋 - 全道,溪,全素,澥 - 居中,从直,居敬,董正惠早卒。此五人皆为董溪子。全道全素董澥均无儿子记载(维基百科)。《华夏董氏通谱》:《虞乡游临川扩源董氏源流考序》(宋)董槐写的序言中开宗明义的指出“董氏之世系出自唐德宗时......讳晋,字混成之后裔也......”并列出了董全素以下世系。素(大理评事) -- 完(谏议大夫);宥(宏文馆学士)-- 达(卢龙节度使);逊(益州刺史);逵(中书门下舍人)。逊-- 戬(左仆射)-- 凌(司空),淮(安东郡尉),涣(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溥(御史大夫),淏(荆州刺史)。淮--经(荆州都督封鲁国公),纬(黄门监司空加封魏国公),丝(中书检校同平章事),纶(不士)。经--廷杰(平原太守),廷秀(兵部尚书掌枢密院事。秀--椿(御史大夫兼国子祭酒),梓(朔方节度使兵马元帅)。椿--旭(太仆射),旦(太尉赠司空),晃(观军容宣尉处置使)。晃--羽(节度使兼盐铁使),翦(户部侍郎),翼(中书门下舍人),翚(建州刺史),羿(苏州刺史)。翦--谊(居霍源)。翚--让(居扩源),谦,观察御史,按行江淮,因梁移唐祚遂征兵讨乱,诸镇强横,各处不发(法),谦仰天叹曰......遂弃官,潜至流坑迁居......而生子,远,字承宗,遂,字承祖,逑,字承嗣.至流坑而居......

二,董晋世系中的后裔哪里去了?根据上述世系,从三世董全素儿子算起到十二世董谦,人员共29人(具有后裔传承者不到二分之一);各种任职职位(职称职务)多于29项。问题是这些人与职位如同莽眇之鸟踪影不知所在。1),先说说唐朝的国公。爵位分公侯伯子男,唐朝历史上共有122人封为国公,其中没有鲁国公董经与魏国公董纬的名字,也没有董姓任何名字。2),兵马元帅一般授予王公同姓,是临时职位,安史之乱后授予异姓,但是史料上找不到董梓的名字。再说,如若按董晋世系派衍计算,董梓应该生于960年后。此时赵匡胤已经当上皇帝多时,兵马大元帅领兵打谁去?3),卢龙节度使董达,查718--913年卢龙节度使任职名单中无董达的名字;朔方节度使董梓,查唐朝朔方节度使共70名单,五代时期14名单中均无董梓的名字。4),刺史太守御史等官员等毫无例外,无一人能找到相关史料记载(名单从略)。董槐序言中所罗列的董晋后裔都哪里去了?史料文献上既没有人名也找不到罗列出的职位,让人莫名其妙!如坠五里雾中!

三,一些与历史常识相悖的怪事,1),唐制规定,进宏文馆任职人员必须是其父亲为朝廷三品官员以上资格者,而董宥父亲董全素只是一名大理评事,级别只有八品,何以能入职弘文馆学士?2),益州刺史董逊,大宝元年(742)益州改蜀郡,自此益州名字已经不复存在。董逊出生时早已经没有益州名字了。何以任益州刺史?3),董旦,太尉赠司空。 隋唐 置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正一品。《唐六典》载:“三公,论道之官也。盖以佐天子,理阴阳,平邦国,无所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其官。然周、汉已来,代存其任。自隋文帝罢三公府僚,皇朝因之,其或亲王拜者,亦但存其名位耳。”既然是一样的赠送的三公,又是虚职,还赠什么?这么大的官史料上竟然无一字记载!4),董谦,观察御史......仰天长叹......观察御史系误写。唐代后期全国渐分至四十余道,大者十余州,小者二三州,重者为节度,次者称观察,并为地方军政长官,其僚属将校略少于节度使。由于观察地位低于节度,故对中央较为顺从,唐后期财赋所出的东南八道多为观察使所领,但也有自观察升格为节度的。既然是地方长官二把手,有权为朝廷调兵遣将?既然你为国长叹,又为何不尽忠报国,却开小差。朱温朝廷难道不追查?不杀你九族......

29位董全素的后裔,人人都是朝廷命宫,其中不乏最高级别者。如若一一核对,错误比比皆是贻笑大方。更为奇怪的是最大董族聚居地的流坑海口等地的董氏族谱上均没有董全素以下十一世的派衍名讳。流坑从董合开始记谱,海口认定的是董申。更为蹊跷的是,海口竟然说董申为八都人来自睦州清溪(杭州淳安)。将董晋只是列为英贤名录,否认其为海口先祖。董槐序言中还有许多与历史相悖的事例不赘。

四,明万历38年(1610)庠生董发春对董槐序言的发挥。一是将董槐罗列的诸位董氏先人每一位多职称者的职称(职务职位)简化为一项。如董梓朔方节度使,取消了其“兵马元帅”职称;董经荆州都督,取消了其“鲁国公”封号;董纬黄门司空(唐朝已经将“黄门”改称“门下”),取消了其“魏国公”封号等等。二是增添了董晋的“胞弟董申与董三”。三是增添了董晋的籍贯河东虞乡万岁里。四是增添了后裔派衍世系名录。董发春对董槐序言的发挥,固化了董晋谱系的“错误言行”,而且错上加错的将董申一支本不应该属于董晋系的董申硬性“拉郎配”的写入一个家谱之中。

五,对年代之析疑匡谬,按董槐谱系,从董晋到董谦共十二世,360年(或300年)。董晋生卒年代为723 -- 799年76岁。723+360=1083年(或1023年)。1083年是北宋元丰六年,是宋朝第六个皇帝神宗赵顼当政时代(或宋朝第四个皇帝仁宗赵祯当政时代)。而董槐给出的十二世董让是“见唐国事日非不受官爵,隐居抚州扩源,迁霍源”。“唐国事日非”说明唐朝当时还没有灭亡,而是“日非”而已。董谦的注明则是“幼曰谦,为观察御史按行江淮,因梁移唐祚,遂征兵讨乱,诸镇强横,各处不法,谦仰天叹曰......遂弃官,潜至流坑迁居焉,而生子三......明确说明是朱温篡唐时期。史载:(朱)开平元年(907年),废唐哀帝李柷,自行称帝,建都开封,国号为“大梁”,史称“后梁”,后人称其为梁太祖,自此唐朝结束289年的统治,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如若从董晋723年到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计算,共189年,只有六代人,董槐序言中给出的是十二代人,那么,另外六代人如何解释?

六,完,宥之惑,按董槐给出的董晋世系图,董全素有二子,长子完次子宥。完与宥又是一个单词“完宥(宽宥)。其意用于家谱世系,深远莫测,似乎有黄老与佛释的影子。本来全素的兄长子孙沿袭儒学宗仰,将子孙的名字定为”居中“”居敬“等。而全素为何反其道而行之,将儿子起名为完宥(完了请宽恕赦免)。有何罪孽?董槐给出的董晋世系又如云雾缭绕莫衷一是,疑点太多,难以解释,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