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像传诵唐诗宋词一样推广古琴

 孟溪ProbeT连山 2018-02-03

青年古琴演奏家刘慧扬谈古琴的传承和推广

像传诵唐诗宋词一样推广古琴

  •   刘慧扬曾于2017年代表中方参加中日韩交流活动,其古琴独奏曲《水墨潇湘》获得如潮好评。  长沙晚报记者 邹麟 摄   刘慧扬曾于2017年代表中方参加中日韩交流活动,其古琴独奏曲《水墨潇湘》获得如潮好评。  长沙晚报记者 邹麟 摄

      长沙晚报记者 胡兆红 实习生 雷娟

      “琴对我而言就是知己。”谈及古琴,青年古琴演奏家、长沙市艺术创作研究院院长刘慧扬如数家珍。古人常以“琴棋书画”论及一个人的才华和修养,琴是“四艺”之首。刘慧扬认为:“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已经成为了全世界人们共同关注、共同享有的文化财富。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古琴,就像知道长城、兵马俑,知道李白、杜甫一样。”

      明日,刘慧扬将在长沙音乐厅做客“长沙艺术讲堂”,开讲《古琴艺术漫谈》。昨日,记者就古琴的传承推广等问题对其进行了专访。

      古琴神圣但不神秘

      在很多人眼中,古琴是神秘的。其悠悠清泠的声音,轻微淡远,像不食人间烟火;演奏时沐浴、更衣、焚香的讲究,难接地气;有如天书般的减字谱,让人望而却步。

      在刘慧扬看来,古琴是神圣的,但绝不神秘,“正是一些近似神秘化的行为,让人对古琴产生了误解,不敢接近它,不愿接近它,这极大地阻碍了古琴的发展。”

      误解有很多,有人说古琴的最高境界是“轻微淡远”,要弹得没有任何表情,没有任何起伏。在刘慧扬看来,历朝历代很多琴的声音都是很洪亮的,很多琴家的演奏风格都非常有表现力。“轻微淡远”只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绝非最高境界。唐人薛易简在《琴诀》中说古琴音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这也是古琴演奏的八个要求,说明古琴音乐能反映社会主流思想,它是充满热情、活力、智慧的。

      “古琴是有文化深度的,但绝不是深不可测学不会的。”刘慧扬举例演示被人看作天书的减字谱。减字谱是自唐代一直沿用至今的一种古琴专用曲谱。减字谱能帮助弹琴的人一目了然地知道:右手哪个手指头做怎样的动作,向内还是向外,左手哪个手指按哪一条弦的哪一个徽位,“稍微一说都能理解,也很好理解。”

      文化是学好艺术的根本

      刘慧扬从小喜欢音乐,8岁便学习乐器,她师承中央音乐学院李祥霆教授。李祥霆现为中国琴会荣誉会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的代表性传承人,是具有强大粉丝号召力的国乐大师。

      李祥霆给予刘慧扬的影响是深刻的,李祥霆说“古琴表现的深度、广度就如唐诗宋词”,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

      弹琴多年,刘慧扬越来越领悟到古琴是集文学性、历史性和哲学性为一体的音乐艺术,它所附载和传承的中华文化魅力,使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多年来,她曾到意大利、德国、瑞士、奥地利、蒙古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演出,受到热烈欢迎。2017年代表中方参加中日韩交流活动,其古琴独奏曲《水墨潇湘》获得如潮好评,这充分证明,优秀的中华文化经过正确的传播,就能让各民族和世界各国人们接受和喜欢。

      刘慧扬说,要弹好琴,弹得动听不动听,绝不单单是手上的功夫。“弹琴跟文化水平直接相关。比如弹《流水》,必须心中有流水,有水的各种形态。这种领悟,会伴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的文化成绩不好,就送去学艺术,其实真正要把艺术学好,文化是根本。”

      正确演奏 正确传播

      “现在学习古琴的人虽然多了,但比较混乱,很多人并没有正规专业和师承,甚至只学了几次课就开始教学。”正是出于这种使命感,多年前刘慧扬成立了慧天琴馆,致力于古琴演出、艺术教学传播等工作。她希望通过她的演出、讲座等一系列活动,让大家真正认识古琴。

      作为长沙市政协委员,刘慧扬曾提交《关于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进入长沙市中学生音乐课堂的建议》的提案。在她看来,古琴艺术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必须了解的。“每一个必须经过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中国人可以在语文课本里学到唐诗宋词,在历史课本里学到长城、兵马俑等文化遗产的知识,同样应该在音乐课本里学到古琴的相关知识、欣赏到经典琴曲。我会持续推动古琴艺术进课堂,在倡导文化自信的今天,我们应该提供条件,让学生们正确了解古琴。”她介绍道。

      让刘慧扬觉得欣慰的是,现在学习古琴的人越来越多了,跟随刘慧扬学琴的人最大的七十多岁,最小的只有五六岁。“古琴代表的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艺术,沉淀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历史、哲学的精华。古琴慢慢热起来,这与传统文化的复兴是一致的。”

      将“长沙艺术讲堂”打造成专业品牌

      长沙晚报:琴对于你而言意味着什么?如何才能弹好琴?

      刘慧扬:琴是我非常好的朋友,无话不谈的朋友,一生不可缺少的朋友,不可离开。我希望能够将古琴艺术正确演奏和正确传播。要学好琴,就像李祥霆老师说的,“喜欢就能学会,入迷就能学好,发疯就能学精。”

      长沙晚报:由长沙市艺术创作研究院推出的“长沙艺术讲堂”,反响很好,未来会有哪些打算?

      刘慧扬:“长沙艺术讲堂”会持久办下去,我希望市民朋友们能够继续支持和鼓励它的成长。我们会把当今最顶尖的艺术家请到艺术讲堂,为人们讲授文化艺术,提升人民群众的艺术鉴赏能力,将“长沙艺术讲堂”打造成长沙的专业艺术品牌。

      相关新闻

      听冯正和讲“花鼓戏的唱腔特色”

      像听了一场花鼓戏演唱会

      长沙晚报讯(记者 胡兆红 实习生 雷娟)昨日下午,长沙音乐厅鼓乐欢腾,弦歌阵阵,花鼓戏演奏家、作曲家冯正和做客“长沙艺术讲堂”名家讲座开讲《花鼓戏的唱腔特色》。众多花鼓戏演员纷纷登台亮嗓,讲座现场成为花鼓戏演唱会。

      从事花鼓戏工作将近30年,冯正和在钟爱的花鼓音乐方面多有建树。现代花鼓戏《月塘村的菁妹子》音乐由其创作,以长沙花鼓戏传统音乐为养分,创造性地吸收长沙山歌等音乐元素,经过现代器乐编配,优美流畅。由他担任作曲、司鼓指挥工作的现代花鼓戏《从头再来》,获省艺术节金奖。由他担任作曲、司鼓指挥工作的现代花鼓戏《城里山歌》,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冯正和结合自己丰富的创作经历,介绍了花鼓戏的历史、花鼓戏的特征、花鼓戏的流派和地域分布等,呈现了一段花鼓戏简史。

      西湖调、打锣腔、民歌小调、丝弦小调……冯正和每讲到一个声腔,介绍其特征之后,来自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的演员便登台亮嗓,带给观众直观的感受。王萍、胡建忠、文君、戴哪咤等近10名演员,演绎了《打铜锣》《月塘村的菁妹子》等名剧的经典唱段,或活泼跳脱、痛快淋漓,或缠绵婉转、哀怨悱恻的唱腔,让观众大呼过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