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寒冷也。”
18,【原文】:热病,而汗且出,及脉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泻之则热去,补之则汗出,汗出大甚,取内踝上横脉以止之。
【译文】:热病,汗出后,脉象表现为顺脉,(是阳证得阳脉,脉证相合)可以继续发汗的,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穴,以泻法使热去,用补法使继续发汗。汗出太过的,针刺内踝上的三阴交穴,以止汗。
注释:“热病而汗且出”: 《类经》二十一卷第四十注:“热病阳气外达,脉躁盛者,汗且出也。”
“及脉顺可汗者”:《类经》二十一卷第四十注:“阳证得阳脉者,脉之顺也,皆为可汗。”
“内踝上横脉”:指足太阴经的三阴交穴。
19,【原文】: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
【译文】:热病,已出汗,脉象仍然躁盛的,是阴脉(虚弱)已极,预后差;出汗之后脉象即平静的,是顺证,预后良好。
20,【原文】:热病脉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盛躁得汗静者,生。
【译文】:热病,脉象躁盛,但不能出汗的,这是阳气(欲绝的)之象,预后差;脉象躁盛,发汗之后脉象平静的,预后良好
热病禁用针刺的情况:
21,【原文】:热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颧(quan2)发赤秽(yue3)者死;二曰:泄而腹满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热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婴儿,热而腹满者死;五曰:汗不出呕下血者死;六曰:舌本烂,热不已者死;七曰:咳而衄(nv4),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热者死;九曰:热而痉者死。腰折,瘛(chi4)疭(zong4),齿噤齘(xie 4)也。凡此九者,不可刺也。
【译文】:热病有九种情况是禁用针刺疗法的:第一,不出汗,两颧发红、呃逆,预后差;第二,泄泻、腹中胀满严重的,预后差;第三,双目视物不清、发热不退,预后差;第四,老人和婴儿,发热而腹中满胀,预名差;第五,不出汗,呕血、下血,预后差;第六,舌根溃烂,热不止,预后差;第七,咳血衄血,不出汗,或是出汗,达不到足量的,预后差;第八,热邪已入骨髓,预后差;第九,发热而出现痉病,(是耗伤阴血,热极生风)预后差,表现为,出现腰背角弓反张、抽搐、口噤不开和牙齿切磨的表现。上述几种情况,(都是热邪过盛、真阴耗竭)预后不良,不可施针。
治疗热病的59个穴位:
22,【原文】:所谓五十九刺者,两手外内侧各三,凡十二痏(wei3);五指间各一,凡八痏,足亦如是;头入发一寸傍三分,各三,凡六痏;更入发三寸边五,凡十痏;耳前后口下者各一,项中一,凡六痏;巅上一,囟会一,发际一,廉泉一,风池二,天柱二。
【译文】:所谓(热病)五十九穴是指,两手指端外侧各三穴,内侧亦各三穴,左右共十二穴;在五指之间各有一穴,双手共为八穴,双足亦是如此;头部入发际一寸处两旁各三穴,共六穴,在入发际三寸处的两旁各五穴,双侧共十穴;耳前后各一穴,口下一穴,项中一穴,共为六穴;巅顶一穴,囟会一穴,前后发际各一穴,廉泉一穴,左右风池共二穴,左右天柱共二穴。
注释:“痏”:指针瘢,针孔。此指针刺的穴位。《类经》二十一卷第四十注:“有刺必有瘢,故以痏为数。”
“五指间各一”:《类经》二十一卷第四十注:五指间者,总言手五指也。各一者,本节之后各一穴也⋯”
“发际一”:指前后发际各一。
23,【原文】:气满胸中喘息,取足太阴大趾之端,去爪甲如薤(jiu3)叶,寒则留之,热则疾之,气下乃止。
【译文】胸中气满,喘息急促的,取足太阴大趾之端的穴位,位置在距爪甲角如韭菜叶宽的地方,寒证用留针法治疗;热证用疾刺法治疗,直到上逆之气下降,不喘为止。
24,【原文】:心疝暴痛,取足太阴厥阴,尽刺去其血络。
【译文】:心疝突发剧痛的,取足太阴经和足厥阴经,(使用放血的疗法,)尽数祛除其经脉上的血络,(以泻其邪)。
【注释】:“心疝”:是由心气郁积引起的一种疝病,其主证是:少腹部疼痛有积块。《素问·脉要精微论》:“诊得心脉而急,病名心疝,少腹必有形也。”
25,【原文】:喉痹舌卷,口中干,烦心,心痛,臂内廉痛,不可及头,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叶。
【译文】:喉痹,舌卷曲不伸,口干,心烦、心痛,手臂内侧疼痛,不能上举到头部的,取手无名指小指侧的指端穴位,距爪甲约有韭菜叶宽的位置上。
蓉儿:
26,【原文】:目中赤痛,从内眦始,取之阴蹻。
【译文】:双目红赤疼痛,从内眼角起, 治疗取用阴蹻脉俞穴。
27,【原文】:风痉身反折,先取足太阳及腘中及血络出血,中有寒,取三里。
【译文】:风痉,角弓反张的,先取足太阳经脉及腘窝中俞穴,并(在浅表的络脉上)刺血络出血。内有寒的,取(足阳明经的)足三里穴。
28,【原文】:癃,取之阴蹻及三毛上及血络出血。
【译文】:小便不通或淋沥点滴而出的,治疗时取用阴蹻脉腧穴,和(足厥阴位于足大趾外侧)三毛上的穴位,(并在肝肾血络上)刺络放血。
29,【原文】:男子如蛊(gu3) ,女子如怚,身体腰脊如解,不欲饮食,先取涌泉见血,视跗上盛者,尽见血也。
【译文】:男子如患蛊病,女子如患了怚病,表现为腰脊如同要分解开(一样疼痛),不思饮食,治疗先点刺涌泉穴出血,观察足背上有血络盛满处,刺络除尽瘀血。
【注释】:蛊:病名。《素问·玉机真藏论》:“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