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联中读 | 眉眼盈盈处

 alayavijnana 2018-02-03

我从小生活在杭州,对于家乡的山水有着很深的感情。我常常在古人的诗句里看到西湖的样子,“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在我看来就是清明前湖畔太子湾公园里樱花、玉兰和郁金香交相辉映的样子;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不用说了,杨万里在千百年前就为这一池荷花写了一张金名片,更不用说白居易、苏轼等人在西湖留下的名垂千秋万载功绩和诗篇了。

春天的太子湾公园,花和人似乎达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你来了,我也开好了,不负春光,各生欢喜。

今年在浙江博物馆展出的蓝瑛山水画,让我又在古人的画里看到了西湖。蓝瑛的老师董其昌,弟子陈洪绶,都很有名,唯独自己在画坛历史上没啥名气。他生在明末清初的乱世,却安安稳稳活到80多岁,一辈子都用来画西湖的山山水水了。那些画里隐约出没的人物,大概也是他日常生活的写照或者向往吧!所以看他的画,亲切又熟悉。谁不想偷得浮生半日闲,流连山水啊?

你看这《煎茶图》,旁边写着时间是“乙酉花朝”,说明是春天的花朝节,画家拉上好友外出踏春,童子在旁烧水煎茶。这不就是孔子深深赞同的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意境么!

这幅《仿范宽雪景山水图》,让人想起张岱《湖心亭看雪》那句“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般都认为杭州以西湖闻名,胜之在水,而山是没有什么名气的。我曾在丽水松阳下乡,那儿的周边是连绵不绝的青山峻岭,阴雨天山头就隐没于山岚云海中,晴天白云就在山坡上投下蓝绿色的大块阴影,山上是成片黄墙黑瓦的土民居、茶树、梯田,截然不同于江南水乡的山光。

西湖周围的山不在高,而胜在灵动。比如杭州人都晓得,正月初一一定要去北高峰的三天竺寺和灵隐寺烧头香,开春要到龙井山一带去品新茶,夏天最好去云栖竹径避暑,秋天最宜趁秋高气爽之际登宝石山和玉皇山,冬天则不能错过灵峰探梅。

而杭州最平易近人的莫过于吴山,又叫城隍山,是南宋旧皇城内的最高点,以前用于监测城中火警,所以有句俚语叫“城隍山上看火烧”,现在山顶的江湖汇观亭仍然是俯瞰一江(钱塘江)一湖(西湖)的最佳视点。

( 摄影/廖宇晗 )

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画四季山水的原则: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在西湖的山上体现得最生动的就是“秋山明净如妆”。因为江南的秋天褪色得很慢,也只有在这里,你才能看到各种浓淡不一的金黄、粉红、翠绿交相辉映的盛景,特别是栾树,一棵树上就集齐了这三种颜色,就像打翻了调色盘,所以才会有杜牧的“秋尽江南草未凋”。

秋日登高,在山路边忽然见一树野柿子,似无数红灯笼,点着调皮的蜡烛,让人眼前一亮。在宝石顶俯瞰,那景色依然如沈复所言“觉西湖如镜,杭城如丸,钱塘江如带,极目可数百里……坐良久,阳乌将落,相携下山,南屏晚钟动矣。”

秋山明净如妆,秋水明湛如镜。

每年的十月初,在秋雨和秋老虎几蒸几晒的作用下,老杭州们就知道:桂花的花信又到了。这时候,桂树的眼角眉梢都挂满了肥美的金色花串,杭城内外都蕴蒸着沉醉幸福的味道;这时候,真是经得住“桂魄流光”四字的赞誉。

沿着虎跑路一路走上山去,张京元《石屋小记》里说:“出石屋西,上下山岅夹道皆丛桂,秋时着花,香闻数十里,堪称金粟世界。”说的正是石屋洞以西、如今闻名遐迩的“满陇桂雨”之处。

如今,藏在树影山间的农家乐、青年旅舍和花园餐厅错落有致,吸引得不同年龄的人都愿意在桂树下消磨浮生半日闲。我的许多高中同学大学毕业后都留在了国外,有一位曾经在思乡之际画了一幅画:那是北山路的秋天,残荷趁着天光水影,和路边已转成金色的梧桐叶交相辉映。

回国小聚时,我送了她一罐青梅桂花酱——“想家的时候,你就尝尝这个”——这是最能代表杭州的味道了吧!如今,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在这里捧起那一杯芬芳馥郁的桂花龙井茶,你在欧洲家中舀起一勺琥珀般的青梅桂花酱,抵达舌尖的那一阵香甜,搅起的是心底的相同的记忆——那是自小便镌刻进血液、融入骨髓中的乡愁啊。

图、文/舒影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及《三联·节气》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