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起源于原始社会,晋唐后改称枪,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刺杀兵器。矛的构造简单,只有矛头、木柄(或竹柄)两部分。 在原始社会,人们把长木棒的尖端削尖,用来刺鱼、打猎,这就是最初的矛。后来,人们开始将石头打制成石矛头,用兽骨磨制成骨矛头,绑在长木柄上,大大提高了矛的刺杀效果。 商朝时期,矛头改由青铜铸成,分酋矛和夷矛两种。酋矛柄长165至220厘米,是步卒使用的武器。夷矛比酋矛长,是兵车上使用的武器。湖北随县曾候乙墓出土的战国楚矛,柄长7米以上。我国考古学家曾在商都遗址殷墟发掘出一批成捆的青铜矛,每捆10支,共700余支,可见那时青铜矛的制造量已经很大。但那时,军队的主要装备还是戈,矛还处于辅助地位。 战国以后,随着冶铁业的发展,矛头逐渐改由更加坚硬的钢铁铸成。而且,由于战车逐步被更为灵活的骑兵、步兵所取代,矛的刺杀效果逐步显现,最终取代了戈,成为部队最主要的长兵器。 古代著名将领西楚霸王项羽、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张飞等,都是骑马持矛做战。秦朝末年,项羽率众起义,与秦国大将章邯展开大战。项羽持矛冲锋,几个回合,便杀得章邯浑身是汗,抛刀败走。蜀国大将张飞则手持丈八蛇矛,多次击败曹操手下大将,为蜀国建国、三分天下建立了赫赫战功。 晋朝以后,人们在矛的基础上研制出了“枪”。 枪与矛的形状相似,主要由枪头和枪杆组成,有人也将矛头下方绑上枪缨,宋代又在枪杆后面加上由金属制成的鐏。鐏很尖锐,不用时可使枪插在地上,做战时,一旦枪尖脱落或被对手砍断,将士们可调转枪杆,用鐏代替枪头继续做战。枪头比矛头短而尖,因而刺杀时比矛更为轻便锋利,逐渐取代矛成为后来的主要兵器,并被人们称为“百兵之王”。 据《太白阴经》记载:唐朝每军12500人,枪占“十分”。就是说,兵士们人手一支枪,共12500支。两军对阵时,用枪刺杀敌手;安营扎寨时,立起 枪杆可筑营墙;渡河涉江时,扎缚枪杆作木筏。可见那时枪在实战中用途极广。 历史上有很多使枪名将,其中,又以绰号“王铁枪”的王彦章最有名气。他是五代初期的人物,手使一根60公斤重的铁枪驰骋沙场,罕逢敌手。北宋抗辽名将杨延昭、南宋抗金英雄岳飞、元末起义军首领后来建立明朝的朱元璋等都是持枪做战。 在以枪为主要装备的部队中,最有名的要属明代的白杆兵。白杆兵一律使用白蜡树作柄的长枪,统帅秦良玉是中国战史上的第一位女将军。她率领白杆兵,在镇压杨应龙之乱和抗御后金(后来的清)以及评定奢崇明之乱和张献忠之乱中,屡立战功,被传为佳话。 清末以后,火器成为战场主角,枪逐渐退出战场。抗战时期,缺少火器的八路军战士和游击队曾用它抗击日寇,当时,北方称为红缨枪,南方叫梭镖,这也许是枪这种传统武器,最后出现在战场上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