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间懒和尚 画得山林气

 明远小筑 2018-02-04

释懒悟,河南潢川人,1901年生,俗姓李,少年披剃于潢川(豫东南)远铎庵。原法号晓悟,因其性格旷达,生活懒散,不修边幅,懒于礼佛参禅,咸称其为“懒和尚”,后遂更号懒悟。有时亦自为“莽张僧”。

懒悟青年时期云游吴越,后就学于太虚法师在厦门创办的闽南佛学院,研究佛学。太虚(1889-1947)现代名僧,被视为佛教新派代表人物,曾去武昌、厦门和重庆等地创办佛学院,培养僧材并创办《海潮音》月刊。

1925年太虚率领中国佛教代表团出席在日本东京召开的东亚佛教大会,并考察日本佛教。懒悟是年23岁,据说是代表团成员,随师渡海并游学东瀛,5年后归国。

懒悟开始学画,是从日本回国以后。当时他寓住在杭州,与著名画家林风眠和潘天寿有师门之谊,并和著名画家曹大铁过从甚密,据他自己说,开始是用丝绸烧成灰画蝴蝶,久之,渐觉那种画不能直抒胸臆,便改画山水。他在研习了一段时间的传统笔墨之后,便决心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体察自然,师法造化。三十年代中期,他溯长江西上,行至安庆,与迎江寺住持竺庵甚相契笃,竺庵仰其才情品格,执意挽留,大概亦因当时处于抗战前期,时局较为动乱,于是懒悟便从竺庵所请挂单迎江寺,留居安庆,潜心书画。他平素不理经禅,常往还于安庆、九华山等地,流连于皖南山水之间,故其笔下多写大江南北风光。解放后,他定居合肥明教寺,被聘为安徽省文史馆馆员。

《亦足卧游》册页 19.5cmx14cm

《亦足卧游》册页 19.5cmx14cm

懒悟和尚的山水似从元四家(元代山水画的代表画家,一般指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人)入手,上溯宋元而旁及明清诸家。观其章法与用笔,以倪瓒、黄公望的影响最著,这和新安画派是一脉同宗的。其早年作品用笔浑圆含厚,常出现矾头密点,显然是吸收了董北苑(五代南唐画家)一路的画法。晚年则力学渐江、程邃和萧尺木(明末清初皖籍名画家)诸人,以劲健方折的细笔短线勾勒,乱柴与折带兼用的干皴渴染,多作瘦挺碎叶的聚丛簇林,盘根叶茂的乔木。使乱中有序,长短参差的枯笔直点,组成一个聚散有致、层次丰富的灰调旋律,给人一种草木蒙茸、青苔斑驳,石棱褶昕的感觉,深得皖南山山水幽邃雅逸、潇散清新的神韵风貌。这种风格,正是他努力融汇清初安徽画坛诸派之长(其中也包括曾居留黄山和宣城的石涛),经过长期艺术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

溪上移舟 27cmx16cm

柳溪独钓 30.5cmx23cm

现代画家中,懒悟最喜爱黄宾虹的山水,他晚期的作品,在取景、透视、章法上的整体处理手法。以及在笔墨上随意勾勒,信手点染毫无做作之笔,不求局部清晰,只重大体含和融汇,意在达到通篇气势之连贯,画境之浑郁苍厚。这些都是黄宾虹的明显风格。

水乡临梅雨 28.2cmx77cm

懒悟作画,擅用羊毫,尤喜白云。从不用狼毫,认为狼毫含墨少,吐墨快,线条过于圭露,画不好画,不及羊毫含蓄、饱满、圆润。作画时,喜吮笔,墨色极丰富。题款十分认真,有时一挖再挖,数易款位,甚至在定不下合适的位置时干脆不题。他画大幅不多,擅小册页,尤精小帧,偶然作梅。据熟悉他的人说,他从不洗砚,喜宿墨和水再研,这不知是他有意咋作品中追求宿墨效果(像黄宾虹那样),还是因为“懒”而致,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山水立轴 22cmx69cm

有人认为懒悟的山水,过于“荒寒”,其实懒悟的“荒寒”正是其取山林气韵之真谛,妙得自然天趣的独到之处。同时,亦是他大半身处在兵荒马乱之中,洁身自好、遗世独立的人格体现。画如其人,真所谓“和尚笔画和尚画”。书法家林散之先生曾有诗赞誉他的画风与人品“人间懒和尚,天外瘦书生。”

《山水册页》 17cmx23cm

《山水册页》 17cmx23cm

懒悟既“懒”又“怪”常年静居独处。他不喜与上层来往,乐与下层平民相从。对这些人,从不吝啬自己的笔墨,有求必应。其平生交友甚慎,从不入民宅私房,即使对和他交契最深的挚友,也不肯登其家门。懒悟还精于医道,自矜为中医高手,常自医或偶为他人开药方。

十年浩劫中,这方外交画家亦不能幸免于难,1969年4月,含冤圆寂于合肥南门的月潭庵,弥留之际,请来平生几位好友至病榻前,把自己的文房四宝及劫后幸存的画册,及若干作品,分赠与众人,然后坐化,“质本洁来还洁去”,终年69岁。传世作品有《夕阳秋景图》《幽独图》等。

—《懒悟资料集》四季出版社2014年第一版第一次

懒悟·贺泽海艺术馆编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上海路8号国信建设三楼

欢迎各方朋友前来观赏、交流

邮编:230051

网址:http://www.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