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理必修2汇总 | 一次好的寒假预习,至少可以帮你在开学后节省50%的时间!

 冬天惠铃 2018-02-04

寒假来了,相信爱学习的同学一定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今天整理了必修2地理全部的内容,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课本!同学们有时间就看看吧!内容较多记得收藏,家长转给孩子看!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 “世界 60 亿人口日”——1999 年 10 月 12 日;

2.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人口自然增长数量=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

4.世界人口增长的差异

(1)时间差异

(2)空间差异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构成: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类型:

(1)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2)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3)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3.转变:从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逐步过渡。

4.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宗教信仰

5.分布:发达国家——现代型(南非、冰岛除外)

6.发展中国家——传统型(中国、韩国、古巴、新加坡、乌拉圭)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3.人口迁移的类型: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4.国际人口迁移

5.我国人口迁移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自然灾害

(2)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通信

(3)政治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

(4)文化因素:宗教、民族、文化教育

2.对影响因素的评价:

(1)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2)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因素都可能成为决定性因素。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环境人口容量

1.环境承载力

2.环境人口容量

3.影响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开放程度、消费水平

4.世界环境人口容量:乐观无限、悲观已过、客观百亿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环境人口容量

2.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

3.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1)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2)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类型——团块状 条带状 组团状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2.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同类活动的空间集聚效应形成功能区

3.城市功能区的特点:

(1)无明显界线

(2)某种功能为主,可能兼有其他功能

4.主要城市功能区

5.其他功能区:行政区、文化区、中心商务区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定义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地租因素

A.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B.交通便捷程度

(2)其他因素:

A.收入——住宅区的分化

B.知名度

C.宗教和种族

D.历史因素

E.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4.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

(1)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2)一定规模后: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等级划分

(1)划分标准:城市的人口规模

(2)城市等级: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3)我国城市等级的划分:特大城市(100 万以上)、大城市(50~100 万)、中等城市(20~50 万)、小城市(20 万以下)、以下为县城、建制镇等

2.城市的服务范围

(1)小城市——服务种类少,等级低,,服务范围小;

(2)大城市——服务种类多,等级高,,服务范围大。


二、城市等级体系

1.区域中,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第三节 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

土地的城市化(乡村用地变为城市用地)人口的城市化(乡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

2.城市化的标志:

(1)城市人口增加

(2)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拉力、推力

4.城市化的意义——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一条稍被拉长的“S”形曲线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

(1)生物多样性减少

(2)土地质量下降

(3)对水循环的影响

(4)对气候的影响

(5)产生环境污染问题

2.目标: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

(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

(2)使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概念

2.农业区位的含义

3.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4.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1)自然因素:相对稳定,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包括市场、交通条件、政府政策、机械、劳动力等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概念:农业生产地区

2.形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3.标志: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三、混合农业

1.概述

(1)概念:将种植业和畜牧业有机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

(2)分布:欧洲、北美洲、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3)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

(1)分布:国土东南部和西北部草原地区,主要是墨累——达令盆地

(2)经营方式:种植小麦和牧羊混合经营

(3)生产特点: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有较合理的农事安排;灵活的生产选择

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优势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季风水田农业

1.概述

(1)分布:亚洲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

(2)主要农作物:水稻

(3)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

2.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优势

(1)气候以季风气候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

(2)地形平坦、适宜水田管理

(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4)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

(5)水稻生产历史悠久

3.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生产特点

二、商品谷物农业

1.概述

(1)分布: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

(2)经营方式:一般是家庭经营,我国东北西北是国营

(3)主要农作物:小麦和玉米

(4)特点:生产规模大

2.美国商品谷物农业

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大牧场放牧业

1.概述

(1)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区。

(2)牧养对象:美国、阿根廷以牧牛为主;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以牧羊为主

(3)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2.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

(1)区位优势:气候温暖;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交通便利。

(2)发展措施:

二、乳畜业

1.概述

(1)分布:北美洲五大湖沿岸、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2)生产对象:奶牛

(3)产品:牛奶及其制品

(4)特点: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2.西欧乳畜业的区位优势

(1)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有利于牧草和饲料作物的生长

(2)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光照少,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3)人口多,城市化程度高,人们由消费乳制品的习惯

(4)机械化程度高,缓解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选择

一、工业的区位因素

1.工业的概念

2.工业的分类

(1)按生产对象:采掘工业、加工工业

(2)按产品性质:轻工业、重工业

3.工业的区位因素——原料、动力、劳动力、交通运输、市场、土地、水源、政策、环境等

4.工业的主导类型

二、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主要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1)科技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增强

(2)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原料、燃料对工业区位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影响渐强

(3)一些发达国家交通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减弱

(4)动力数量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减弱),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增强

(5)信息通达性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增强

2.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1)空气污染型工业的布局:居民区盛行风的下风地带或垂直盛行风向的郊外

(2)水污染工业的布局 :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3)固体污染工业的布局:远离居民和农田

3.政策和其他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增强

4.钢铁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

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1.工业联系

(1)生产联系

(2)空间联系

2.工业集聚

(1)概念

(2)意义:降低运输成本,取得规模效益;公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3.工业地域

(1)概念

(2)类型

按形成分类——自发形成的、规划建设的;

按性质分类——发育程度高的、发育程度低的。


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

(1)概念

(2)原因: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区位优势

2.工业的地域联系

(1)主要方式: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通信技术和手段

(2)意义:促进地域之间人员、物资和信息等的流动

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一、传统工业区——以鲁尔区为例

1.兴起的区位优势

(1)丰富的煤炭资源

(2)离铁矿区较近

(3)充沛的水源

(4)便捷的水陆交通

(5)广阔的市场

2.衰落的原因

(1)生产结构单一

(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3)世界性钢铁过剩

(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5)鲁尔区的饱和状态造成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3.整治措施

(1)调整工业结构

(2)调整工业布局

(3)发展第三产业

(4)优化环境


二、新工业区

三、传统工业去与新工业去的区别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第一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1.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比较(数字由小到大,表示由优到劣)

2.交通运输发展方向

(1)高速化——高速铁路、告诉公路

(2)大型化——海上巨型油轮

(3)专业化——集装箱运输

 

二、交通运输布局

1.交通运输发生的基本要素:

(1)交通线:铁路线、公路线、航道、航空线、管道线

(2)交通点:车站、港口、航空港

2.交通布局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地形、水文、地质、气候

(2)经济因素:带动眼线经济大发展

(3)社会因素:促进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4)技术因素:技术的发展使交通运输网的布局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减弱

第二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

一、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交通条件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很大

(1)新的交通方式发展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2)交通方式的衰落也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

2.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的影响

(1)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2)区域交通网的发展促进形成大城市带

 

二、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1.影响商业网点的密度——平原大于山区

2.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位置——交通最优原则

3.影响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布局

4.影响集镇的繁荣或衰落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二、直面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是环境的组成部分

2.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表现

(1)产生: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产品的再生速度,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如果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形成环境污染。

(2)表现:

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短缺。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海洋污染等。

3.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1)区域性

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都很严重发达国家——以环境污染为主

(2)全球性——酸雨、国际河流污染、海洋污染、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


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1)生态持续发展——基础

(2)经济持续发展——条件

(3)社会持续发展——目的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公平性原则

(2)持续性原则

(3)共同性原则

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庞大的人口压力

(2)资源相对短缺

(3)深刻的环境危机

2.中国可持续发展指南:1994 年 3 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 21 世纪议程——中国 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循环经济——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要途径。

2.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差异

3.循环经济的具体形式

(1)工业领域——清洁生产

(2)农业领域——生态农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