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体字(版)【心得】浅谈汉字:古今字异体字生僻字繁简字(是志成)

 是志成 2018-02-04

1998年起我便来往两岸之间,并于2008年至2012年在天津的一家日本企业任职,接触不少简化的汉字,为了在业务上能与厂内的员工对接,便开始阅读及使用简体字的计算机系统,之后,由于判读金石文字的字义,发现了简体字的创制进程,是其来有自的,虽然进程中有令人扼腕或赞誉,但是不难发现,其实简体字与隶变、民间俗成、草书是有一定的关联性的。 

如今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入联,在世界上的官方中文,已经是以简体中文为主,更多的国外人士争相学习中文而且蔚为时尚鉴于两岸青年的交往日益热络,在网络上收集一些简繁体字的相关数据,掺加个人整理金石文字的档案,稍稍编撰以下,供参考 

古今字 / 异体字 / 生僻字 / 繁简字

汉字起源甲骨文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到小篆隶书字体以符号、线条为主的逐步变化演进固定而为单一字形。 

当今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系统之一其中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失传,汉字仍在使用;而且汉字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同时,汉字又可称为是美学的对象,在数千年的文化发展中相继创造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多种字体,发展出书法艺术、篆刻艺术、解字游戏,促进了中华书画艺术美学的层面,使人们获得极大的感官和精神飨宴,因此汉字在全人类的心目中留下了传统及现代美学形象。 

东汉25年—220年)许慎在公元二世纪编撰了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字典《说文解字》依据《说文·序》,正文收字9353个,加上重文1163个,计10516个;(一般认为,重文就是异体字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对重文的解释是<>异体字。辞源〈修订本〉解作:凡字音义俱同,而形体不同者,古谓之重文。)南朝梁顾野王在公元六世纪编撰的《玉篇》,收字16917个; 宋真宗时陈彭年等人编撰的《广韵》,收字26194个;明神宗时梅膺祚编撰的《字汇》,收字33179个;清康熙年间张玉书、陈廷敬等人编撰的《康熙字典》,共收字47035个;二十世纪初,许元诰等编篡的《中华大字典》,收字48000多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台湾省林尹等编篡的《中文大字典》,收字49888个;到二十世纪末,由徐中舒主编的《汉语大字典》共计收列单字56000个左右,冷玉龙等编着的《中华字海》收字85000多个。据抽样调查,各个时代一般使用的汉字也就在5000~6000个左右。 

上述后代编撰的字书收字,多于前代的情况,其原因有二:
一)各个时代都会创造一些新的字体,历史累积的结果,后代自然多于前代;
二)前代创造、后世不再使用的死字,在历代传承的字书中仍然保留着,所以年代越往后,字书中所保留的死字也就越多。 

在这众多的汉字之间,如果不弄清它们之间所形成各种关系,将会造成我们阅读古代典籍的困难,甚至导致误解。这些有关联的汉字,其间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一)古今字;

二)异体字;

三)生僻字;

四)繁简字。 

什么是“古今字”?

简单地讲,古、今字就是汉字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古、今用字不同的现象。年代早的,称之为「古字」;年代晚的,称之为「今字」。古与今是相对而言的;段玉裁说: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依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段玉裁,清代文字训诂学家,江苏金坛人;长于文字、音韵、训诂之学,也精于校勘,于诸家小学的是非,都能鉴别选析。著述有《说文解字注》《六书音均表》《古文尚书撰异》《毛诗故训传定本》《经韵楼集》等。) 

举例来说,东汉的《说文》和南朝的《玉篇》中都没有「债」字,这或许表明南朝时代还没有产生「债」的这个字,但是「债务」观念肯定早就存在的,那么是用什么字来记录的呢?从文献来看,是用「责」这个字,例如《战国策·齐策四》后孟尝君出记闻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乎?(后来,孟尝君拿出账簿,问门下的食客:谁熟悉会计,能为我到薛邑去收债吗?) 

「责」,会意兼形声;甲骨文从贝、从朿(用尖木刺物,同刺),用尖木刺取贝中肉食之;本义为索取财物。《说文.贝部》责,求也。隶变后楷书写作「责」
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示了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有隶变,才有今天的汉字。在隶变中,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接近现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了。) 

到了宋代,为了区别责任与债务关系,加旁「亻」,成为「债」字徐铉校定《说文》时,在新附字中收了「债」字,这表明宋代应该已产生了「债」字,表达「债务」意义

***徐铉(916年—991年)南唐,北宋初年文学家、书法家。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与弟徐锴俱精通文字学,号大小徐。曾与句中正等共同校订《说文解字》,增补19字入正文,又补402字附于正文后。


「债」,会意字;表示欠别人、有责任偿还的钱物。本义:欠别人的钱财。《说文·人部》债,债负也。从人(亻)、责,责亦声。 

所以「责」字使用在先,是古字,「债」字使用在后,是今字,责债二字一先一后就形成古今字的关系。会出现古今字,主要就是因为古字的兼意过多、说明不清,就为该古字的某个义项,另造新字成为“今字”。 

更多举例如下:

「辟」(屖)会意字,甲骨文从卩(跪人)、从辛(刑刀)对人施加刑罚之意;或加块状物,表示切割下的部分,应指古代凌迟酷刑。所以「辟」字的本义是:法也。 

于是:
1) 表示「躲避」之义,造「避」字。
《左传·宣公二年》: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避」,形声兼会意,本义:躲避;甲骨文的避字,左边「彳」表示行走,中间「人」,右边「辛」表示刑具,合起来便是罪犯逃跑,以躲避刑罚。 

2) 表示「开闢」之义,造「闢」字。

《孟子·梁惠王》: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闢」,会意字;金文从门,从;双手开门之意。本义:开启、打开。引申为开拓意。 

3) 表示「邪僻」之义,造「僻」字。
《孟子·梁惠王》: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


「僻」,由人和辟构成;辟字表示君主,意思是不受君主管束的人,由此产生居住偏僻地方的涵义,引申为表示不常见、不合群的意思。 

4) 表示「便嬖」之义,造「嬖」字。(便嬖:能说会道,善于迎合的宠臣、亲信。
《论语·季氏》:友便嬖,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嬖」,(拼bì,注ㄅㄧˋ)形声;从女、辟声。原「辟」字之形体演变,本义:宠爱、宠幸。《说文》:嬖,便嬖,爱也。《墨子·尚贤中》:不党父兄,不便富贵,不嬖颜色。《广韵·霁韵》:嬖,妾也。 

5) 表示「譬如」之义,造「譬」字。
《中庸》: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


「譬」,形声,从言、辟声。古文字形体如张口吐舌说话状,表示用语言打比方。
《说文》:譬,谕也。本义是比喻、比方。(在先秦典籍中是个常用字,常与并用,如:《左传·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昭公元年》譬如农夫。) 

由上而知,「辟」字分别与「避」、「闢」、「僻」、「嬖」、「譬」形成古今字的关系。 

「今字」产生后,原「古字」并不消失,因为「今字」只是分担了该「古字」多种义项中的一项,原「古字」的其他义项并不能用这个「今字」来表示,所以,「今字」产生后,并不能完全替代原来的「古字」。 

以「舍」为例如下:
「舍」的本义是:房舍。为了表示「舍弃」之义,造了「捨」字;《荀子·劝学》锲而不捨,金石可镂所以在表示「捨弃」这一意义上,「舍」与「捨」就形成古今字的关系。

然「舍」既承担了「捨」的「捨弃」之义,可用古字「捨」,也可以用今字「舍」。但是「舍」的房舍之义,却不能用「捨」来替代只能用「舍」字,不能用「捨」字。

所以「捨」是后起字,但说「舍」是本字,则容易产生误解,因为本字是相对于借字今字而言,就称古字,而不称本字又如「」与「繫」、「云」「雲」都是相同的道理。 

要理解古今字,有两个要点:
一)两个字的出现时间,有先后的不同:一古一今,一先一后。
二)今字只承担古字的某个义项,表示其他意义时,不可用这个今字 

大多数的古今字的字形都有相互关联,今字大多是在古字,加上形、符分化出来的,

如:
/ 避(躲避,与行走有关,故加旁)。(如上述)

/ 譬(打比方,与言语有关,故加旁)。(如上述)

/ 孰的本义就是成熟,但是被借用记录疑问代词,加,表成熟之义)。

「孰」,会意。甲骨文字形是一个人向宗庙敬献祭品;金文另加一女,表示有善于烹饪的女人,小篆又将女改为羊,表示敬献肥羊。所以「孰」字的本义为食物烹煮熟,是「熟」的本字。

《说文》:孰,食饪也。段玉裁注:后人乃分别熟为生熟、孰为谁孰矣。

《字汇·子部》:孰,古惟孰字,后人以此字为谁孰字,而于生孰字下加火以别之。 

再如:

息——熄。要——腰。昏——婚。知——智。取——娶。  

反——返。新——薪。禽——擒。其——箕。田——畋。(畋打猎古同「佃」耕种。) 

有时是将古字的形、符改换为与该意涵有关的形符

「说」与「悦」。「说」字从「言」,本义与说话有关,假借为喜悦之义;然喜悦是心理层面的活动,古谓心之官则思,所以表示喜悦之义的「说」字「言」旁,就被换成「忄」旁。

「说」,会意,从言从兑;原本作「兑」字,通「悦」,表示喜悦之意;之后「兑」成为偏旁,便加义符为「说」,表示在言辞上的喜悦,为了更确切表达心喜,加忄(心)为「悦」,以区分言辞与心喜的差别。《说文》:说,说释也。段玉裁注:说释,卽悦释。(悦字不见于《说文》)

 古文字诂林》:【石刻篆文编】(敚)魏三体石经:论语,学而不亦说乎,借敚为说,说即悦字,古用说今用悦。

 

「悦」,形声。从心,说省声。本作「说」。本义:高兴,愉快。《说文系传统论》悦,犹说也,拭也,解脱也。若人心有郁结能解释之也。 

再如:

——讣。错——措。创——疮。任——妊。

「赴」,形声,从走、卜声;本义为趋走、前往;《说文》赴,趋也。后制专字讣
引申

1)急速意《史记·滑稽列传》欲赴佗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

2)报丧《礼记·少仪》毋拔来,毋报往。(拔、报,急速意。拔来报往形容跑来跑去,往来频繁。) 

所以今字因为代表了古字的某一个义项,用了今字的地方,一般不会被误解。然已经有了今字,为何该今之古书中,还会出现用古字的情况呢!此时不能说这个古字通今字,依时而异用,因为古人原就是用这个字,这与所谓本字不用,而临时写个同音字的通假是有区别的。如

1)承担的是古字的本义,  如:孰——熟。新——薪。其——箕。

2)承担的是古字的假借义,如:舍——捨。辟——避。禽——擒。

3)承担的是古字的引申义如:昏——婚。知——智。取——娶。 

「昏」,会意字,初文从日、从氏(氏与氐本为一字);氏、氐有落下的意思,日落就是昏。《说文》:昏,日冥也。从日、氐省。氐者,下也。昏字本义就是日落。

「婚」,形声兼会意;最初原本作「昏」,篆文另加义符「女」,是「昏」字的加旁分化字,故从女、昏声。《说文·女部》: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
***古时女子出嫁要在黄昏时候进行(远古抢婚的遗风),因昏夜光线不明,要靠耳听动静

 

故婚字写作(像一个人侧耳细听的形状),


​金文写作,保留耳的外形,并增加「爵」与「女」的字符,
 


​后期金文写作,以「昏」为声符,手持器械,反映抢婚的要素。
 

什么是异体字?

所谓异体字就是一个「字」的正体之外的写法,字音和字义相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组字又称又体或体“、说文解字中称为重文(不等于繁体字)。
​如:
--

《汉书·律历志》:「壄」人举「凷」以与之。

《国语·晋语》:「野」人举「块」以与之。

壄:,ㄧㄝˇ,同「野」
「野」本义是郊外、田野。甲骨文、金文由林、土构成,小篆则以「里」(田+土)为义旁,以为声旁;古读「野」如宇(予),故又与「宇」字通。 

--

凷,拼kuài,注ㄎㄨㄞˋ,同「块」)
「块」原作「凷」本义是土块,字形像一个筐里盛着土块的样子;或土地隆起之貌。秦篆开始有「块」字,而取代了「凷」字。所以「野」与「壄」、「块」与「凷」分别是异体字。 

为什么会产生异体字?有造字、写字二个方面的原因。  

造字方面的原因:

1、 因表意或形声的造字方法不同。如:泪——涙。羶——䍹。

「泪」字从目、从水,表示眼泪之意(会意);眼泪在汉代之前叫涕,《说文·水部》涕,目液也,从水、弟声;由于「涕」字又引申为其他的意思,便又另造「涙」字(形声);《字汇·水部》泪与同,目液也。 

2、 同为表意,但构件不同。如:尟——尠。羴——䍹。

「尟」(拼xiǎn,注ㄒㄧㄢˇ《说文》:尟,是少也。段玉裁注《易·系辞》:故君子之道鲜矣。本作尟。云:少也。又,尟不及矣。本亦作「鲜」。又《释诂》:鲜,善也。本或作尠;尠者,尟之俗。
「尠」(拼xiǎn,注ㄒㄧㄢˇ);同鲜,少。《广韵·猕韵》:尠,同鲜。 

3、 同为形声,因形符不同。如:遍——徧。跡——迹。

「跡」《正韵》音积。与迹同。释名:迹,积也。积累而前也。《说文》迹,步处也秦简中「朿」形像「亦」字,小篆从亦声,即是「朿」的讹变,汉代以后基本以「亦」为声符的写法。(足、辵为义近形符,古文中常通,现简化为「迹」;迹的本义为脚印。) 

4、 同为形声,因声符不同。如:猿——猨。量——粮。时——峕。

「峕」甲骨文、金文皆从日、从之(前往),会日月运行以成四时之意,「之」表声。石鼓文改从「寺」,变成左右结构;《说文》:时,四时也。隶变写成「時」(日表义、寺表声),简化为「时」。 

写字方面的原因:

1、 构件相同,偏旁位置不同,而产生异体。如:峰——峯。略——畧。惭——慙。

「峯」形声字,丛山、夆声。楷书字形,形旁或移于左侧、声旁或省作丰。本义是山的顶端。但是,构件相同而偏旁位置不同的字,并非都是该字之异体,有时是不同的字,
​如:
景——晾。吟——含。

2、因隶变,而产生异体。如:萅——春。并——竝。虚——虗。侯——矦。

萅(旾),甲骨文由两个草形、日、屯构成;意思指太阳使草发芽成长,产生春天的含义。

同「春」。《集韵·谆韵》:萅,古作旾,隶作春。

3、字形的省略,而形成异体。如:法——灋。虽——雖。声——聲。集——雧。 

法,原作灋,金文及籀、篆皆由水、去、廌构成;据《说文》传说有一种獬廌神兽,形似山牛,只有一角,能判别谁不直并触去(抛弃)所以引申为执法要平,故从水。法的本义为刑法,亦泛指法律及各种规章。《易·噬嗑》:先王以明罚束敕法。 

异体字可能是同时产生的,也可能是先、后产生的。那么,它与古今字如何区分呢?其差别,主要表现在意义上:古今字之间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多数情况下,古字可以替换今字,而今字不可任意替换古字;异体字之间的意义完全相同,可以任意替换,不受条件限制。 

从二者的性质看,古今字是由于古字负担过重,今字产生减轻古字负担,但又不能完全替代古字,因此古、今字会共存下去。异体字是由于造字和书写的方式不同造成,因而给汉字使用上带来混乱及困难,所以大部分的异体字在年代使用中不断被淘汰,或不使用了。 

从二者的字形看,古今字的今字大多是在古字上增加偏旁(偶尔也有改换偏旁的)而形成,古、今字字形有比较明显的关联;而异体字之间的情况就比较复杂。 

【附注】(不在本文论述)

119843月(民国73年)中华民国教育部,之修订版《异体字表》正式五版,所收异体字编录,计收70833字。

21955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通知,并从195621日起在全国实施。从实施日起,全国出版的报纸、杂志、图书一律停止使用表中的异体字。

3)翻印古书须用原文、原字的:

3-1港澳台要使用异体字可作例外。

3-2一般图书已经制成版的或全册中,分册尚未出完的可不再修改,等重排再版时改正。

3-3机关、团体、企业、学校用的打字机字盘中的异体字应当逐步改正。

3-4商店原有牌号不受限制。停止使用的异体字中,有用作姓氏的,在报刊图书中可以保留原字,不加变更,但只限于作为姓用。 

何什么是生僻字?

生僻字又称冷僻字,指不常见或人们不熟悉的汉字。自从有汉字以来,汉字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最早的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约为35004500字,因为其中有些符号,现在也不能确定是不是文字,或者那个时代的文字生僻字,以至于现代在甲骨文总字数的统计出现了麻烦。 

生僻字没有一个标准,不能拿字典框定。因为字典里也有很多大学中文专业毕业也不认识的字,更有计算机里拼不出来的麻烦,因为汉字数量太大。跟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一样,字典里的字词,绝大部分都是不常用的。以目前公认的《汉语大字典》为样本,它共收单字5万多个字;但是实际通用的汉字并不很多。据统计,3500个常用字就覆盖了现代出版物用字的99.5%。十三经《易经》、《尚书》、《左传》、《公羊传》、《论语》、《孟子》13 部典籍,全部字数为589283个字,其中不相同的单字数为6544个字。 

 

什么是繁、简字?
在没有文字的时代,一切源于符号或图画,起初都是简单的线条,随着社会活动的频繁,符号图画义项趋于多样细腻,开始造字时,就比较细致且繁复。随着知识及文化的进步同时,趋简、省易又是人们对书写的要求,因而文字的简化也就成了文字发展过程的必然趋势。在甲骨文的时代,就已经发现了同一个字的繁、简不同写法。 

刚开始时,文字的简化,是由民间自发的。繁、简体字之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就是一字之异体。都是繁、简不同的写法,是相对而言的。简单地讲,同一个单音词,有几种写法,笔划较多的,可以称之为繁体;笔划较少的,则可以称之为简体。如果只有一种写法,当然也就无所谓繁简了。

但是这就很容易造成文字秩序的混乱,所以,历代的朝政多数都很重视文字的统一工作。例如,周宣王时代的太史籀作的《史籀篇》就是一种文字规范表;战国时代,各国间文字各异,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便成功地进行了书同文的工作。 

不过,旧时代统治阶级对文字的态度,一般比较保守,对来自民间的简体字,通常采取排斥的态度。那些来自民间的简体字,大多被视为变体俗体,排除在正规字书之外,只收所谓正体;可是,这些简体字依旧在民间流传着。 

繁体字与简体字之间的差异,最主要在于字形笔划的多少不同;但是,简体字并不是在繁体字的系统之外,再另造一套文字系统,而是将旣有文字中笔划较多的字简化,把简化后笔划较少的字,规定为通用字形“”。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后,非常重视文字改革工作,对现行汉字进行了简化字形、精简异体字的大规模整理工作,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编印《简化字总表》等,逐步施行至今。 

简体字主要有三种来源:

一、来源于异体字:

1、截取笔划多的字。如:虽——雖。声——聲。条——條。

2、省去笔划多的字的构件。如:独——獨。标——標。奋——奮。爱——愛。

3、草书楷化。如:东——東。当——當。为——為。学——學。

4、用符号替代繁体字的构件。如:难——難。观——觀。戏——戲。邓——鄧。

5以形声取代读音相同、相近的声旁。如:拥——擁。灯——燈。种——種。胆——膽。

6另造笔划少的新字替代。如:尘——塵。帘——簾。护——護。忧——憂。
二、来源于通用字

7、用笔划较少的同音字,替代笔划较多的字。(这些通用字各自的意义并不一样,只是因为语音相同或相近,借用笔划少的字替代笔划多的字。)

如:谷——榖。姜——薑。叶——葉。斗——鬥。

***以同音字替代的简化字,它除了表示此种意义外,还有其他意义,所谓简体字繁体字在意义上并不完全相等。实际上,在减少字的笔划的同时,往往使得这个字的义项增多了。 

三、来源于古今字

8、恢复笔划少的古字。因为今字大多是在古字上增加形符而产生的,笔划多了,就被视为繁体;而古字笔划相对少些,就被视为简体

如:舍——捨——舍。辟——闢——辟。布——佈——布。胡——鬍——胡。 

***有些本来不同的字简化、合并以后,它本来所代表的意义,反而不被一般人所了解。如果用简化字所代表的常用意义,去解读古书,往往会发生误解。 

如:「後」和「后」原本是不同意义的两个字,就因为二字音同,简化合并为「后」使用。我们今天看到「後」字,首先想到的是「先后」之义,但是如果用「先后」之义去理解古书中的「后」字,那就大错特错了。仅仅掌握简体字,而不认识繁体字,不了解繁体字与简体字之间的关系,那是难以正确理解古代汉语及中华文字的优美。 

汉字的简化

中国历史上,从上古到西汉,官方的规范字体与现代的繁体字字体有显著差异。直到秦朝出现东汉盛行的隶书,才与现代繁体字字体较为接近。历代朝廷都会通过编写字书颁定规范汉字,但秦后历朝所用之玉玺及各级官印,仍使用篆书。 

繁体字即小篆演变为隶书(之后又出现楷书、行书、草书等书法)后,产生的中文书写体系,目前已有二千年以上的历史,直到20世纪一直是各地华人中通用的中文书写标准。 

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行书又是隶书的简化,但汉字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由繁复趋于简约并非一定的趋势;篆书就不是甲骨文的简化,楷书也不是隶书的简化,为了使文字更为明确地记录语言,人们就使用更多的字形,来分担文字的记录职能,从而产生了大量分化字。

楷书的减笔字在南北朝时期(46世纪)已经出现,例如现存的元代刻本《水浒传》中,就已经出现了俗字(简化)「刘」。到唐宋以后逐渐加多,大体都是一些常用而笔划又比较多的字,这些字大部分是受草书、行书的影响而简化的。中国近代成规模的汉字简化运动,最早在太平天国,简化主要源于历朝、历代的古字、俗体字、异体字、行书与草书的楷书化。 

另外,有一类简体字是用两三笔简单的符号代替复杂的部分。例如:树、戏、难、欢、对、覌、刘、齐、乔、风、区、应、兴、敛、释、罗、岁;这些都是民间流行已久的俗体字。 

近代的汉字简化倡议,可以追溯:

11909年(清宣统元年)《教育杂志》创刊;陆费逵在创刊号上发表《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文章:建议采用已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并把其他笔划多的字也简化。这将让我馆成为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的倡导者。(陆费逵是《教育杂志》的第一任主编,他热心于学制改革,办刊方针立足于「研究教育,改良学务」,宣传教育救国论。)

219202月,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减少汉字笔划的提议》。

319225月,钱玄同等人又提出八种汉字简化原则。

419358月,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字324个。但因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反对而搁置。

519362月,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通令《第一批简体字表》暂缓推行。

619561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中国开始全面推行简化汉字,但繁体字在教学、研究、出版、文化、商业等领域及一定的人群中还有学习使用需求,在古代历史文化研究、书法艺术创作等领域具有独特价值,在港、澳、台和海外华人小区也仍为主体用字。

72001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国家推行规范汉字,同时也明确了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的范围:

()文物古迹;

()姓氏中的异体字;

()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

()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

()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

()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

使用繁体字的地区,主要是台湾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地区标准为《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次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和《罕用字体表》,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则以《常用字字形表》为准。

8201365日中国国务院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含附表《规范字与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一般应用领域的汉字使用以规范字表为准。

***当今流行的简化汉字(简体字),基本上以此为基础。(当时认可简化字共有2235个。) 

目前仍然使用繁体字的地区有:台湾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汉字文化圈诸国:新加坡以及马来西亚等海外华人小区(多为繁、简体并存)。中国内陆在文物古迹、姓氏异体字、书法篆刻、手书题词、特殊需要等情况下,仍保留或使用繁体字。繁体字,亦称繁体中文;193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批简体字表》称之为正体字,欧美各国称之为传统中文(Traditional Chinese),是指:汉字简化运动之前的整个汉字(楷书、隶书)书写系统。 

汉字简化原则

繁体字简化为简体字的原则是:述而不作约定俗成,稳步前进,也就是说尽量采用已经在民间长期流行的简体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遵照约定俗成、稳步前进的原则进行简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简字数,废除同音同义不同形的异体字。1955年我国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废除了1055个异体字。二是减少笔划。1964年我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文化部、教育部公布了《简化字总表》,共有简化字2238个,把平均每字1619画的繁体字简化成平均每字811画的简化字。 

现在使用的简化字是在前代已有的俗字、古字、草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整理改进的,而且有不少字简化时被合并至另一字,具体有三类情况:

(一)  用已经存在的简单的字代替复杂的字

如:「后」(皇后、皇天后土),代替「後」(后面)、「里」(如:故里、公里、里程碑),代替「裡」(如:里面)。

(二)  用一个新的简化字代替两个或多个字。

如:「暦」(日历)和「歷」(历史)合并为「历」。

(三)  部分合并;将某字部分意义加载到另一个笔划简单的字上,该字其他意义仍然保

留的如:

1.借口、凭借的「藉」简化作「借」,借口、凭借;而慰藉、狼藉等的「藉」仍用「藉」;

2.「瞭」表示「瞭解」简作为「了解」;而为表示「瞭望」,就不简作“了”;

3.乾坤、乾隆的「乾」不简化为「干」;

4.宫商角徵羽(古代五音)的「徵」,不简化为「征」。 

这三种方法有时将字源和意义不相关、甚至读音也不同、历史上从未或很少通用的字进行合并,这样一来就容易误读,例如:

1) 唐德宗李适的「适」(kuò,ㄎㄨㄛˋ)就很可能被误读为「適」shì。

(李适的「适」不是「適」的简化字,是「𨓈」的现在字形。)

2) 中药白术的「术」(zhú)就很可能被误读为「术」shù。(術的简体:术)

3) 「叶韵」的「叶」(xié)就很可能被误读为「叶」yè。(葉的简体:叶) 

《简化字总表》共收2274个简化字及[]、饣[]、纟[]、钅[]14个简化偏旁,其中很多字来自草书楷化和文献中笔划简单的的俗字、异体字、古字、假借字,其他字则来自当代人的创造。《通用规范汉字表》实行的是有限类推简化,即凡收进字表的繁体字都依据《简化字总表》规定的原则类推简化,比如驦、驌、鸘、鷫四字分别简化为“骦、骕、鹴、鹔”。而字表以外的字,不再类推简化,例如不把“驡”类推简作“龙+马”。 

早在宋、元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俗字,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刘复和李家瑞的《宋元以来俗字谱》(1930年)、钱玄同的《简体字谱》(1935年)等对此作了整理。20世纪20-30年代,当时的国民政府公布了《简化字表》,由于备受争议,这一计划并没有得到实施。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政府分阶段公布了简化字,并在大陆范围内加以推广。 

二简字

在上世纪70年代曾经有过一批二简字二简字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民间俗称二简字),如字曾被简化为“尸”字下面加上“一”,被当时的人们形容为“尸横遍野”,这样的二简字都被废除了。当时的例子如下(来自网络)

 

汉字简化方法(大陆简体字)

汉字简化的方法有六种一是更换偏旁,二是删除局部,三是同音替代,四是全部改造,五是简化类推,六是草书楷化。

《简化字总表》的最终版本是1986年修订版,共收2,274个简化字及14个简化偏旁不可用作简化偏旁的简化字350个,可作简化偏旁用的简化字132个及[]、饣[]、纟[]、钅[]14个简化偏旁,收类推简化字1,753个,《附录》收习惯被看作简化字的规范汉字39,其说明里有提到表外字凡用简化字或简化偏旁作为偏旁的,一般应该同样简化。 

1986年对原《简化字总表》中的个别字,作了调整:「叠」、「覆」、「像」不再作「迭」、「复」、「象」的繁体字处理。因此,在第一表中删去了「迭〔叠〕」、「象〔像〕」,「复」字字头下删去繁体字〔覆〕。“瞭”字读liǎo(瞭解)时,仍简作“了”,liào(瞭望)时作“瞭”,不简作“了”。一部分简化字,有特殊情形,《简化字总表》加了适当的注解。例如“干”是“乾”(gān的简化字,但是“乾坤”的“乾”(qián并不简化又如"长吁短叹"""仍旧读xū;这种一字两读的情形,在汉字里本来常有,如果不注出来,就容易引起误会。又如以"""",以""""虽然群众已经习惯了,而在某些情况下却不适宜,需要区别。又如""""有什么不同""原本是“幺”的俗体后成为“么”的简化字),简体""究竟几笔,等等。 

《简化字总表》的简化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对俗体笔划的省简比如:

「观」、「备」、「关」、「质」、「总」、「驴」、「铁」、「钟」、「继」、「觉」、「鸡」、「鸾」、「铸」、「鸥」、「顾」、「坝」、「钻」等简化字是从

「觀」、「備」、「關」、「質」、「總」、「驢」、「鐵」、「鐘」、「繼」、「覺」、「雞」、「鸞」、「鑄」、「鷗」、「顧」、「壩」、「鑚」等俗字演变而来。 

第二种是省变,大多是从草书中演变而来

比如[]、饣[]、纟[]、钅[]
还有如见[見]、页[頁]、贝[貝]、车[車]、东[東]、马[馬]、鱼[魚]、呙[咼]、当[當]、韦[韋]、书[書]、长[長]、门[門]、鸟[鳥]、乌[烏]、专[專]、尽[盡]、为[為]、寿[壽]、会[會]等字及其类推简化字

***「糸」字是个部首字,作为左偏旁时港台改为「幺」下加三点变作「糹」,大陆简体为「纟」。糸部汉字的本意均与丝线、纺织、布匹有关,例如丝、线、经、绑、纹、纷、绞、系、紧、絮、累、繁、紊、紫等等。在草书中就有写成今天的“纟”旁这种形式所以现在带“糹”字旁的字就都用简体“纟”来表示了 

】:讠[]、饣[]、纟[]、钅[]一般只能用于偏旁如:“辩”、“罚”、“辫”、“丝”、“衔”等字简化;但“信”、“誓”、“燮”、“飧”、“餐”、“系”、“絮”、“紫”、“淦”、“鎜”、“鏖”、“鑫”等字不简化。  

第三种是用同音字或近音字取代,比如「稻榖」的「榖」和「山谷」的「谷」,本来是两个字,而为了省略笔划,就统一用笔划少的“谷”替代了。 

汉字现况

目前大陆出版繁体中文印刷品时,大多使用宋体新字形,《简化字总表》和《通用规范汉字表》附件《规范字与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收录的繁体字均为宋体新字形,不同于传统的宋体旧字形,与港、台使用的字形有些差异(:实际上宋体明体的误称)。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用来推行规范汉字。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表明当前推行的规范汉字为简化字和传承字。 

1945年联合国成立时,根据《联合国宪章》,中文和英、法、俄、西五种语言为联合国官方语言。1973年中文又被规定为联合国工作语言。上个世纪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重新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联合国的中文官方档已经自动从繁体字改为简体字,只有原有的历史档仍维持为繁体字。 

由于繁体字具有数千年的历史,所以不仅在中国,在中国周边国家中,繁体字仍旧具有非常的影响力。简繁互补是中国文字的演变规律。今天我们知道的古老汉字是甲骨文,它的笔划最简单。可是到了商周的金文很多字被繁化了,秦的小篆比六国文字繁复,而之后的隶书又有简化的趋势,后来的唐楷繁简相宜最后稳定下来。 

世界上一些使用汉字的国家也因此进行汉字简化。比如,日本早就有自己的简化字(日本新字体),在日本日常生活主要使用新字体,但日本政府并未宣布废止旧字体,在专有名词等很多场合中,旧字体仍可使用。 

新加坡教育部于1969年颁行《简体字表》,开始正式推行简体字。当然,繁体字也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比如在书法的表现中。更重要的是,繁体字是对汉字演变的一种记录,如果繁体字彻底消失,汉字的演进链条就会缺失一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71年获得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藉此全面推动简体字。联合国有关一个国家使用的语言文字相关条例也规定,所有地区语言文字和语言文字来源于该国所使用的现代语言,应保持一致。 

目前繁体字使用于香港、澳门、简体字使用于中国内陆、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北美的华人圈、东南亚的华人小区,则繁简并用。另外,像日本、韩国也使用相当多的繁体字。 

近几年,不少地区民众纷纷呼吁要恢复一些原先有象形含义的繁体字。他们认为,繁体字是中国祖先几千年来积累的精华,每一个字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创造的,所以每一个字都是有含义的,而简化汉字时,把一些原本有含义的繁体字简化得失去了原有含义,简化字在很多方面都比不上繁体字。亦有研究指出,人脑在处理方块字时是整体处理的,简化字并不比繁体字好认。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上,政协委员潘庆林提出要恢复繁体字。
2015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分组讨论中,政协委员冯小刚(著名导演)呼吁恢复使用繁体字。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