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桥兵变中有一细节充满蹊跷,大宋王朝讳莫如深,后世争议不止

 j2hb 2018-02-04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成为众将士公认的“天子”。2月4日,恭帝柴宗训被迫将皇位禅让于赵匡胤,宋朝建立,年号改为建隆。此时距赵匡胤出任殿前都点检一职,还不到第二年。对于这场充满神秘色彩的兵变,北宋朝廷总是讳莫如深,后世猜测更是众说纷纭,赵匡胤到底是被迫还是在演戏?

陈桥兵变中有一细节充满蹊跷,大宋王朝讳莫如深,后世争议不止

▲陈桥驿旧址

对于赵匡胤在此事的定位,主流观点一般认为他是该事件的主谋和策划者,理由似乎很简单——没人不愿意当皇帝,尤其是皇位唾手可得的时候。但这些支持者却忽略了古代封建伦理制度的思想限制作用。以王立群教授为例,他认为“陈桥兵变”中赵匡胤是主谋,其理由是找不到赵匡胤具体谋划“陈桥兵变”的相关史料,因此他认为是后世将史料进行了处理。

陈桥兵变中有一细节充满蹊跷,大宋王朝讳莫如深,后世争议不止

▲宋太祖赵匡胤戎装照

那么这些史料是如何处理的呢?我们不妨来细细分析。众所周知,宋太祖赵匡胤之弟赵光义,凭着所谓的“金匮之盟”当了大宋皇帝。登基之后,太宗赵光义就组织人手编写《宋太祖实录》,负责人是非常有学问的翰林李呖。由于李呖是个老实人,于是他就照实写了一本,学术界称之为“旧录”。不过这个版本呈到赵光义面前时,后者非常不满意,下令要重写,可是重写之后仍然不满意,于是此事就这么给耽搁了。

宋真宗赵恒即位后,就让钱若水领衔编修了《宋太宗实录》,看了初稿感觉很满意,就打算让他接着重修宋太祖实录,却不料钱若水死活不干。在真宗的强行弹压下,后者只得咬牙参与了《宋太祖实录》重修工作,后人称该版本为“新录”。编修结束后,宋真宗照例进行赏赐,却不料其中又有一个老实人坚决不肯接受赏赐,也姓李,叫做李沆。所以很多人因此认为新版实录不可靠。

陈桥兵变中有一细节充满蹊跷,大宋王朝讳莫如深,后世争议不止

▲赵光义剧照

新旧两版有什么不一样呢?在“陈桥兵变”之中,太祖率领麾下将士还朝,曾下令众人不得侵犯后周的符太后与小皇帝柴宗训、不得欺凌后周公卿、不得抢掠各地府库。在旧版之中,这命令是赵匡胤自行吩咐的,然而在新版之中,却增加了赵光义的戏份——赵光义主动拦着太祖的马,叮嘱赵匡胤回京城之后千万不得如何如何。宋人李焘在撰写《续资治通鉴长编》采用了后者,但特意注明了旧版实录的相关描述。

此外,北宋年间有位很出名的文学家,叫做王禹偁(chēng),因为性格耿直、不领会皇帝的意图,结果从翰林学士兼知制诰的职务被贬至黄州当知州,后来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明确记载,“陈桥兵变”时赵光义并不在场,而是呆在开封家中,一听说政变成功才从家中跑出来迎接兄长。元代袁桷在《清容居士集》也认为新实录是为迎合皇帝之意,杜撰了“太宗叩马谏言”的剧情。

陈桥兵变中有一细节充满蹊跷,大宋王朝讳莫如深,后世争议不止

▲《续资治通鉴长编》古本

反过来,这也证明了旧版《宋太祖实录》与《续资治通鉴长编》中的小注是可靠的,于是王教授因此认定赵匡胤是主谋,并能够解释为何找不到有关赵匡胤如何“陈桥兵变”的详细史料。然而这真的就能证明赵匡胤是策划者么?恰恰相反。我们不妨以旧版实录内容为基础进行推演。

周世宗柴荣去世后,7岁的柴宗训继承皇位,朝廷出现了“主少国疑”的不安定局面,恰好这时候外地来犯,赵匡胤便率军北上迎敌。到陈桥驿的时候,众人停下来扎营休息,将士们开始议论。很多人认为皇帝年幼,自己战死沙场也没人知道,不如先拥护赵点检当天子,然后再北征。于是李处耘将众人的意见传达给赵普,赵普却直接说:'太尉赤忠,必不汝赦'。

陈桥兵变中有一细节充满蹊跷,大宋王朝讳莫如深,后世争议不止

▲赵普剧照

意思就是说赵点检对后周一片赤忱,要是知道了你们的二心绝对不会饶恕你们。此言一出,一些胆小的士兵就悄悄溜了,一些胆大的则有些破罐子破摔的意味了——如今他们已经冒天下之大不韪提出了另立天子的事,如果此事成了,则拥戴有功;倘若做不成,那就都是死路一条。两害相权取其轻,于是一大群人又跑去找赵普。作为赵匡胤的亲信,赵普早就认定赵匡胤能成大事,见众人如此坚定,也希望赵匡胤位登九五,于是连夜派人赶回开封保护赵氏家眷,同时通知石守信、王审琦管好开封各城门。

陈桥兵变中有一细节充满蹊跷,大宋王朝讳莫如深,后世争议不止

▲古画上的开封城

一切安排妥当后,次日黎明众人集合在赵匡胤帐外,由赵普入内禀报将士们的诉求,睡眼惺忪的赵匡胤一听,吓得瞬间清醒,立马掀开帐篷准备劝说众人,却不料有人将一件黄袍披在他身上,随后便是一群人跪下来叩拜,高呼万岁。史料的记载是赵匡胤明确拒绝。然而看到将校们手中明晃晃的刀剑,他又犯了难。

如果答应称帝,自己就是对后周不忠,此事必成为终生污点。如果坚决不当并以死自证清白,那么这群将士为保命更是得杀回开封,后周非但不能继续北征还将陷入内乱。眼见有人已经拔刀,赵匡胤不得已才开口表示,众人贪图富贵才拥立他为帝,这事他认了,但接下来必须听他的命令。众人齐声答应,赵匡胤这才无奈地率军返回京城。

陈桥兵变中有一细节充满蹊跷,大宋王朝讳莫如深,后世争议不止

▲黄袍加身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无论是赵匡胤还是其亲信赵普的表现都很自然而然,而不像新版实录中那样积极,所以反倒招人怀疑并产生了更多的联想。根据推演,我们不难发现,在7岁孩童登基为帝的情况下,出征将士为谋求私利产生另立新主的想法,符合历代兵变的规律。其次,赵匡胤素以仁厚闻名,如果他是主谋并参与策划,为何不事先派人保护家属,反倒是赵普连夜派人赶回京城?

陈桥兵变中有一细节充满蹊跷,大宋王朝讳莫如深,后世争议不止

▲宋太祖赵匡胤剧照

再者,这一过程也充分符合赵普的为人,既忠诚又渴望主公成就大事。最后,正因为“陈桥兵变”是众将士谋划的自发事件,因此历代史家穷极一生也无法搜寻到与赵匡胤主谋此事有关的史料证据。倘若此推演成立,那么赵匡胤不仅是忠于后周、被迫无奈登基的,而且还在此事件中力挽狂澜,于瞬息间完成了救国保民的壮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