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贵州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调查研究报告

 空山静水 2018-02-04


    2016年1月10日,中央《新闻联播》头条播出了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南猛村扶贫新办法。在此前的2015年12月中旬,考察组给南猛村全村80名贫困儿童和留守儿童送去了80件崭新的羽绒服,为村小学和村委会建立了图书室,又捐赠了800册图书和学生书本,受到了村委会和全体村民的赞誉。后两天,考察组针对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对南猛村和周围两个贫困村进行了考察,并与黔东南州扶贫办负责人、雷山县县委副书记、雷山县政协副主席、雷山县扶贫办主任、南猛村驻村第一书记进行了会谈。在考察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贵州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方向明确、指导有力、措施具体、行动扎实,在全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走在了前面,有诸多的经验值得我省学习和借鉴。

    一、贵州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主要举措

(一)政策精准,打好政策组合拳。在制定实施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的基础上,贵州出台了《关于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小康的决定》等1+10配套文件,鲜明提出全省精准扶贫的奋斗目标、着力重点和具体措施,强化顶层设计,强化配套发力,构建起科学治贫的政策支撑体系。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扶贫行动、实施产业和就业扶贫行动、实施扶贫生态移民行动、实施教育扶贫行动、实施医疗健康扶贫行动、实施财政金融扶贫行动、实施社会保障兜底扶贫行动、实施社会力量包干扶贫行动、实施特困地区特困群体扶贫行动实施党建扶贫行动。

(二)识别精准,夯实精准扶贫基础。按照把贫困人口找出来,把帮扶措施落到位、把党的政策送到家的要求,贵州启动地毯式、拉网式全面普查,对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重新核实。2015年6月以来,贵州启动全省领导干部遍访贫困村、贫困户行动,组织8.63万名领导干部,对9000多个贫困村和623万贫困人口进行遍访,通过精准扶贫信息平台统计,全省已落实帮扶贫困户数384627户,贫困人口1505849人。

(三)切入精准,实施六六行动突破。对全省贫困村、贫困户实现驻村帮扶全覆盖。剖析致贫原因,找准问题根源,研究对策建议和帮扶措施。找准突破口实现精准扶贫。贵州全面实施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危房改造、生态移民、基础设施六个到村到户,同时有计划地实施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和小康寨六个小康建设,2015年1至11月,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累计完成投资373.7亿元。从江县洛香镇四联村71岁的村民吴志科说:村村水泥路,户户有电话,家家用上了自来水,生活真是大变样。

(四)机制精准,资金落实保障。探索精准扶贫有效途径。在2011年全省扶贫系统实施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股份合作试点的基础上,总结推广六盘水“农村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经验,激发了精准扶贫的内生动力。积极探索财政金融扶贫新路。为帮助贫困农户“换穷业”,贵州大力推行小额信用贷款,努力探索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金扶贫的新路,拓宽了扶贫融资渠道。2015年,贵州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16亿元,引导银行向贫困地区发放小额信用贷款76亿元。2014年,雷山县成功地被列为全省扶贫攻坚示范县,到位资金8666.5万元。对口帮扶资金到位180万元。同时,从2014年起,县级财政每年预算专项扶贫资金1000万元,整合部门资金达1亿元以上,按照乡镇“减贫摘帽”时序要求,集中投入到计划减贫摘帽的乡镇进行全方位扶贫。

(五)落实精准,强化利益联接。在贵州省统一部署下,各县积极行动精准落实,不断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思路,积极把招商引资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起来,争取社会资金参与扶持。雷山县两年来成功引进贵州省雷山合兴生态产品开发有限公司、雷山至诚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雷山县藏秘庵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分别参与茶叶、天麻、高标准大棚、梅花鹿等项目的实施,通过建立扶贫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农户的扶贫利益,同时,公司参与实施扶贫项目,既提供了技术保障,又提高了项目市场避险能力,有效提高了实施扶贫项目的效益。

(六)重点精准,项目推进迅速。雷山县按照省定“减贫”目标任务,主要通过加大对乡村旅游产业、中药材、茶叶种植及黑毛猪养殖等种养殖业的投入,不断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实施了望丰乡集团帮扶、核桃产业、黑毛猪产业、郎当村和格头村小康寨及培训等项目;茶叶产业、天麻产业、集团帮扶、稻田养鱼等项目的实施,不断增加了农民收入,西江、达地、方祥3个乡镇实现“减贫摘帽”,全县减少贫困人口1.88万人,贫困人口发生率从2013年的35.68%降到22.02%,贫困发生率下降13.65%。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64元,增长15.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前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83.3%;该县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测评在全省10个取消GDP考核县中排第6位,在全省50个国家贫困县考核中,排名26位。

二、黔东南州雷山县扶贫攻坚考察体会与感受

(一)驻村第一书记在贫困村扶贫攻坚发挥了引领作用。雷山县全县共有贫困村90个,在2015年全部派驻了村第一书记。我们考察的雷山县朗德镇南猛村第一书记是中组部、中农办和国务院扶贫办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已驻村5个月的第一书记第一时间带领村两委入户调研,制定了《南猛村一户一档访谈问卷》,为194户村民建立194卷档案,摸清了空壳村、集体经济凋敝、产业发展滞后,办公经费没有任何结余,只靠每年1万元的村级运转经费开展工作的底细。经过协调,村整合“中国传统村落”和旅游扶贫试点村两个项目的建设经费450万元,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由村两委发动村民成立了雷山县南猛村共济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下设芦笙表演组、民族手工艺组、农业经营组和电子商务组,以乡村旅游带动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以其中5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作为全村4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股金注入合作社,村集体以芦笙博物馆作价入股,鼓励一般户以资金、土地入股,所得利润按股份比例分红,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村集体和合作社实现共同发展,实现贫困村民变股东。目前,合作社运行已步入正轨。44户贫困户都已加入合作社,成为原始股东,受到村民拥护,贵州省电视台《新闻联播》和《贵州日报》都给予了报道。由此我们感受到,一个村的领头人对全村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至关重要,只有选拔和选派一批真正心系百姓,真扶贫、扶真贫的贫困村领头人才能夯实真脱贫的基础。

(二)各级组织部把第一书记扶贫攻坚工作做为组织工作重要内容。2015年4月30日,中组部、中农办、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选派第一书记文件下发后,贵州省委高度重视,迅速作出部署,全面拉开第一书记选派工作。贵州省委组织部、省委农工委、省扶贫办联合下发了通知文件,《通知》要求,按照中央要求,贵州省全面排查党组织软弱涣散村、贫困村和民族地区的村,确保“第一书记”应派尽派,到人到岗,实现全覆盖。把政治素质好、协调能力强、热爱农村工作、有一定专业特长作为硬性要求,从省、市、县三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重点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和后备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已担任村“第一书记”的,建立工作台账,掌握基本情况;未担任但符合任职条件的,可直接明确为所驻村“第一书记”;没有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或驻村工作组没有合适人选的,从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重新选派1名符合任职条件的优秀驻村干部任村“第一书记”。至2015年底,贵州省从各级选派的9498名第一书记已全部奔赴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为推动贵州农村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注入了强劲动力。从南猛驻村第一书记座谈中了解到,在他驻村仅4个月间,贵州省委组织部已召开两次第一书记座谈会,州委组织部也组织两次座谈会,雷山县委组织部每月都有专人与驻村第一书记联络沟通,各级组织部明确提出,组织部是驻村第一书记的“娘家”,有力的推进了驻村第一书记工作。对此,我们体会和感受到,贵州省委组织部把干部放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去锻炼成长,是真正的培养干部、爱护干部、支持干部,也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撑,更是组织部门工作的重大举措和创新,充分体现了党的号召与指引,由此也极大的激发了干部和群众脱贫致富的热情。

(三)创新扶贫攻坚工作机制为扶贫攻坚奠定机制和制度保障。在贵州省大政策、大举措制定的同时,各县都根据实际制定了相关配套政策和进行工作机制创新。雷山县首先加快推进扶贫小额信贷工作示范县创建工作,积极推进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协调融合,推动整合各类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制定和出台了《雷山县创建扶贫小额信贷工作示范县实施意见》、《雷山县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等信贷政策文件。2015年,全县计划投入扶贫小额信贷工作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100万元,其中贴息资金1300万元,风险补偿金800万元,力争2015年全国扶贫小额信贷工作示范县创建成功。同时,改革资金分配及规范资金管理,适应扶贫开发“四到县”工作需要,又制定出台了《雷山县财政扶贫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和《雷山县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对扶贫资金的分配方式进行了改革,严格执行“乡镇申报、竞争立项、县级审批、乡村实施、县级验收、乡镇报账”的运行机制。在资金管理方面,根据省、州下达的资金,自主确定扶贫项目、科学安排扶贫资金,以解决好贫困村、贫困户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为首要任务,确定扶贫项目,分配扶贫资金;严格按照国家、省、州、县相关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使用和管理,确保资金的安全使用,杜绝违规现象发生。考察中,我们又体会到,只有省级部署和安排还不够,政策的落实与否关键在于县一级是否真正成为脱贫攻坚主阵地,只有把县、乡镇和村三级干部的热情都调动起来、都行动起来,各项扶贫攻坚工作任务才能完成。

三、对我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建议

我省是全国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扶贫任务最重的省,这是云南省最大的省情。在“十三五”实现脱贫,不但是民生问题,也是一项政治任务,更是“十三五”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议实施“四精模式”,即精准查贫、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才能在“十三五”打赢脱贫攻坚战。

精准查贫、精准识贫。我省现提出尚有贫困人口547万,而在“十二五”中期,按国家扶贫新标准,即按2010年不变价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我省贫困人口应超过1000万人,仅两年时间不可能脱贫500万人。现国家扶贫标准又有所提高,已提出2800元,按此标准,我省贫困人口至少应在800万人以上,约占全省总人口的四分之一。目前,各级党委和政府是领任务式的针对现有贫困人口完成脱贫任务,按照在建成小康社会中不让一户贫困户掉队的要求,应采取主动和精准查贫,在现有贫困户申报的基础上,探索民评议、户申请、村报荐、镇认定的模式,不怕贫困户增加,由被动领任务扶贫脱贫,向主动查贫扶贫转变,真正体现各级党委和政府以民为本和工作作风的转变。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对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国家和我省均已提出具体的政策和措施,但在实施中同贵州相比在工作作风、工作重点、工作抓法、工作措施等方面仍有很大差距。建议省委省政府:一是省委组织部负责抓驻村第一书记工作,实行全省4277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全覆盖。贵州省委组织部对全省驻村第一书记工作一直抓在手上,每季度召开第一书记座谈会,各州委组织部也都把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纳入重要日程。而我省2015年,中直机关下派任职的驻村第一书记,至今没有任何一级组织部门和扶贫部门与其联络,处在各自为战状态。二是把贫困村公共基础设施和住房改善放在重要位置。我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尚有26860个自然村不通公路、8679个自然村不通电、165万户住房困难。“十三五”期间必须针对这一问题集中解决。三是探索实施派驻贫困村经济发展顾问模式。现行驻村第一书记和联络员都由机关和体制内事业单位委派,应动员全社会力量,特别是民主党派或大中型企业向各村派驻经济发展顾问,由于社会企业本身就在市场运作,有丰富的市场经济实践,可以更好的帮助贫困村与市场实行对接。经济界人士,也愿意为贫困村脱贫做一份贡献。四是采取更有力度措施促进脱贫。贵州省提出“十三五”压缩行政经费5%,全部用于教育扶贫和脱贫上。目前,每个贫困村各项资金不低于500万元,大多数贫困村均已到账。我省贫困村资金如何整合,如何保证及时到位,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昆明实用软科学研究院是云南省唯一一家专业从事软科学研究机构。20年来受各级政府和各类企业委托,完成战略研究、产业发展、园区规划、项目投资、企业管理、资源整合等可行性研究、项目建议和各种开发方案研究课题1200余项,并与国家和中国西部各类软科学研究机构致力于打造中国新型现代智库,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发挥“智”的作用。本平台旨在重调查、深研究、说诤言、献良策,欢迎志士仁人和专家学者交流,并愿与企业合作共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