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话藏家系列:九十岁的“小张”,不老的江湖

 颐源书屋 2018-02-04

张宗宪正在观展


“江湖”是变动不居的流动场所,有胜者为王的简单逻辑。理想化的江湖世界奉行着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拍卖场同样是一个“江湖”,也是一个时刻充满着机遇与挑战并带有强烈刺激性的空间。

 

90岁的张宗宪经历过中国历史极具变革的时代,数十年在古董江湖中的浸淫让他在收藏圈中成为尽人皆知的“罗伯特·张”(Robert Chang),“我英文叫萝卜张,中文叫张宗宪,有人还叫我小张,大概我这个人长不大,所以叫我小张,那么还有人叫我小儿科,大概我这个人不肯花钱吧。”在嘉德艺术中心举办的《张宗宪的收藏江湖》新书发布会上,张宗宪不失幽默地称自己“小张”。

 

“1号先生”的拍场风采


“小张”在海内外的各大拍场游走半个多世纪,永远举着“NO.1”的专属号牌,他是第一批出现在伦敦苏富比拍卖会上的来自香港的中国人,也为伦敦苏富比和佳士得拍卖公司在香港的顺利起步发挥重要作用。香港苏富比拍卖公司的创建者朱利安·汤普森(Julian Thompson)在《苏富比二十年》艺术中说:“因为有他(张宗宪)的鼎力协助,香港才能发展成中国文物艺术交易中心”。


嘉德投资董事总裁兼CEO、嘉德艺术中心总经理寇勤说:“嘉德成立25周年以来,经历过很多值得记忆的人物与事件。这本书从构思到成形堪称十年之约,张先生从13岁出道,到现在为止经历了整个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品市场,尤其是华人市场的重大转变,而他也对中国拍卖起到了专业引领和商业推动作用。”


1994 年嘉德首拍张宗宪与马未都“同框”


在中国大陆的拍卖市场,有人奉他为中国大陆拍卖业的教父,在每场动辄过千号牌的当今市场,数家拍卖行仍为他保留拍卖的“1号牌”。“小张”总是穿着醒目、张扬、有派头,高调地“不按常理出牌”,“首先要看得懂,然后还要买得起,买得起还要卖得掉,卖不掉还要摆得起”。2006年11月,佳士得“玉剪霓裳——张宗宪御制瓷器珍藏”专场上,张宗宪于1985年以110万港元购得的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以1.35亿港元落槌,加佣金拍出了1.5123亿港币的价格,创下当时历年亚洲艺术品拍卖成交最高价纪录。2006、2007、2010年在苏富比的三次张宗宪珍藏中国近代书画专场,成交额也从数千万到过亿港元不等。


“我敢以他人不愿出的高价顶下那些古董与艺术品,也敢以他人意想不到的高价出让这些古董与艺术品。”低买高卖的古董行业令人好奇,高昂的利润让人唏嘘。但江湖总有风雨,张宗宪的成功也不是那么一帆风顺。


摄于香港石板街货舱,1965 


张宗宪1927年生于上海老城厢最典型的旧式里弄里,在父亲经营的古董店营生下,一家纵然温饱无忧,但在生活和医疗水平不高的年代,孩子脆弱的生命随时可能被病魔夺去,张宗宪和妹妹之间的老四、老五就因此夭折。从童年到少年,张宗宪脑海中最深的记忆也大多是在逃离战乱。“九·一八”事变、“八··一三”淞沪事变,动乱的环境让他幼年经历着提心吊胆的生活,也因物资的匮乏激起“赚钱”的意识。


张宗宪在永元行坚道仓库,1960 


张宗宪对上学兴趣不大,不到15岁就开始涉足生意场,却频频遭遇挫折。年轻贪玩的他仅用三年就把父亲在苏州投资的百货商店亏到本钱尽失,之后与人合股开过的两家戏院和三家歌厅也很快办不下去。回到上海,他与朋友合作服装公司,却因淮海战役打响而停滞。各种生意的失败让张宗宪不得不回到父亲的古董店打杂,在1947-1948年间,正是内战最激烈的时候,他常自己跑到北京、天津去找货,再回上海出手,初闯江湖的他“那时候连吃饭的地方都找不到,常常只能买几根香蕉填肚子。”


1960 年,张宗宪与伦敦著名古董商塞缪尔·马钱特(Samuel Sydney Marchant)在永元行


战乱让很多北京的旧王孙、上海的金融家、南京的旧官吏收拾细软逃往香港,那里的古董市场因此繁荣,张宗宪在二十岁时带着24美元只身闯香港。“不懂粤语,不会英文,没有朋友,没有亲戚,没有老婆,最要命的是没有钱。”张宗宪每每回忆来香港时的“六大皆空”,大家都是匆忙跑路出来,都穷得很,限定自己一天只花一块钱,只吃两顿饭,几近流落街头想要放弃时,父亲一句”只许前进,不许后退;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让他重新振作,坚持留在香港从做小生意谋生开始。


张宗宪,背景林风眠《敦煌仕女图》,是其最欣赏的画作之一


随着富人逐渐涌入,香港逐渐取代上海成为中国文物出口的中转地,古董市场的变化让张宗宪看在眼里,当机立断放下刚有起色的服装生意,从在古董行跑腿送货开始干起,用蹩脚的英文连比划带说,赚5%的提成。凭着努力和机灵,张宗宪积攒了一千多块本钱,打算让父亲从上海出几箱货过来,但需要花三千块办理香港银行外汇信用证的户头。刚好那时他结交了北方来的做仿古玉梁雪庄(三爷),终于鼓起勇气开口借钱,对方只认金子,借金条换金条,不管日后金价如何,都按金价还清。动荡社会下,金价当然只涨不跌,一条金10两,价值1600元,张宗宪拿到手时就涨了一倍,约合2,700元港币。张宗宪立刻联系父亲,从上海文物商店进了8箱货,在父亲信中的经验和吴昆生等重要客户的帮助下,迅速卖出80%,收款一万港元,也还清了借款,那一年他二十五岁。


嘉德艺术中心出品《张宗宪的收藏江湖》书影


直到1959年,三十岁的张宗宪在香港开了属于自己的古董商号:“永元行”,做古董批发兼门市,他是天生的生意人,对数字敏感,报过的价钱从不出错。也信奉货真价实、诚实守信的原则,是家风的教诲,也是自己多年闯荡江湖的感悟。1970年前后生意最旺时他开有五家古董店,四家门市一家批发,各有主打的类型。而最重要的是他善于广交朋友,消息灵通。张宗宪父亲的朋友仇焱之、“暂得楼”主人胡惠春等都是常客。


张宗宪在香港家中


张宗宪开古董店期间也遭遇过被伙计偷,被强盗抢劫。在海运大厦的首饰店曾被洗劫一空,保险公司却只赔了100万,与损失相比微不足道。这让张宗宪想不通,当店面租约到期,他下决心彻底结束持续二十多年的古董店生涯。或许是从不开店面却通晓海外行情的仇焱之启发了他。1968年,年届40岁初入拍卖场的张宗宪敏锐地感受到了新的机遇,“我当时开始只是看客,连举牌的资格都没有”。从此他开始坐着飞机,穿梭于伦敦、纽约、香港、东京之间,奔波于苏富比、佳士得国际拍卖公司拍卖会。“行市灵通”仍然是他的杀手锏,“这个杯子上一次卖多少钱,这一次卖多少钱,现在值多少钱,我都一清二楚,根本不用查资料。”香港佳士得前亚洲区负责人林华田曾说:“20世纪八十年代,几乎整个官窑市场都掌握在张宗宪的手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