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罗马帝国真的灭亡于476年吗?

 昵称46115719 2018-02-04

​​

传统上的东西罗马划分图传统上的东西罗马划分图

界定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具体时间表对历史学家来说并非易事,虽然476年罗慕路斯被奥多亚克废黜或者480年奈波斯逝世这两起事件常被视作西罗马灭亡的标志,但实际上从当时人们的观念来看,罗马帝国的衰亡是一个进程、一段历史时期,而不是一个单一的、孤立的历史事件,476年或480年都不是被所有人接受的共识。对罗马人和蛮族人而言,罗马帝国衰亡的时间是完全不同的。本文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将中世纪早期关于罗马世界的种种认识归纳和展示出来、以期能更好地理解“西罗马帝国灭亡”这一命题。

一、罗马世界的认识

先来说说476年罗慕路斯被废这个事件,“476年说”也是目前传播最为广泛的一种说法。6世纪的拜占庭史学家马尔切里努斯(Marcellinus)便认识到这一事件的意义:“第一位皇帝屋大维·奥古斯都在罗马建城707年(或708年)后所开创的罗马西部帝国,随着这位奥古斯都(罗慕路斯)一起灭亡了。这件事发生在帝国的第522年,随后罗马城就处在哥特王的统治下。”这也是现存最早的关于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历史记载。

马尔切里努斯记载原文马尔切里努斯记载原文

​不过,除了马尔切里努斯之外,也有人不认为当时的罗马帝国发生了什么变化。比如废黜罗慕路斯的奥多亚克就认为:他是东部皇帝的合法代表。马尔切里努斯的同时代人、活跃于阿纳斯塔修斯皇帝时代(491-518年)的编年史家马尔库斯(Malchus)提及了476年罗慕路斯致信东部皇帝芝诺这一事件。罗慕路斯在信中提及“一个皇帝足以统治两个地区,不需要分区治理”,随后元老院请求芝诺授予奥多亚克“权贵”(patrician)的称号,随后罗慕路斯的使团又向芝诺上缴了西部皇帝的全套仪仗。值得注意的是,芝诺皇帝在得知内波斯仍然活着的消息后,他又向罗慕路斯的使团说道:


“他们曾从东部接纳了两位皇帝,但一位被驱逐(内波斯),一位被杀(安特米乌斯,死于472年)。现在应该知道怎么去做,因为他们的皇帝还活着,理当被迎回。奥多亚克应该从内波斯那里接受权贵称号,当然,要不是奈波斯已经事先这么做了的话,他也可以做。他赞扬奥多瓦克保持适宜于罗马人的治理秩序,如果奥多亚克想正义地行动,就马上迎回如此礼遇他的皇帝。”


但是,奥多亚克最终没有迎回内波斯,也没有按照芝诺皇帝的命令进行统治。因此,奥多亚克的统治实际上没有得到芝诺皇帝的合法认证。因此,传统史家习惯上将476年视为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时间。

奥多亚克废黜罗慕路斯

实际上,在“476年说”提出之前,就存在其他被当时的人们认为是帝国灭亡的标志性事件。最明显的例子是410年西哥特人在阿拉里克率领下攻克罗马、打破了“永恒之城”的神话,这在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中有十分详尽的论述。不过,当时影响更为广泛的说法其实是:罗马将在450年左右灭亡。仅举几例如下:


402年,罗马诗人克劳狄(Claudian)在他的诗歌《哥特战争》(De Bello Gothico)中援引李维诗歌中的典故——罗慕路斯看见12只鹰,这预示着罗马的统治将延续12世纪。从前754年建城开始算起,到450年时刚好经历了12个世纪。

《哥特战争》选段《哥特战争》选段

​类似的预言还出现在西多尼乌斯·阿波利纳里斯(Sidonius Apollinaris)的诗歌中,西多尼乌斯在一首颂诗中写下了这样的句子:

“由托斯卡纳的预言家所说的十二只鹰的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呢?……如今,一位疯狂的阉人普拉奇都斯杀死了埃提乌斯,这意味着飞翔的十二只鹰所注定的命运将要实现(哦,罗马城,你已知晓所有的困难)。”

“Quid, rogo, bis seno mihi vulture Tuscus haruspex Portendit? Iam prope fata tui bis senas vulturis alas Complebant, (scis namque tuos, scis, Roma, labores): Aetium Placidus mactauit semiuir amens)”


这首诗歌在455年时被公开朗诵,据内容来看应创作于454年埃提乌斯被杀之后。如果我们按照哈利卡纳苏的狄奥尼修斯(Dionysius of Halicarnassus)的计算、将罗马城的建城时间定为前747年而非常见的前754年,那么埃提乌斯被杀的454年就意味着12个世纪的结束和帝国的灭亡。

西多尼乌斯的诗歌原文西多尼乌斯的诗歌原文

​马尔切里努斯在其编年史的另一条记载似乎也能证明帝国在454年已经瓦解,不过这条记载并没有他关于奥多亚克的记载那么著名。马尔切里努斯提及埃提乌斯被杀一事时,评论道:

“西部帝国的大救星、令阿提拉王恐惧的埃提乌斯,与他的朋友波伊修斯(Boethius)一起被瓦伦提尼安皇帝在宫中杀死,西部帝国也因埃提乌斯之死一同瓦解,至今未能恢复。”(Aetius magna Occidentalis rei publicae salus et regi Attilae terror a Valentiniano imperatore cum Boethio amico in palatio trucidatur, atque cum ipso Hesperium cecidit regnum nec hactenus valuit relevari.)

史料原文史料原文

​马尔切里努斯之所以会在同一部书里为帝国灭亡设定两个并不统一的时间点,似乎可以从导致帝国灭亡的内外因素进行解释:454年埃提乌斯之死,意味着罗马帝国内部足以抵抗外部入侵的力量丧失,属于导致帝国灭亡的内因;476年奥多亚克废黜罗慕路斯,则象征着日耳曼蛮族对罗马城和意大利的实际控制,属于导致帝国灭亡的外因。

“最后的罗马人”埃提乌斯“最后的罗马人”埃提乌斯

​6世纪的拜占庭史学家约达尼斯在其《哥特史》中也沿用了476年罗马灭亡的记载:

“就这样,由奥古斯都·屋大维首创于建城第709年的西部罗马帝国,在经历了522年的皇帝统治之后,到这位奥古斯都路斯统治时灭亡了。从此,哥特人之王控制了罗马和意大利。与此同时,诸族之王奥多亚克迫使整个意大利地区向他臣服。”

(Thus the Western Empire of the Roman race, which Octavianus Augustus, the first of the Augusti, began to govern in the seven hundred and ninth year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city, perished with this Augustulus in the five hundred and twenty second year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rule of his predecessors and those before them, and from this time onward kings of the Goths held Rome and Italy. Meanwhile Odoacer, king of nations, subdued all Italy…)


上述例子似乎可以说明,5-6世纪时关于西部帝国灭亡的观念在罗马世界中是存在的,这些材料也被史学家们认为是“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始记录。


二、蛮族世界的认识

若我们跳出罗马世界,去观察蛮族世界的文献,便会发现,占据主流的观念是罗马帝国仍然延续、并不存在一个已经灭亡的“西罗马帝国”。


6世纪晚期,都尔主教格雷戈里的《法兰克人史》所记载的皇帝谱系终止于456年的阿维图斯,随后通过叙述一项涉及高卢的官位任命,转入到法兰克国王的讨论,对西部帝国的命运也不作叙述。成书于8世纪的《法兰克人历史之书》(Liber Francorum Historia)也没有提到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法兰克人史》关于罗马皇帝谱系的最后记载《法兰克人史》关于罗马皇帝谱系的最后记载

​7世纪西班牙的编年史家、塞维利亚的伊西多尔(Isidore of Seville)在他的《大编年史》(Chronica Majora)中共记载了从屋大维到希拉克略的50余位罗马皇帝,但他对西部帝国晚期的皇帝只字未提,只讨论了东部皇帝和进入西班牙的日耳曼蛮族的事迹。可以看到,在对待西部帝国灭亡的态度方面,伊西多尔与格雷戈里十分类似:他并未严格区分东西部的皇帝、更没有关于西罗马灭亡的明确认识。

《大编年史》选段《大编年史》选段

​8世纪时的英格兰史家比德虽然照抄了马尔切里努斯的记录,但他并未明确提及“西部帝国灭亡”的事件,并认为罗马帝国的历史处于延续之中。比德在《论计时》(De Temporum Ratione)一书中写道:“哥特人之王奥多亚克控制了罗马城,此后诸王又统治了很长时间。”

《论计时》原文《论计时》原文

​另一方面,诸多蛮族王国接受东部皇帝册封的史实也足以表明:“罗马帝国并未灭亡”是诸多蛮族王国的共识。

东哥特人首领提奥多里克在484年被芝诺皇帝任命为执政官,并在493年“按照芝诺皇帝的劝告,放弃了象征帝国臣属的衣饰,以及自己民族的传统服装,改以哥特人和罗马人的国王的身份,开始使用王室的首饰”。提奥多里克也认为自己是罗马帝国在西部的合法统治者,并拥有每年提名西部的执政官。

《哥特史》原文《哥特史》原文

​又如,法兰克人首领克洛维在508年接受阿纳斯塔修斯皇帝的册封、获得奥古斯都和执政官称号。通过这一册封,使法兰克王国与拜占庭帝国建立起联系,同时也使克洛维获得了统治法兰克人的合法性,为墨洛温王朝的建立奠定法理基础。

《法兰克人史》原文《法兰克人史》原文

​汪达尔王国同样与拜占庭帝国保持着密切联系,从格西里克(Geiseric)开始,汪达尔王国就承认拜占庭的宗主国地位,而查士丁尼皇帝与汪达尔国王希尔德里克(Hilderic,523-530年在位)关系融洽,支持后者对汪达尔人的统治。然而,希尔德里克的堂弟、盖里梅尔(Gelimer)在530年发动政变篡夺了王位。汪达尔战争的起因之一,正是盖里梅尔违背格西里克所制定的继承制度、废黜希尔德里克。按格西里克的遗命,汪达尔王位应由王族内最年长者继承。这也表明,查士丁尼皇帝认可格西里克的这一安排。

526年的汪达尔王国526年的汪达尔王国

另外,墨洛温王朝和其他蛮族王国直到530年左右仍然承认拜占庭帝国的权威:在威尔士,罗马式的执政官纪年系统沿用至540年,位于彭马克诺(Penmachno)地区的一块石碑还有“立于查士丁皇帝出任执政官之年后第25年”的字样。


三、总结

从史料记载来看,“西罗马帝国灭亡”一事并非孤立的历史事件,“西罗马帝国灭亡”也不是当时人们的主流认识,“西罗马灭亡”和“罗马延续论”这两种观念长期并存,影响着中世纪西欧历史的发展。关于罗马帝国的认识在中世纪早期不断发生着变化,5世纪时固然有诸多罗马史家认为帝国灭亡,但提奥多里克、克洛维、都尔主教格雷戈里等人显然更愿意接受罗马帝国始终延续的观念。总之,西部帝国的灭亡并非突发事件,应该从多元角度对其进行认识,不宜简单地将其定在410年、454年、476年或其他孤立年限。换言之,我们既要尊重那些认为帝国在454或476年就已灭亡的观点,同时也应理解认为帝国一直延续、从未间断的认识。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