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夏秋冬”的本义竟然这么萌

 方竹云天图书馆 2018-02-04



春暖花开


春夏秋冬,寒来暑往,人们在四季轮回中成长或老去,然而却很少追问春夏秋冬的本义是什么。其实,从文字的角度理解四季,或许能让人发现更多生命的秘密。


春,甲骨文多写作


作为会意字,“春”由太阳(日)、树木(木)、草叶(屯)的要素构成,顾文思义,就是初升的太阳照在勃发的草木中间。一阳来复,万物苏醒,阳光唤醒了绿色的生命,万物欣欣向荣,茁壮生长,这便是春的亘古图景。在金文、篆书和隶书中,“春”进一步简化为“萅”,一直保留了日、草、屯的元素。现在的“春“字是由“萅”隶变而来。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里对“春”的解释“ 春,推也。从艸(草)屯,从日,艸(草)春时生也。会意,屯亦声。”东汉刘熙《释名》对“春”的解释则是“春,蠢也。动而生也。”这个蠢不是蠢萌蠢萌的蠢,而是蠢蠢欲动的蠢。虽然这种因声求义的解字法有些牵强,但万物蓄势待发的蠢萌(萌发之萌,非卖萌之萌),确实是春天的应有之义。



“夏”或没有甲骨文,金文常作


象形字,像一个人拿着农具劳作。或许是因为有了农人的意涵,因而成为了黄河中下游一带的农耕先民的自称,这便是“华夏”之“夏”的语源。《说文解字》指出“”夏,中国之人也。从夊,从頁,从臼。臼,两手;夊,两足也。”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从头到脚都不闲着,生动地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


也有人认为甲骨文中象蝉之形的

就是“夏”的本字,因为蝉是夏天独特的物候,用蝉来指代夏天顺理成章。而笔者认为这还有待商榷,因为使用甲骨文的殷商时代只有春秋二季而无夏冬二季,也就是说殷商时代还没有作为季节的夏的概念,自然没有表达夏季的“夏”字。但不排除这个象蝉之型的神秘文字在后来的时代里与作为季节的“夏”发生了某种关联,成为了夏季之夏的另一重意义来源。



“秋”在甲骨文常写作



大家不知能不能看出来像什么?对,就像一只蟋蟀。蟋蟀的鸣叫,是秋天极具代表性的物象。“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 豳凤 七月》),“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姜夔《齐天乐 蟋蟀》)古人以蟋蟀表示秋天,充分体现了造字法中观物取象、兴发感动的诗性。而甲骨文里秋的另一种写法则略显惊悚

像是一只蟋蟀在火上烤。火和蟋蟀表示的是以火杀虫的意思。蟋蟀只是虫的代表。用火杀虫是保护庄稼不受病虫害侵袭的传统方式。而这一活动一般在秋天庄家长成,虫害泛滥的时候进行。也有一种说法认为上面的虫型部分其实是“龜”,“龜”在上古念qiū不念guī(比如西域国家“龟兹”就念qiū cí),所以“龜”只是声旁,而“火”或许表示“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的时节。在后来的篆书里,“火”的部件得到了保留,变成了


《说文解字》解道:“秋,禾谷熟也。”从禾从火。火与禾或是会焚烧秸秆之意,人们多在秋季焚烧秸秆,故引申为季节之秋。刘熙《释名》解释“秋”说:“秋者,就也,万物就成也。”虽然仍不免望文生义之嫌,但还是不失举一反三之见。古人的错误也常常是深刻的错误,具有平庸的正确所不具备的价值。



冬,甲骨文写作


象结绳记事的绳子。因为结在绳子的终端,故表终止、终结之义。作为季节的冬天,正是四季的最终的一个季节,所谓“冬,终也,物终成也”(刘熙《释名》),故借终止之义命名为“冬”。后来“冬”固定用于表达四季最后一季之义,逐渐失去了其“终止”的最初意涵,故古人又造了个“终”字表达终止之义。



文字中的春夏秋冬,充分体现了古人具体形象的思维、以小见大的智慧、与时更始的精神以及天人合一的境界。它从极细切的生活现象和生命感觉出发,表达极精当的抽象概念和极高明的宇宙智慧,让生活在现代文明中的我们依然受用无穷。传承了三千多年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具智慧与温度的文字。


(音乐:《四季歌》、维瓦尔第《春》、久石让《菊次郎的夏天》、古曲《平湖秋月》、班得瑞《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