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刷存在感的人内心都住着一个谁?

 富书 2020-06-20

北大毕业、海归硕士万字长文:我为什么拉黑父母6年

张泉灵: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跟你说

你的身材,就是你的阶层

越向外界刷存在感,越找不到自我

作者:彩红(富书签约作者),转载请加微信fushunamei

01

梅姨是一位特爱炫耀的人,亲朋好友都很反感她这一点。

每次有人到梅姨家做客,给她买了礼物,除非她觉得好,否则就让对方拿回去。 

亲戚平常都舍不得买伊利牛奶,给她买了一箱,梅姨非得让亲戚带走,说自己只喝特仑苏。

梅姨总会嘚不嘚不说个不停,蔬菜要吃有机的,鸡蛋要吃土鸡蛋,油要用非转基因的,酱油、醋要用什么牌子的,衣服穿什么料的更好,晚上十点一定要入睡。 她每天都泡脚一小时,放些藏红花、艾草之类的,说是对身体很好。

其实,梅姨是位很注重生活品质的人,这本身值得称赞,但她总是炫耀的姿态着实让亲戚朋友难以消受。

梅姨和亲戚聊天,声音总是很大,她说的事情要么虚,要么玄,要么引人发笑,表情和动作也很夸张,很是博眼球,但听多了,很腻。

渐渐,到她家做客的人越来越少。有人去看她,她还是老样子,话似乎更多了。

梅姨会说自己买了个锅,煲粥非常好,展示自己新款的衣服,花了多少的钱,也会谈到她的孙子孙女,为他们买了多少名牌衣服,做了什么好吃的,陪他去了哪里玩。 

我一直都不解梅姨为什么要这么高调?但凡她收敛一下,也不至于被很多人嫌弃。

后来,我才懂得,梅姨年纪大了,两个儿子都结婚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很少回来看她,姨父是个很沉闷的人,两人又较少聊天,经常各做各的事情。

梅姨是位家庭主妇,除了家庭还是家庭,平常也没什么人说话。

她在亲朋好友前各种“炫耀”,无非是刷存在感,希望亲朋好友看到她,认可她,夸赞她。 

所谓的刷存在感,是被他人注意到而产生的感觉。贾姆士说过:“人类天性至深的本质,就是渴求为人所重视。”

  • 刷存在感的人看不到自我价值,这会让他们感到恐慌和不安。

于是,他们源源不断地向外发声,期待得到回应,如果有回应,他们会感觉欣慰;没有回应的话,则会陷入歇斯底里地挣扎和苦恼中,愈发想引人注目。


02

米拉在一家大公司上班,她的薪资超过了同学的平均水平,在姐妹们面前或者微信群里,她总会晒吃的、喝的、穿的、玩的,晒的最多的是自拍照。 

每次和好友聊天,她都侃侃而谈。比如,“哎,到品牌店买衣服,找不到合适的,钱花不出去,好愁”、“下周又要去海边度假了,好累啊” 。

她说自己认识很多的牛人,在一个圈子里,大家熟得很,大家有什么需要,尽管找她,她能帮的一定会帮。

米拉也会谈自己通过怎样的方式费了多大的力气做成了一个一个的项目。

当然,米拉也向好友吐露追求自己的男人,有的男人是何等的奇葩。

一些好友对于米拉既羡慕嫉妒恨,又愿意听听她的生活激励激励自己。

每次聚会,米拉都会发个自拍动态:几位闺蜜一起俏皮可爱地笑着嘟嘴、剪刀手,或着深沉梦幻地托腮、斜眼看天空。

每次会议,米拉都会积极发言,大都顺着领导讲的内容做具体化的阐述,给领导的印象很好,经常会得到领导的称赞。

每次赶项目的时候,米拉都会发个加班的动态:办公桌,桌旁的闹钟已指向凌晨两点,宵夜和一杯咖啡。

米拉很享受被他人仰慕、点赞的生活,每次滑动自己的朋友圈动态,看着一排排的赞和评论,都有一种飘飘然的感觉。 

但是后来,米拉在一个重大项目中犯了很是严重的错误,被公司做了降职降薪的处分。根据公司惯例,她以后升职加薪的机会很渺茫。

米拉瞬间感觉自己的世界崩塌了。她从小就被人看不起,老师同学经常嘲笑她反应慢。

米拉一直努力奋斗,不知付出了比他人多几倍的汗水,才考上了一本大学,又不知花费了多大的时间和精力,才进入一家知名的大公司。

她想着总算可以证明自己的能力了,于是各种刷存在感,但突然的降职降薪似乎把她一下子打回了窘迫的原形。

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一书中说:

我们的‘自我’就像一只漏气的气球,需要不断充入他人的爱戴才能保持形状,而经不起哪怕是针尖麦芒大的刺伤。

这种需要不断刷存在感才能维系、并且总是要用外在的事物来证明的自我都是假的自我。

  • 每一个刷存在感的人内心都住着一个假自我。

他们根本没有看到真正的自己,或者极为排斥、不接纳真正的自己,总想着依靠他人的评价来界定自己。

而依靠他人的价值体系构建起来的自我形象是最容易变形和坍塌的。

长此以往,一个人由于对外界的回应陷入绝望成为很宅很孤单的人,或者通过不断地取悦他人获得自己期望中的回应。

03

我们的假自我是怎么形成的呢?心理学家李雪对此做过阐述: 

若我们不是从自身的体验出发去生活,而是活在外在的价值体系中,活在别人的眼光中,关系即是物化的,在物化的关系中,生命的底色是恐惧。

我们一路都活在恐惧中,幼儿园时恐惧‘不听话就惨了’,上学时恐惧,‘成绩不好就一辈子没希望了’,工作后恐惧‘表现不佳,前途就没有了’。

我们随着物化的车轮打转,一刻不敢停,不敢想象‘如果我不具备任何功能,价值会发生什么’。

我们是具有功能价值的‘物’,还是真正存在的人,取决于我们是否被另一个人饱含深情的看见过。

简言之,假自我的形成根源于真正的自我被物化了。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做“好孩子”“好学生”,要考“好的大学”,毕业了要有“好的工作”、“好的对象”,我们真实的自我被压抑、被否定,慢慢,我们记不清自己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也含糊不清。 

我们按照外在的“好”标签去生活,并内化到自己心中。

于是,我们要一直很努力,但总有比我们更优秀的,我们变得更加拼力追赶,证明自己更优秀。

我们想在他人的眼中呈现更好的自己,收敛了个性、按照一定的标准调整、优化,“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每个人似乎都戴着一张面具,我们也许永远都不知道面具的背后是怎样的一个人,甚至包括自己。

被物化了的自我,其实内心深处是极其矛盾和挣扎。

一方面觉得自己必须实现什么目标,达到什么要求才是好的;另一方面又觉得动力不足,总是自我怀疑,不管做出了什么选择,都会后悔自责。

我们过着一种生活,却总向往着另外一种生活;当过上另外一种生活,又怀念起过往的状态或向往其他的生活,但就是找不到生活的舒适状态。 

比如对于早婚还是晚婚好的问题,大家各执一词。

不少早婚女人都怀念自己的单身生活,后悔自己太年轻事业都未成形、很多事情都不懂就结婚了,每天活得都很累。

而又有相当多的未婚大龄女青年后悔自己没有早些结婚,同事孩子都会打酱油了,自己30多岁生孩子,身体恢复不比二十几岁的妈妈,精力也下降了。

  • 物化的自我对于真正想要的生活没有清晰的概念和想法。

更不会去思考到底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活,总是摸着石头过河,或者干脆随大流,走一步后悔一步。

恰如心理学家李雪所言,物化的自我底色是恐惧,我们的心中有太多的牵绊和担忧,总是害怕自己不够好,害怕自己被看不起,于是靠刷存在感来抚慰自己恐惧已久的内心。

04

当一个人拥有了真实的自我,他才能构筑起根基扎实稳定的存在感,如何做到呢?

从根本上来说,为人父母,最重要的是无条件地爱孩子。

看到孩子真实的样子,尊重孩子做他自己,不用条条框框去束缚他们,让孩子活出真正的自己,他就不需要靠刷存在感来让他人看到自己。

孩子在童年未从父母处得到满足的意愿,会在长大后向外界疯狂地索取:

如果孩子一直得不到父母的无条件的爱和肯定,成年后的孩子将会靠各种作或者取悦得到他人的爱和称赞;

如果孩子一直被父母要求做最好的、最优秀的,孩子在遇到挫折很容易自我怀疑。

如果身边缺少鼓舞他的人,他会陷入自暴自弃的痛苦中,即使走出痛苦,他也会想着如何向他人证明自己,而他又会掉到自己不够好的轮回中。

全然去爱孩子,让孩子知道,去除孩子身上所有的评价和看法、身份和标签,爸妈也是爱他的。

当一个孩子真实的自我被父母看见、被接纳、被尊重,孩子能够建立起真实的自我,他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当然,也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对于长大后的我们,就要接受自己的成长环境,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最重要的是接受真实的自己。

热播剧《恋爱先生》中的罗玥,被程皓评价为:傲娇、独立、不黏人。

醉酒后,罗玥向程皓袒露了真实想法。

她一直小心翼翼保护自己,到头来还是被有妇之夫的渣男欺骗了,在比利时丢了工作回国,回国后又因渣男的老婆丢了工作。 

一番哭诉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凭什么所有倒霉的事情都砸在自己头上,我不反抗不抱怨,凭什么他们都拿着我一个人可劲欺负?

每当生活有起色,自己特别开心特别幸福的时候,生活总是啪嗒一下,把自己打回去了,一些人是含着金汤匙出生,凭什么自己就含着苦瓜瓤落地?”

当我们手中的牌很差,任何的抱怨都无济于事。不如调动所有的心思,逐步调整,健身、旅游、各种艺术熏陶、读书,去充分体验多彩的人生。

让多样化的个人情感自然流露,只要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就赢得够漂亮,活得够潇洒。

不用和他人比较,在比较中我们往往会为了比较而比较,忽略了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如果把“自我”和外界放在天平上,我们越多地去关注外界,“自我”越空虚轻飘。

这个时候我们更愿意去刷存在感,越向外界刷存在感,越找不到自我,于是变得更加孤独无力。

入江之鲸说过:“所谓的存在感,不是你有没有出现,而是你的出现有没有价值。”

  • 拥有真实自我的人,对于自我是接纳的,认可自己的价值。

这种价值不是物化的,而是对自我的由衷欣赏,以此建立的存在感才坚韧稳当。

当自我回归到真实状态,我们知道了自己到底想做一个怎样的人,拥有什么样的生活,外在的评价不重要了,取悦他人不需要了,存在感有了,内心也踏实了,一切都是自己最舒心的状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