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溯源远古 惊天发现:新石器时代的太极图

 松竹同音 2018-02-04



老子“全息逻辑”的论述:一切万物的“奥秘”或“原理”,均在于事物本身的一、二、三。

而且在这一、二、三之中,均服从如下的规律:

有一,才有二,才有三;

无一,必无二,必无三;

有三,必有二,必有一;

无三,不可确定二,无二,不可确定一。

一、二、三是自然发生论,或本体论;

三、二、一是人类认识论;

从一到二,到三,与从三到二,到一,二者不断地综合,或递推,或递归是方法论。 



中国文人讨厌“文化决定论”,为了维护中国传统的“正统性”,更为了维护中华民族的“面子”,中国人跟着部分西方史家否定“文化决定论”,而实际上是在为“政治决定论”或“经济决定论”张目。事实上,我要告诉亲们,从真理、规律、逻辑的全息理性的意义上看,真正最正确的,就只有“文化决定论”,而老子的全息逻辑能够对此作出最合理的推论,或者说,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的“文化决定论”,本身即全息逻辑理论的既充分又必要的推论。说白了,也只有老子的全息逻辑能够给出这种结论,仅仅西方的形式逻辑、数理逻辑,是得不出这个结论来的。因此,“文化决定论”应是老子理论特有的重大贡献。

这也正是老子的“人学”比西方“哲学”更高明之处,而大量人类的历史,无论是西方的历史还是中国的历史,均能够给出雄辩的证实。说得更明白一点,所谓西方人与中国人之间巨大的差异,本身即完全决定于他们各自“文化”的差异。这就好像任何一个人与其他人的差异,均决定于他们各自大脑思维的差异一样。这在老子,也即与他的关于一切事物“奥秘”的一、二、三,起决定性作用者均在于其中的“三”的原理是一致的。


为了说明上述道理,我们不妨再从头复习一下我的关于老子“全息逻辑”的论述:一切万物的“奥秘”或“原理”,均在于事物本身的一、二、三。而且在这一、二、三之中,均服从如下的规律:有一,才有二,才有三;无一,必无二,必无三;有三,必有二,必有一;无三,不可确定二,无二,不可确定一。一、二、三是自然发生论,或本体论;三、二、一是人类认识论;从一到二,到三,与从三到二,到一,二者不断地综合,或递推,或递归,是方法论。方法论是解释现象、理解现象、改变现象的理论工具;本体论、认识论是认识事物本质的理论工具,本体论在于发现事物先验抽象的真理,认识论在于创造超验理想的逻辑,等等。顺便指出,一、二、三的次序均按照空间、时间、意间的次序。


大家可以注意到,文化是社会现象中的三,一是政治,二是经济;如同个人生存现象中的三,是思,而一是言,二是行,很显然,思是决定个人生存的最重要因素,同样,文化是决定社会的最重要因素。在这里最重要的不是类比,而是从全息逻辑结构出发的逻辑推论。正是因此,文化决定论是全息逻辑的关于人类社会和历史问题的最重要的推论。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我们来更深地挖掘“文化”的内涵:人类社会中的“文化”,最本质的内涵在于它对于整体社会中人们的社会性、民族性、传统性的价值观的“教育”,宗旨在于社会性同质的“再生”,没有这种同质的“再生”,将不可能维持社会未来的存在。由此可以看到:关于“文化”的内涵:一,在空间上它面向自身地区性的特征,对于中国人来说,即“中国”的意义;二,在时间上它面向自身未来的存在;三,在意间上它针对社会性共同的价值观。由此可见,“文化”的本质,是社会或民族或国家的共同性价值观的重申,或教育,或重复地再生。更说白了,什么是人类社会中的文化?其实质即该社会或民族或国家的价值观的永远不断地重申和再生。在社会、民族、国家的概念上,即保持它们的本质的不变性。由此我们立即可以看到,它为什么会处于社会或民族或国家的“三”的位置,也即始终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位置。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之中,很明显,价值观是处于三者的决定性地位的“三”的位置。


类似的讨论,还可以扩大到其他任何的领域。最终的结果,均必然显示出老子全息逻辑的必然性:一、二、三,三永远处于整体的决定性的地位。


我要告诉亲们,这个全息逻辑的理论,对于自然科学,包括无论物理科学还是生理科学,对于社会科学,无论对于文学、史学、哲学,对于心理科学,无论对于生命心理科学、知识心理科学、智能心理科学,均具有非常重大的启迪性价值。老子全息逻辑理论的伟大,在今天,还只是刚刚露出一点萌芽,它未来的充实、壮大、恢宏地发展,前途将必定无可限量。希望亲们不要错过了学习、运用、发展它的巨大的机会。




北斗七星与人身七魄!




在道经《云笈七笺·稟生受命部》中言:“在胞之时,三元养育,九气布化,五星为五脏,北斗七星开其七窍。七星降童子,以卫其身。七星之气结为一星,在人头上,去顶三尺。人为善时,则其星光大而明;为恶时,其星冥暗而小。善积则福至,恶积则灾生,星光坠灭,其身死矣。”



经里又描述说了:“七星降童子,以卫其身”,这里指出了七星会保护人身,在后世有很多说法,把人身的七魄完整看作是邪恶的东西,其实是错误与没有理由的。七星之气会结成一星,在人头顶上三尺,这也是民间“头上三尺有神明”的说法的来历,而光大而明代表善,光冥而暗则小。常为善者,常多得福,常主恶者,常多得灾,也就是这个道理,如果这个光完全消失了,人也就去世了。


这里的七星其实在人体就呼应着人身的七魄,'魄'这个字其实很生动,它是用“白”与“鬼”构成,“鬼”在古代代表的不是现代说的灵体鬼魂,而是一种“诡秘莫测”的事物的形容,而“白”应于西方金色,正应于七数,这也是“魄”这个字构形的意蕴。


为什么为善者就容易得福?因为越善则此光明越显,于是就会主动改善自己的气场,运气就会越来越好,如果常为恶,其实是在自晦光明,所以运气会越来越差。有人会把这个给误解了,认为为恶者必死得会更快,这个并不符合现实,所以是错误的认识,这个理论是有问题的。


其实这里的话有更深层次的含义,需要一点悟性才能明白,真实情况是颇为复杂的,人做好事,会觉得快乐,精神也很好,做坏事,会觉得抑郁,心里不安,精神也不好了,这个就是光与暗的变化


朝真拜斗,作为道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的生死祸福有关,北斗星君掌消灾解厄,南斗星君掌延寿施福,故拜斗是一种为人消灾解厄、祈福延寿的科仪,亦称之为朝真礼斗,除了通过道教朝真礼斗科仪消灾祈福、祛病、延生外。道家还有一种添油续命真法。添油接命之窍,传统上称为本命七星灯。所谓七星灯,就是指身内七个大的、关键的、能吸收和转换高维空间生命能量炁光的位。这七个位,分布在人体,如果站在其左侧观之,就正好是一个斗口朝前下方的北斗七星图案。其位名称及七星名称分别是:


01. 膻中:为贫狼星灯; 


02. 无目前方虚悬一:巨门星灯;


03. 泥丸:为禄存星灯;


04. 夹脊:为文曲星灯;


05. 命门:为廉贞星灯;


06. 丹田炁:为武曲星灯;


07. 海底:为天罡星灯; 


此本命七,构成人身内本命七星灯,欲点长明灯,当用添油法。孔明当年用外七星斗法以求续命,岂知尚有七斗星灯在身中,徐庶知时达命潜修得道,乃知内七星灯之妙也


七星灯所主持的七个位,全部是性命双修关键所在。《丹经》有云:“由此向上一着,千圣秘而不传,后世学徒所以罕闻、罕遇。人若明得此窍,真可以夺神功,改天命。”


七星灯法就是此:“由此向上一首”,千圣秘而不传之法。吾令直泄千古天机,愿诚修者志心朝礼,善待秘法,广度有缘。特别是老年命体残破者,愿此法助尔勘破生死机关,共品众妙归根之乐。 


七星灯法用于添油接命,是以宇宙间灵光灵炁为“油”,以聚灵法之采聚为“添”,以存想、内观寂照为“接”。欲得长生,先须久视。此久视,就是回光内照,忽忘勿助而接命。 七星灯法接命,也就是在炼过聚灵法后,由武火阶段进入文火阶段。用意念依次序将此七星本命灯点燃,充分消化、吸收所采聚的炁光之“同”。


点灯,是用意念顺七星斗罡次序,先意守膻中;再意守天目前虚悬之一;接着意守泥丸一;再热闹守夹疹、命门、炁、阴跷诸。 


这些位中,夹脊是一个关键外,夹脊双关透顶门,修行径路此为尊。前人曾曰:“以其上通天谷,下达尾闾,中通心肾,召摄灵阳,救护命宝,此非修行径路而何?” 夹脊,不是指浅表皮肤下,而是指深层脊髓内为中心的一片区域。在七斗星位上,此处也正处在文曲星位,文曲星乃北斗星之枢星,北斗之转动,皆以此星为中心。夹背在人体之重要位置也从 此星位中可见一斑。



溯源远古 惊天发现:新石器时代的太极图

远古时代的“圆”文物


阴阳与太极的思想始于远古,即新石器时代。中国新石器时代大约从13000年前开始,结束时间距今约5000~4000年。中国是世界上陶器出现最早的地区。对湖南玉蟾岩遗址出土的早期陶器进行的年代测定中,就确定了其出现的时间约为距今一万八千年,这要比学术界之前普遍认定的一万年要早上八千年,而随着江西仙人洞遗址出土早期陶器的年代的成功确定,我国南方陶器的出现年代又被提前至两万年前。



彩陶罐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资料图)


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罐,其上绘制了大量的图案纹饰,题材相当丰富。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罐,除了蛙纹、鸟纹外,还有大量的漩涡纹和波形纹。雁儿湾的彩陶罐经常使用旋转和中心对称的纹样。到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大量地采用漩涡纹、大圆圈纹等,其形象丰富,构图新颖,构成了一个“圆”符的世界。



玉璧 良渚文化类型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资料图)


从现有的考古发现看,史前时代的几乎所有创造,都莫不与圆形紧密结合在一起。仰韶文化的各种玉器,除了一些动物的造型外,其中绝大多数如环、佩、玦、琮、璜、璧等皆为圆形。



彩陶罐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资料图)


所有的陶器,或整体器形为圆形,或剖面为圆形,或纹饰为圆形,表现了先民们力图追求圆的意识,其造型在总体上呈现出圆形及其变体。因为圆所产生的圆满感和稳定感等因素,最易为人类所接受,这一点具有世界性。正如古希腊哲学派别毕德哥拉斯派就指出:圆和球型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美的形体。



圆形符 彩陶罐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资料图)


程金城认为,以圆形为始点,开始了陶器造型的演变。从老官台裴李岗文化的出土陶器,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文化中的彩陶,甚至延续至今的瓷器器皿,虽然多样多样,千姿百态,但是,圆形是一种最为基本的、主要器型原型。甚至可以说,一切器皿都是在圆形基点上的变体。“对圆的喜好是人类的天性。圆是器物形的基本的原型。”(《远古神韵:中国彩陶艺术论纲》)



彩陶罐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资料图)


按照荣格原型心理学理论来分析,圆是人类普遍的、共通的、世代相承的原型之一,也是人类原型中最重要的原型之一。圆形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它所造成的潜意识心理和集体无是深远的。钟钟书先生曾说:“吾国先哲,言道体道妙,亦以圆为像。《易》曰:蓍之德,圆而神。”(《谈艺录》)



圆形符 彩陶罐俯视图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资料图)


尤其让人惊叹的是,黑白比例是如此完美,它不是展现在平面上,而是载附于立体的器物上,古人是怎样做到的?为什么他们要绘制如此标准的圆符?《易·系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作为中国哲学中的“道”、“器”范畴的起源,首先产生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实用器物,由其最基本的实用功能逐渐升华,从而引导出形而上的超现实的意义。彩陶的圆形纹饰,正是形象的展示了虚与实、阴与阳、道与器的内在联系。



圆形符 彩陶罐俯视图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资料图)


原始先民们是怎样发现圆形的和合之美

那么原始先民们是怎样发现圆形的和合之美呢?它是否取象于何种物类?显然他们所师法的对象就是葫芦。葫芦属爬藤植物,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中国考古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7000年前的葫芦及种子,是目前世界上关于葫芦的最早发现。中国最早将葫芦称为瓠、匏和壶。在《诗经》《论语》中均有葫芦被提到。《诗经·豳风·七月》中说“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在7000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已开始种植葫芦,而用葫芦作为盛水的用具则要早于陶器和青铜器。



葫芦(资料图)


“葫芦”名称众说纷纭:一是因为葫芦有很多品种,这是古人的一种分类方法。如陆佃《碑雅》认为:“长而唐上日瓠,短颈大腹曰匏”、“似匏而圆曰壶”。他的意思是瓠、匏、壶是三种葫芦的名称,其区别主要表现在外形上。瓠即用来当菜吃的瓠子,细而长,犹如丝瓜;匏即农家作水瓢用的瓢葫芦;壶即扁圆葫芦。据清代《古今图书集成》统计,提到葫芦的古书有近百部(篇)。在这些书里,有的写葫芦的种植方法,有的写葫芦的食用、药用及日常器用的价值,有的是歌咏葫芦的诗文,还有大批有关葫芦的神话传说故事,不少道教的仙人或是腰挂葫芦,或是手持葫芦,行走于江湖。


葫芦(资料图)


葫芦正是陶器的原型,古人正是仿照葫芦的形态制作了陶器,并留下大量的实物。从距今7000多年的老官台文化遗址,到仰韶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大溪文化遗址、马家窑文化遗址、屈家岭文化遗址等出土的陶器,绝大多数都是圆形。可见“圆”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精神原型,它与中国人的宇宙意识、生命情调等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老子说:道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周行不殆”就是围绕圆圈无休无止、无始无终地运动,这形象地说明了道的本质:其运行既没有起点,又没有终点,它不断地向前运行,又不断地返回自身,这种终而复始、无始无终的特性,正好就是圆的特性。



圆形符 彩陶纺轮 屈家岭文化 湖北省博物馆藏(资料图)


圆以动为性,动是天道的永恒特性。《淮南子·原道训》曰:“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于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是故能天运地滞,轮转而无废,水流而不止,钧旋毂转,周而复匝。”扬雄《太玄经·玄首都序》曰:“驯乎!玄,浑行无穷,正象天。”驯,意为顺,玄是《太玄经》的最高范畴,扬雄认为,玄就像圆天一样,周行无穷而不殆。天圆则动,地方则静,动静相宜,成一生命整体。在上述言论中,整个宇宙被形容为一轮转不息的圆环,来往穿流,万世如斯。正如孔子所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兴焉。”(《论语·阳货》)将天地比喻为一运转之环。中国人关于天道圆环之喻,不在于强调人生无常、世事屡迁的漂泊感,而在于天道中所蕴含的生生不已的精神。从时间上说,宇宙是一生命流程;从空间上说,天地一轮转,万物自在圆。


圆是相对于缺而言的,圆就是不缺,不缺谓之圆满,故圆有“满”意。人们通常所说的“圆满”一语,原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其中也可看出中国人重视生命的一份用心。对圆的生命意义的发现,是与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分不开的,它的根子就是根深蒂固的天人合一意识。


彩陶罐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资料图)


“道”是如何与圆结合的

中国人认为,天圆而地方。《庄子·说剑》曰:“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扬雄《太玄经·太玄莹》曰:“天圜地方,极植中央。”天莽莽苍苍,笼盖四野,如一圆盘罩住漫漫尘寰。中国哲学用圆代表无形,方代表有形;圆代表浑沌,方代表浑沌的落实。老子的“道”、“一”,在易学中又叫做“太极”。《易·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是万物化生之源,人们将太极视为一个圆,以圆包裹阴阳。


太极图 彩陶纺轮 屈家岭文化 河南淅川出土(资料图)


陶纺轮,新石器时代常见的纺织器具。河南淅川出土的陶纺轮,屈家岭文化遗存(公元前3300~前2600年)。陶纺轮上的圆形纹饰,这是最古老的太极图。图中由黑白二色构成的图案,阴阳互依,犹如两条活泼的鱼,头尾互动,正是阴阳契合、太极思想的完美演绎。

太极图(资料图)


太极图,道士黄冠顶上的钻石。《心易发微》:其外一圈者太极也,中外黑白者阴阳也,黑中含一点白者,阴中阳也;白中含一点黑者,阳中阴也。阴阳交互,动静相倚,周详活泼,妙趣自然。陈抟曰:此图不立文字,静观以悟其神妙。


易学史上常常把太极当作浑沌之别名,雷思奇《易筮通变》卷下说:“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故曰易也。易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是说也,重见于《易纬》之《乾凿度》,亦固谓然也。由是而观,则《易》之有太极,而太极也者,特浑沦之寄称尔。浑沦而上,既有谓易,谓初,谓始,谓素,凡四其称,而至于浑沦而五,故以浑沦为太极,是之谓五太也。是则太极也者,既先含其五于中矣,”



入静状态中的脑电图(资料图)


1985年10月,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用空间脑功能扫描技术,对气功师夏双全入静状态后的大脑进行扫描后,摄下的脑电波图,犹如太极图。就是人脑本身存在着二股能量流、信息流、物质流的动态平衡结构图。


物质、反物质对峙图(资料图)


1976年美国太空船在探测火星途中测得。美国宇航科学家认为:假如物质与反物质如此图中所示的情况相遇的话,它们相接触之处会爆发阵阵的辐射线,把质量转化为光子。正物质和反物质遵循着同样的对峙规律,在蜕变着宇宙的质地。太极图不仅是一个完美的镜象对称模式,亦是质量与能量转化过程中理想的对峙势阵典型。



太极图 彩陶罐俯视图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资料图)


易学以太极之圆为天地之大本、万物之宗府。《周易》以“圆”作为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有如下基本特点:一是运转不息的,万物彼此蝉联,组成一交交互网的世界.二是变化莫测,它蕴“几”蓄“微”,包含着生命世界的全部秘密。三是周遍万物,旁行不流,圆神不倚。使得万物一体,天人合契,从而圆成一生命世界。类似的图案还有一些,它或由对鸟组成,或由双鱼构成,即为不同形态的古太极图。



阴阳图 彩陶罐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资料图)


由方入圆,因圆识方。天圆地方是人们感性直观的结果,由此生发出许多玄奥的哲理。大而言之,物物有形,亦是方,方是具象,是可感可触的物体。人们观物仅仅停留于此,就会滞于形迹,必须由方入圆。圆如天,天道虚廓飘渺,生生不息,故天的精神是超越具象的,是万物深层所蕴含的流转不息的生命之流。故由方入圆,即由具象到超越,由外表入深层,从而去领略其生命之旨。《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王弼注:“法自然者,在方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得圆者即得自然之妙韵。《庄子·齐物论》曰:“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周,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园而几向方矣。”宣颖云:“五者本浑然圆通,今滞于迹而向方,不可行也。”可见,滞于方则惑于形迹,入于圆则得其本性,披方入圆,即由表象而入圆融无碍的生命之流中。


圆形符 彩陶罐俯视图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资料图)


圆有空意。圆形物体中间有空的,如圆环,有实的,如圆盘。然而在中国哲学中,由于受到表现独特的哲学观念的需要,则偏重于它的空虚的特点,这是和中国哲学重视生命的基本思想分不开的。圆在中国哲学中,可以用来表现色相全无、恍惚幽渺、不可言说的境界。道家以“环中”来描绘圆空之状。道家认为,方有形迹可循,圆无具象可踪,因方入圆,即由实转虚,从而进入道的天地,也就是进入“环中”,这环是宇宙之环,环中乃是虚空寥廓,唯有生气鼓吹,心灵于环中可与真实生命随意舒卷,优游徘徊。


圆形符 彩陶罐俯视图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资料图)


《庄子·齐物论》曰:“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有此是乎哉?彼数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郭嵩焘云:“是非两化,是道存焉,故曰道枢,握道之枢,以游乎环中。中,空也,是非反复,相寻无穷,若循环然,游乎环中,不为是非所拘,而后可以应无穷。”所谓环中之喻,也是为了说明道体的空虚特征,如圆环流动而空虚,道之空正是动的根基,空者,不待他动而自成,环中如有枢轴,故能应无穷之变。


圆形符 彩陶罐俯视图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资料图)


道家将得道的境界称为臻于大圆的境界。《庄子·盗跖》曰:“无为君子,从天之理,若枉若直,相而天极。面观四方,与时消息,若是若非,执而圆机,独成而意,与道徘徊。”道如圆机,是永恒的生命之环。君子与道徘徊,就如同执“圆机”,同于大道。


圆形符 彩陶罐俯视图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资料图)


《周易》不仅以圆为化生万物之根源,而且将生命的最高境界也归之于圆。《易·系辞》曰:“是故圣人以通天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周易》以“圆”来描绘道的神秘特性,在此基础上又把“圆”作为一种终极境界。



圆形符 彩陶罐俯视图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资料图)


《吕氏春秋·圆道》中,“圆”的境界义就与“道”结合在了一起,而称之为“圆道”。曰:


“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何以说天道之圆也?精气一上一下,圆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圆。何以说地道之方也?万物殊类殊形,皆有分职,不能相为,故曰地道方。主执圆,臣处方,方圜不易,其国乃昌。日夜一周,圆道也。月躔二十八宿,轸与角属,圜道也。精行四时,一上一下,各与遇,圆道也。物动则萌,萌而生,生而长,长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杀,杀乃藏,圆道也。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小为大,重为轻,圆道也。黄帝曰:帝无常处也,有处者乃无处也。以言不刑蹇,圆道也。”


“圆道”概念的形成,说明老子道家哲学所构建的形而上的“道”范畴之内涵,在后期道家那里得到进一步地发挥,而使“道”之“圆境”义得以完整地呈现。

(编辑:玄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