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斯坦福教授40年新研究,固定型思维扼杀孩子天赋,成绩更差!

 李灏 2018-02-04



斯坦福教授40年新研究,固定型思维扼杀孩子天赋,成绩更差!


期末出分了,你的孩子考得怎么样?孩子看待分数的方式不同,影响深远哟!全球奖金最高的教育奖项“一丹奖”首届获奖者、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家Carol Dweck教授用40年的研究证明:那些拥有正确思维方式的孩子,不仅成绩更高,还总能出色地应对挑战

作为一名心理学家,Carol Dweck非常痴迷于对“失败”的研究。你知道的,有些人好像生来就是winner,做什么事都很顺利、成功,而另外一些人则一直很无助,好像这辈子注定是个loser。Dweck也发现了这一点,她下定决心要找到其中的原因。

斯坦福教授40年新研究,固定型思维扼杀孩子天赋,成绩更差!

△Carol Dweck教授

于是,她开始观察小孩子,并企图从两组不同的小朋友中找到他们之间的差异,以及问题的答案。

1978年,Dweck和同事一起做了一项研究。她给小朋友们出了不同难度的智力拼图,并记录了他们在解题过程中的话语。很快地,那些无助的小朋友便开始责备自己,其中一个说道:“我觉得自己越来越迷惑了。”另外一个孩子则为自己辩解道:“我的记性一直不好。”

但是,智力拼图还是被源源不断地抛给了这些小朋友,而且越变越难。“现在一点也不好玩了。”有些孩子叫嚷道。但是他们的抗议没用,Dweck还是不断地向他们抛出难题。最后,这些孩子终于受不了了,他们坚持说:“我放弃了。”有的沮丧到甚至直接将拼图扔到地上。

但是,真正让Dweck震惊的,并由此改变了她的整个职业生涯的,是那些成功的小朋友的做法。那些成功的孩子不仅能够接受失败,而且他们还非常喜欢失败。

当智力拼图变得越来越困难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开始责难自己,没有抱怨游戏变得不好玩,相反地他们会给自己非常积极的心理暗示。一个10岁的男孩拉来一张椅子坐下,搓着双手,咂吧嘴巴,然后大喊一声:“我喜欢这个挑战!”另一个呢,露出喜悦的表情,然后斩钉截铁地说:“你知道吗?我期待这个拼图会非常有意思。”还有的说: “差一点点我就能做出来了。”“我之前就成功做出来了,我还可以再成功一次。”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Dweck发现,这些孩子们之间的差异在于思维模式

1

两种思维方式

Dweck发现,当那些无助的孩子开始失败的时候,他们就无法接受现实了——孩子觉得面对这些难题是不幸,宛如面对一场灾难。从他们的角度来看,他们的才智受到了评判,他们失败了。他们不懂得享受学习的过程,而只盯住眼前的成与败。

在这种情况下,游戏当然也就变得不好玩了。Dweck将这种想法,即认为你的能力是一成不变的,而整个世界就是由一个个为了考察你能力所在的测试组成的想法,称为“固定型思维模式Fixed Mindset)”。

斯坦福教授40年新研究,固定型思维扼杀孩子天赋,成绩更差!

△ 两种思维对比

而那些成功孩子的观念恰恰相反,他们会这样说,「我喜欢挑战,」或说,「你知道的,我希望能有所获。」这些孩子明白,他们的能力是可以提升的。他们认为:所有的事情都离不开个人努力,而这个世界上也充满了那些帮助你去学习、去成长的有趣的挑战。Dweck将其称为“成长型思维模式Growth Mindset)”。

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在碰到更难的智力拼图时会那么兴奋——因为那些简单的题目不具有挑战性,他们从中也学不到任何东西。但是那些难题就不一样了。这些题简直太棒了——可以让他们发展一个新的技能,或者征服一个新的问题。

斯坦福教授40年新研究,固定型思维扼杀孩子天赋,成绩更差!

△ 两种思维对比

对于两种思维模式的解释,Dweck还做了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 “如果把品质比作你手上的一把牌,在固定型思维模式里,你总是试图说服自己和他人这是一把同花顺,却在内心深处担心这只是一对10。然而,在成长型思维模式中,不论这把牌是什么,它都仅仅是你走向成功的起点。"

斯坦福教授40年新研究,固定型思维扼杀孩子天赋,成绩更差!

△ 两种思维对比

2

两种思维方式的影响

在一项研究中,Dweck发现,如果具有固定型思维的孩子某次考试未通过,他们很可能会在下次考试中作弊,而不是更加努力地学习。在另一项研究中,他们挂了一门后,会找到那些考得还不如他们高的孩子,以寻求自我安慰。后续的研究陆续表明,他们会逃避困难。科学家们监测了学生们面对错误时的脑电活动图像。

斯坦福教授40年新研究,固定型思维扼杀孩子天赋,成绩更差!

在左侧,是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几乎没有什么活动。他们在错误面前选择了逃避,他们没有积极地投入。但在右侧,这是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这些学生相信能力会通过锻炼得以提升,他们积极地应对错误。他们的大脑在高速运转,他们积极地投入,剖析错误,从中学习,最终订正。

还比如,美国内城区的孩子或印第安人居留地里的孩子,长期以来他们的学习成绩都没什么起色,以至于很多人认为没救了。但是当教育家们将孩子的思维转变为成长型思维模式时,奇迹发生了!

纽约哈莱姆区的一所幼儿园的学生在一年的时间内,国家水平测试(National Achievement Test) 成绩飞跃到前百分之五,这些孩子中有很多在入学时甚至还不会握笔。在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内,某印第安人居留地的一所学校里的学生成绩从全区垫底到名列前茅,而这个区包括了西雅图市的富饶地段。

这得以实现的原因,努力与困难的意义在孩子心目中发生了改变。在此之前,努力与困难让他们感觉自己很笨,让他们想放弃,但如今,他们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智商和能力,相信自己的潜力是未知的,困难和失败只是帮助自己进步的挑战,他们对学习充满热情······

且当孩子每一次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去学习新知识、迎接新挑战时,大脑中的神经元会形成新的、强有力的联结,长久下去,他们变得越来越聪明。

也就是说,成长型思维模式不但决定了孩子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积极态度,还将通过激发更活跃的大脑活动,提高孩子的智商。

随着Dweck对研究的持续展开,她还在各个领域发现了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在人际关系中,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会寻找那些让他们变得更好的伴侣,而固定型思维的人则只愿意找那些允许自己停滞不前的人。

即便是在运动领域,那些具有成长型思维的运动员都会通过不断地训练让自己越变越好,而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运动员则会将自己不断萎缩的技能归罪于周围所有的人。

可以说,不同的“思维特质”造就了完全不同的心态、性格和命运。

所谓看见成长的自己,本质上说的就是具有“成长性思维”对于一个人至关重要。

3

到底怎么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Dweck在研究中还发现,一个人的思维模式是可以改变的。

她给出了一系列的成功案例。South Bronx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接受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教育和训练后,在短短1年的时间内,数学测试成绩就从垫底迅速上升到纽约州第1名。

斯坦福教授40年新研究,固定型思维扼杀孩子天赋,成绩更差!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Dweck教授说,不困难,即便是一些很小的干预——比如说告诉孩子做得很好,而且,不是因为他们很聪明,而是因为他们在很努力地尝试,诸如此类的做法影响非常大 ······

01

有技巧地去鼓励

父母老师们要有技巧地去鼓励:不要给孩子贴标签,而是要对孩子积极投入的过程进行鼓励—— 他们的努力与策略,他们的专注、坚持与进步。对过程的鼓励会塑造孩子的韧性。

斯坦福教授40年新研究,固定型思维扼杀孩子天赋,成绩更差!

Dweck和她的团队对鼓励的影响做了试验。她发现,得到关于智商的表扬(比如,“你在拼图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聪明”)的孩子,更倾向于选择更简单的测试来保持聪明,遇到更难的测试失败时,会非常沮丧,在之后的测试里成绩退步20%左右。

而另外一组得到关于努力的鼓励(比如,“你刚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现得很出色”)的孩子,则会选择更难的挑战,失败时会觉得是自己努力还不够,再次测试时成绩会提高30%左右。

Dweck的实验重复了很多次。她发现,无论孩子有怎样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夸奖聪明后遭受挫折的失败感。男孩女孩都一样,尤其是好成绩的女孩,遭受的打击程度最大。甚至学龄前儿童也一样,这样的表扬都会害了他们。

表扬会让孩子养成固定型思维。他们认为自己被重视、被表扬仅仅是因为智商,会拒绝接受挑战和承担风险,担心搞砸了,自己看起来“不聪明”、“很蠢”。长此以往,也就不愿意学习了。

而鼓励,即认可孩子做事过程中的努力用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会给孩子一个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觉以及内在的力量和自信。

斯坦福教授40年新研究,固定型思维扼杀孩子天赋,成绩更差!

因此,我们要多鼓励,少表扬;多描述,少评价,可以避免孩子被表扬绑架,或输不起,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

比如,期末成绩出来了,可不要被喜悦冲昏头脑,要记得肯定孩子为此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鼓励式:"爸爸看到你这学期的努力,为你骄傲!"

表扬式:"你这次成绩真不错,为你高兴!"

当孩子完成一件对他来说很有挑战的事情时,比如经过一次次失败和坚持后画出一幅令人满意的画,要记得肯定他的坚毅:

鼓励式:"尽管画出这么棒的画很难,但你一直没有放弃!"

表扬式:"这幅画太棒了,你就是我们的毕加索!"

当孩子在做作业碰到难题,依然很乐观,并想方设法去解答的时候,可不要忘了抓住机会夸奖他的态度:

鼓励式:"你做作业的态度很棒!妈妈该向你学习,现在妈妈也去攻克工作难题了!"

表扬式:"你在数学上很有天赋,真聪明!"

当孩子在某方面能力有所提高时,夸奖细节,越具体越好,比如学乐器笛子:

鼓励式:"你现在吹笛子的指法更熟练了,而且气息也更加稳定了,比之前进步了很多,真棒!"

表扬式:"你看,你在吹笛子上确实很有天赋,一学就会!"

当孩子想方设法完成一件对他有难度的事时,要夸奖他做事的策略或创意,比如好不容易完成了一个拼图:

鼓励式:"先找边缘的一圈,再填剩下的小块,你是怎么想到这个主意的?太有创意啦!"

表扬式:"孩子你太厉害了!妈妈就拼不出来,你比妈妈聪明!"

总之,就是要多对过程进行鼓励,少对结果进行表扬。如果父母有意识地将鼓励融入日常生活中,相信孩子会有一个正向的变化!

02

教会孩子用“not yet”

Dweck教授在芝加哥的一所高中得到启示,在那所学校考试不及格的孩子得到的分数不是一个意味着失败的名词(比如不合格、F),而是“not yet”(尚未达到)。这两者的意味完全不同。

如果你得到是“不合格”的评定,即意味着你被判断为失败者,你已没有进步的空间,你学习成长的大门被关上了;而“not yet”则意味着你已经行进在学习的轨道上,只是还没有到达终点而已。

所以,如果孩子说“我学不好英语”,请让他在句尾加上yet,意味着:你只是尚未学好英语而已;

如果孩子说“这个我做不了”,请让他在句尾加上yet,意味着:你只是现在还做不了,但你已经开始在学着如何做了······

运用yet这个词,我们帮助孩子塑造这样的思维模式,即:学习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而当前的挫折和失败只是学习曲线中会经历的正常过程而已。

斯坦福教授40年新研究,固定型思维扼杀孩子天赋,成绩更差!

就像Dweck教授说的,教育的关键要让孩子相信,他拥有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力量。我们要让孩子们知道,要评估自己是否从一件事中真正学到了东西,而不仅仅是能够通过考试,或者拿到100分的好成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