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梅姨把“福”字拿倒了吗? 皇帝不称朕

 泊木沐 2018-02-05

据英国媒体报道,首相梅姨在访华时,“把象征运气的中国剪纸‘福’字拿倒了,让他们身边的小女孩眼里充满了困惑”。这在今天成了热门新闻,据国内媒体报道,广大热心网友纷纷@特雷莎@英国驻华使馆:梅姨,没错儿!

其实,从照片看,梅姨显然拿倒了。

(图片转自“观察者网”)

请注意,英国媒体说的是,姨妹“hold”(拿)倒了,而不是贴反了。

(图中加红圈的英文是:正确的方式)

如果福字拿都得倒着拿,那这个字简直是中国汉字中最悲催的一个呢!凡出场就得头冲下,倒立!还福呢,不爆血管就是福!

当然,热心网友@英国驻华使馆和梅姨本人,主要是想告诉他们:在中国,福字是可以(强调一下,是可以,而非必须)倒贴的。倒贴就可以倒拿吗?可能中国网友太善良了,不忍心刚刚访华、签走大单的梅姨被本国媒体寒碜。

报道这事的媒体是《伦敦晚报》,报道中说:“虽然照片上的特雷莎·梅和丈夫都眉开眼笑地举着剪好的福字,但非常不幸,他俩都把福字拿倒了,这使得本来热热闹闹地现场变得十分尴尬,大家都用疑惑的眼神看着他俩,包括旁边正与特雷莎交谈的小女孩。”

这明显是挑事,看戏不怕太高,我怎么就看不出小女孩有“疑惑的眼神”?况且接待外国政府首脑,千挑万选出来的孩子,不会那么不懂事,不顾大局的露出“疑惑的眼神”,旁边那些大人们,就不会呢!显然,“十分尴尬”的气氛,完全是媒体想象的。

这篇报道的记者不知有没有出现在现场,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他认识“福”字,知道怎样才是“正的”,而不是倒的、歪的;但他也只是一个半吊子,还不知道,中国人有将福字倒贴的习惯。

(二战时期的老照片,瞧,德国坦克上倒贴着一个“福”)

这个习惯或习俗是从什么时候兴起的,难以考证,从上图来看,至少在黑白照片的时代就已经这样了;可也不是所有人都把福字倒贴,大概一半对一半吧。在国内这种贴法流行起来,大概也是很晚近的事,不然约定成俗的事,不可能有人反对。

网上有不少人反对把福字倒贴,有的则反对把福字倒贴在大门上,说水缸鸡圈上可以。各种理由,其实都是文字游戏。比如我看一个长须飘飘的“国学研究者”作视频说:福字为示字旁,右为“一口田”,意为家中有口有田,足以向人夸示,那便是福。本来口(即家口、人口)在田上,如果倒过来,人就翻到田下去了,很像入土,很不吉利,所以不该把福字倒贴。乍听起来,有点道理,可再一想,就发现此人是“想当然”了。因为福字之形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福属于会意字,本意是一个人两手捧着酒坛把酒浇在祭台上。怎么能拿“一口田”说事呢?一知半解还出来显摆!

福字在清代犯了顺治帝(名福临)的御讳,但因为福字太常用,禁用它有“夺天下之福”的意思,所以清代并不避讳福字,但写字时需要缺笔。下图是顺治帝之子康熙御笔写的“福”字。

这个“天下第一福”可没倒过来。如果把福字倒写,在文字狱厉害的清代,假如被小人上纲上线,诬告到官府,恐怕脱不了将先帝顺治爷头朝下吊起来的恶咒之嫌。故此我猜测,将福字倒贴,是相当晚近从民间而起的风气。大家可以从老图画、老照片里,还有老房子的福字构件上找找,看福字倒不倒?

福字倒贴,主要取“福到”的美意。可是“到”与“倒”毕竟不同,到还只是音同,可“倒”却是音形俱同。福“倒”了,跟油瓶子打翻了似的,有何美意?好东西颠倒过来,意思也反了。

而且,“福”到了,为什么不让“禄寿”一起“到”呢?福禄寿一家嘛!不过可以想想,假如哪家老人过寿,你跑去献一个百寿图,结果寿字全倒着,你猜老人会爱你还是打你?寿字如此,福有何例外呢?

(福禄寿三星)

可见将“福”字倒贴,只是多事之人的突发奇想,是经不起推敲的。不知为什么,忽然就流行开来了。

一般来说,剪纸的福字,不适合倒贴,因为剪纸上会有其他吉祥图案。梅姨倒拿的福字,就是一个字,她不认得,拿反了也正常;当然也有可能,那被英国记者写得“眼里充满了困惑”的小姑娘,正是她告诉梅姨夫妇,说在中国福字如果倒过来,有“福到”的意思,于是梅姨就乐呵呵地把福字倒过来了。结果一件其乐融融的事,被英国媒体写成那样!

总之福字倒贴是个有趣的新习俗,蕴含着美好的祝福与期盼。你愿意怎么贴就怎么贴,何必劳烦各路国学大师们玩拆字游戏,做些无谓的吓人解释?心情舒畅不闹鬼,就是福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