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了解AF的工作原理——正确使用AF。

 黄振翔 2018-02-05
上文书留下了【两个(几乎)——需要更进一步的了解AF的工作原理并正确使用AF】的“辫子”,那么今天,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了解AF的工作原理——正确使用AF。
AF——英文:AUTO FOCUS 的缩写。中文意思:自动对焦(聚焦)。
选择能够以最快速度精确自动对焦的相机,是我们每一个摄影者购买或者更新为更高档相机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对于那些,大多鸟类身材娇小的鸟类摄影的拍摄者来说,更为重要。AF系统已经出现了30几年,虽然尼康佳能等厂商,在不断的向我们提供更快更精确的AF系统和更多的对焦选项,但,它仍然存在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AF系统往往不知道摄影者希望在哪个点上精确对焦。甚至有很多时候,即便是你已经选择了AF点,进而按动了快门儿,但,出来的片子的焦点,却与你的选择相违背。即便是那些最有经验的摄影师,也经常被搞得焦头烂额。为什么?
在配眼镜儿的时候,医生会让你佩戴不同规格的镜片,从中确定两片最适合你的双眼的。很多年前的相机手动对焦系统以及诞生于80年代的AF对焦系统的对焦形式,也不外乎是反复旋转对焦环,寻找被摄主体边缘的反差,使被摄主体从:散焦-合焦-散焦-再合焦-拍摄的过程,区别仅仅在于手动和自动。那么,现代数码相机的AF系统,又是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寻找被摄主体的边缘的反差,来达到精确合焦的目的呢?它们就是“对比侦测”和“相位侦测”。下面就先分别简单说一下儿这两种对焦模式。
一,对比侦测(反差式):相机对焦系统只搜寻被摄主体边缘的对比度,驱动镜头,沿着指向被摄主体的轴线改变对焦点,并在每个对焦点上获取影像。先将在每一个焦点上获得的影像数字化,求出图像的反差值。再将每一个焦点上得到的反差值进行比较,得到最大值,驱动镜头,将焦点放置于反差之最大的焦点上,即得到正确的焦点完成精确对焦。
反差式对焦的最大优点,就是对焦精度高。而其致命的缺点是对焦速度缓慢。目前大多数的DC以及当你在码单反相机中选择数:“三脚架”-“即时取景”模式时被使用。
二,相位侦测:感应器将镜头传来影像的自动对焦取样儿区域分为两半儿,生成两幅图像,通过一字和十字感应器,对它们进行比较。这两幅图像之间的反差随着对焦点被移进和移出而变化。当两幅图像同相或错位对齐时,也就意味着被摄主体已经达到“精确对焦”。非常幸运的是,相位侦测系统,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能够基于相位侦测到的反差信号来判断图像错位的程度和方向,并且准确的告诉镜头驱动模块,应该将镜片向哪个方向移动,并且在准确焦点位置的时候,相位侦测系统可以准确的知道当前已经处于合焦状态,相机随之可以迅速而精确的使图像呈现清晰对焦状态,而不需要再重复来回移动对焦镜片组。因此,理论上讲,拥有更多十字感应器的相位侦测对焦系统的速度更快更准。其缺点是,需要足够的光照并对镜头的最大光圈有要求。目前单反数码相机的AF系统均采用此模式以及当你选择:“手持”-“即时取景”模式拍摄时,也将被使用。
至此,我们非常简单的了解了数码单反AF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理论上的优缺点。完啦?没有!现在我们进入“正确使用AF”环节。
很少有理论上提到,而尤其在鸟类摄影实践中,却经常会出现的“移焦”(也有摄友叫它“飘移”等等的词名)现象。也就是说,在我们已经按照在【了解并熟悉你的器材——鸟类摄影相机之设定】一文中所讲的:“拍呆版:首先,进入相机菜单,将AF-S和AF-C的优先选项调整为:对焦。这一点非常重要!三脚架+遥控器+反光板预升+AFS-S+仅用AF-ON对焦(快门儿仅负责释放拍摄)+点测光+光圈优先+最低原生ISO+RAW格式”进行了设置,也明明在目镜里选择了对焦点,并且也看到取景器内的对焦显示灯点亮,甚至也听到蜂鸣器因准确对焦而发出的“嘟嘟”声后(当然,如果有很多摄友在一起进行拍摄的时候,降低或者关掉那“嘟嘟”的声响,尽量不干扰他人,您肯定会受到更多的尊重),才按下快门儿的,可出来的照片的合焦点却还是“跑了”,“飘了”,“移了”... 总而言之就是,主观被摄主体没有能够精确对焦!怎么回事?好,现在我们再来回头看一下儿,前面刚刚说过的被单反相机使用的AF“相位侦测”系统所遵循的工作程序:首先是寻找反差,既“反差优先”!!!当你尝试多次按动AF-ON按钮时,只要每次都能听到极为短促“咔咔”地声响,在镜头处传来的时候,说明你在每个上一次按动AF-ON按钮后,虽然对焦显示灯点亮,但,主观被摄主体并没有做到精确对焦(通常,由于变焦镜头结构的原因,会比定焦镜头出现类似情况的比率更大) !其次,当AF系统,在你指定的对焦点处,没有侦测到明显的反差,不足以使被指定的点做到精确对焦的时候,AF系统便开始在其他“有限距离”内,迅速地“寻找”其它的最大反差点进行对焦,而此时的这个对焦点,却不是你所想要选取的。取景器内对焦点的面积很小,相对于整个画面,它甚至小到几乎确实成为了一个“点”。但,就是这个“点”,在实际被摄主体上所选取的对焦面积,会大于你在取景器内看到的对焦点的面积!也就是说:在这个实际的对焦点的面积内,很有可能出现了符合AF“距离次优先”属性的距离的差别!至此,我们必须说:AF毕竟不是人眼!这也就是在鸟类摄影实践中,通常个体较大的;反差分明的(如冠鱼狗等);或者是虽然个体较小,却背景单一,色彩分明的鸟儿们,相对容易做到精确合焦,而那些拍摄环境复杂,鸟儿个体较小且没有明显反差;与相机的距离超过正在使用的镜头的物距极限等的鸟儿们,很难做到精确合焦;现场按100次快门,回家后,却要扔掉99张的重要原因!当然,在其他类摄影实践中也会遇到如此不能精确合焦的情况,例如,在拍摄侧面人像的时候,尽管你把对焦点选在眼睛上,但很有可能,由于侧脸部面颊与头发,形成的反差,干扰了AF的正确判断,令主观对焦点——眼睛脱焦。再例如,类似的现象几乎经常会出现在风光摄影中,但只是由于在风光摄影中超广角,小光圈儿,超焦距的运用所带来的大景深,其对整体画面之影响很难察觉罢了。好了,我想现在你似乎应该明白,该如何正确使用AF了。如果,确实您还有某些疑问,那么,欢迎您留言,咱们共同交流探讨,一个目的就是:共同提高咱们的摄影水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