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为南明屏障的四十万大军,却眼睁睁看着自己国家被灭,袖手旁观

 潇潇雨ekg9m5f4 2018-02-05

公元1644年,也是崇祯十七年,这一年,李自成的部队攻陷了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杀,同一年,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继位,史称南明弘光政权。

其实,历史是给了明朝机会的,北方虽然有刚刚在一片石败退的李自成和虎视眈眈的多尔衮,但明朝还拥有整个江南地区,况且明朝自从朱棣迁都北京后一直实行两京制,在南京还拥有一套完整的行政班底,只要部署得当,南明就算不能重新统一江山,起码也可以划江而治,成为另外一个南宋,但是事情的发展却让人十分无奈,坐拥半壁江山的南明弘光王朝仅仅持续了一年的时间便土崩瓦解。

在弘光政权建立之初,为了防止清军南下,兵部尚书史可法在淮安、扬州、庐州、泗州部署四道防线,分别由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统帅,也就是著名的江北四镇,在此之前,大明朝仅剩的两只直属主力作战军队,一只两年前在孙传庭的带领下于柿园一役被李自成消灭,另一只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在吴三桂的带领下投降了多尔衮,四镇的军队虽然不是主力一线部队,且缺乏作战经验,装备差,兵油子多,但作为明朝仅存的防御力量,四镇军队加在一起差不多有40万,如果能同仇敌卡,上下一心,将士用命,还是有机会阻止清军南下的。

但是,事与愿违,刚刚成立的弘光政权虽然控制着富庶的江南地区,但由于之前崇祯皇帝要平定内乱,江南地区的赋税全部都要上缴北京,导致朝廷根本没有钱来养这么一支庞大的军队,南明朝廷被迫同意各镇可以在自己的驻地征收赋税养兵。

如果说要从历史上找一个与此相似的例子的话,那就是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明朝的江淮四镇不仅拥有在驻扎地征收赋税的权力,而且还可以负责当地的民政,他们名义上是南明的官员,但实际上是一个个利益集团。他们手里的40多万军队从名义上说是明朝军队,但是从现实中说,他们更像各镇统帅手里的私兵,各镇统帅在自己的驻地,显然成了一个土皇帝。而此时的弘光政权,四镇的顶头上司兵部尚书史可法基本不能调动四镇,气的史可法大骂:“斩四镇之头,悬于国门。”

有了私心变没了进取之心,面对即将南下的清军,刘泽清在淮安大兴土木,建造王宫般奢华的宫殿。黄得功、高杰为了争夺扬州而大打出手,完全不顾国家利益,而后四镇统帅又不顾大敌当前的形式调动主力截击打着清君侧名字起兵反叛的左良玉,四镇出兵左良玉其实也完全出于自己的私立,从江淮四镇的角度来看,左良玉的到来纯属抢自己的饭碗,就在江北四镇与左良玉窝里斗的同时,给了北方的清军极佳的机会,多尔衮命令清军主力南下。面对南下的清军,四镇的情况又变了,面对左良玉最多是抢地盘的问题,而清军却是来灭国的。已经形成了一个个利益集团的军阀自然不会为了所谓的朝廷,去拼光自己的老本。所以清军南下之后,除了黄得功之外,其余三个军阀没有抵抗全部投降。黄得功战死之后,他的属下也选择了投降,至此,南明弘光政权已经丧失了自己所有的军队。

高杰驻守徐州:高杰实力最强,可是后来高杰在已经暗降清朝的睢州总兵许定国安排的鸿门宴上被一刀剁了,后清军南下,高杰部将李本深、杨承祖、李成栋、胡茂祯等人率军在扬州、瓜洲一带降清。

刘良佐驻寿州:和高杰都原是李自成的部下。弘光元年,多铎率军攻打江南,刘良佐率领堂堂十万大军不战而降。

刘泽清驻淮安:时常谎报战绩邀赏,真要有事儿比谁跑的都快。弘光元年,多铎兵围扬州,史可法传檄诸镇发兵援救,刘泽清却逃往淮安。淮安失守,最终投降了清军。

黄得功驻庐州:四镇唯一坚守至死的总兵。清军刚渡过长江,弘光皇帝朱由菘就弃守南京,逃跑了。黄得功正收兵驻防芜湖,迎弘光帝,不久,黄得功率军在荻港与清兵大战。此时刘良佐在岸上大呼招降,黄得功怒斥他,突然一箭射射穿喉咙,于是抽出刀自杀。其部下挟持朱由崧作为投名状,投降清军。

总结:江北四镇本来是弘光政权倍加倚重的军事屏障,然而,在弘光元年清军大举南下之时四镇军队几乎未作任何抵抗即相继投降。一方面是由于弘光朝廷内部的倾轧争斗十分严重,导致各将领离心离德,不愿效命;另一方面则在于大多数四镇将领根本不受弘光朝廷的约束,他们一贯飞扬跋扈,将军队视作自己的私产,在战争中向来以保存实力为最高行动准则,四镇军队的相继降清直接导致了南明江北防线的瓦解,坐看弘光政权的被清军消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