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诗歌的成败取决于有无意境。意境的成败又取决于有无意象,因为意境是由若干意象构成的;没有好的意象,也就没有意境,没有意境也就没有诗味。
请看唐代刘长卿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首诗的意境是,通过借宿山村所见所闻,展现了严冬山村艰辛的生活画卷,表达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者的同情。
诗的意境是由“苍山”、“白屋”、“犬吠”、“夜归人”等意象支撑起来的。没有它们做顶梁柱,这首诗的意境大厦就会坍塌。
意象与物象(客观物象)有着质的区别。
请看“苍山”。“山”是客观物象,但是加上一个“苍”字,就给人以“苍茫、愁怅”的感觉——“苍山”已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意。
再看“白屋”。“屋”,是客观物象,但是加上一个“白”字,就给人“贫寒”、“洁净”的感觉——“白屋”已融入了诗人同情屋主人的主观情意。“苍山”和“白屋”两个意象交相辉映,诗人注入其中的情感愈加强烈。
从上面讨论可知,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的主观情意。二者融为一体,就具备了诗的两大要素(情意美、形象美),因此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二、意象与意境是何关系?请看下面的类比:
客观物象→意象(融入主观情意)→意境
泥 土 →砖瓦(经过人的加工)→大厦
(体现人的意图)
“泥土”是客观物象,人们为了建造“大厦”,将它加工成“砖瓦”;这时的“砖瓦”与原来的“泥土”已有本质的区别。它们是经过人的加工的,并且体现了人的意图的新事物。
“大厦”是由“砖瓦”等建造的,但建成后的“大厦”,成为人们生活、工作,能避风雨的住房;与个体的“砖瓦”又有天壤之别。
以上类比想要说明的是:意象来源于客观物象,但又不同于客观物象,它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意。意象构成意境,意境大于意象;意象服从意境,意境统帅意象。
三、意象的分类。
A、按意象性质可划分为:
1、自然界的 ,如红日、朗月、凄风、苦雨等;
2、社会生活的,如恶战、独裁、海选、廉政、金婚等;
3、人类自身的,如丹心、慧眼、巨手、铁拳等;
4、人的创造物,如长城、运河、华居等;
5、人的虚构物,如神仙、鬼怪、天堂、地狱等。
B、按运动状态可划分为:
1、静态的,如孤舟、沉璧、枯树、春泥等;
2、动态的,如云破、月来、花弄影等;
C、按表达手法可划分为:
1、比喻性的,如(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雨、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2、象征性的,如芳草美人、梅兰竹菊、牛鬼蛇神、风雷雨露。
四、意象的组合方式。
1、直接拼合,意象与意象之间不用连接词语。 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又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2、比兴组合,用比喻性的意象引出要歌咏的意象。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比喻性的意象)。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又如“大麦黄,小麦黄(比喻性的意象),姐姐出嫁妹妹忙。”
也有前一个意象与后面意象不是比喻关系的(有的只为后面提供韵脚),如“红公鸡,绿尾巴,张家二姐会当家。”
3、对偶组合,前面意象与后面意象是对仗关系。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流”。
对偶组合方式扩大了意象组合的时间和空间,是丰富意境的法宝,且符合读者的心理需求。
还有其他组合方式,请诗友补充。
有人说,要想提高诗歌的质量,必须重视意象的研究和运用。这话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