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获得清静自然的生命?

 林小霖 2018-02-05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琢玉成叶

《列子·说符》中有一则琢玉成叶的故事。宋国有个刻玉的工匠,非常心灵手巧,有一次,这个工匠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呕心沥血,将一块美玉雕琢成了楮叶。这个工匠雕琢的这片楮叶,小枝粗壮,叶片如纸,密生绒毛,茎脉清晰,边缘如锯齿,将这片玉楮叶放在真楮叶中,根本识别不出哪片是真楮叶?哪片是玉楮叶?可谓乱真之作。这个工匠由此技巧被宋君赏识,获得丰厚赏赐,并得以在宋君身边雕琢各种玉器。

琢玉成叶(资料图)

列子听说这件事后,感叹道:“如果天地生育万物,要三年才能有一片树叶,那么这个世界的树叶也实在太少了啊!所以,天地只是凭借大道的运化,自然地造设万物,而不会依赖一点点的巧智之术,所以天地生育万物的真正巧智,是没有一点巧智啊!”

《列子·汤问》中还有一个关于两个孩童辩日的故事。有一次孔子往东游历,在路上看见两个孩童在争辩着什么。于是走近这两个孩童,问他们原因,一个小孩子就说了,“我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是离人最近的,到了中午的时候,太阳就离我们远了。”而另一个小孩却反对这种说法,认为是日出的时候,太阳是远离我们的,而到了中午离我们就近了。

一个小孩解释他的理由道:“日出的时候,太阳大如车盖,但是到了中午,太阳却只有盘子那么大。太阳只有一个,那么看上去大的,就是离我们近,而看上去小的,才会离我们远。”另一个小孩听到这里,就说了:“日出的时候,气温较低,可以感觉到清凉,而到了中午,气温上升,日晒出汗,都可以感觉到炎热。那么,太阳只有一个,难道不是热的离我们近,而凉的离我们远吗?”

孔子听到这里,脑袋都大,也不能分辨孰是孰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孔子知识渊博,什么都知道呢?”

两小儿辩日(资料图)

放下巧智,才能获得清静自然的生命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天下真正的智巧是没有智巧,是自然的应化;真正看清事物的本质是不去争辩,不去执着于自我的对错。天地万事万物各有其道,变化莫测,谁又可能用狭窄的智巧和单方面的角度,去真正认识这变化之道呢?

运用巧智之心,表现自我的聪明;执着自我之念,证明自我的正确。当不小心落入这个思想的樊笼时,离道就远了。大道无边无极,没有框架,没有界限,谁又怎么可能只用一个小小的巧智,和狭隘的立场来表达大道的真意呢?

放下分辩,才能绽放更美妙的生命(资料图)

生活在现实世界中,为了生存的利益,又会有多少人能放下巧智,放下分辨呢?社会的生存模式已经成为思想的樊笼,谁又愿意打破呢?但恰恰是打破思想的樊笼,放下巧智,放下分辩,才能绽放更美妙的生命,清静自然的生命。

为了现实生存的需要,不可能不用巧智之心,不可能不去辨清获取利益的方向。当这种巧智和分辨,成为社会规则,成为生存斗争的工具和方法,人类不得不从表面上接受这种模式,但内心深处的排斥,却又时不时地涌现出来。于是,身体疲惫,精神抑郁,心灵纠结,百病丛生。于是,越来越远离自然之道,内心不得清静,生命变得沉重。

当我们慢慢成为琢玉成叶的宋国工匠时,我们再也分辨不清哪片才是真正的树叶,哪片才是真正的玉,当我们慢慢成为辩日的两小儿时,我们再也分辨不清那太阳也只是两小儿自我眼中的太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