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心理对孩子心理的影响——家长心理是培养孩子心理健康的关键

 百眼通 2018-02-05

文丨心援网 图片来源网络

(一)培养身体上的完好状态

我想大家对健康两个字都有一定的理解,对心理健康这四个字也有一定的理解,但我觉得大家还是有必要再重新认识一下他们。先从健康入手,1948年,国际卫生组织对健康这一概念作了新的诠释,即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很多人头脑中的健康,仅仅是身体上或生物性因素带来的后果,而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可能是我们考虑得比较少的。在众多的心理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几乎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源自于适应。其实在适应过程中,身体是基础,心理和适应能力在当中都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不管我们的孩子以后发展到什么样的水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健康都应该是最基础的保障。

当我们对健康的概念有了一定了解后,我们进一步的去了解身体健康的概念,或者说我们对国际卫生组织的健康概念做一个详细的解读。身体上的完好状态就是指吃饭正常,睡觉正常,身体发育正常,各种机能正常吗?其实不是。1950年,国际卫生组织对身体上的完好状态做了一些具体的规定。我们可以说几条指标供大家参考一下,比如说头发有光泽,无头屑;牙齿无空洞,无痛感。在比如走路的姿态,行动的姿态协调等。现在的家长抓住了智育,让孩子成绩好,也抓住了美育,让孩子多才艺。德育呢?家长们是意识到它很重要,却没有相应的行动来增强这方面素质的发展。而体育方面呢?更是被家长们忽视。

(二)培养精神上的完好状态

我们都很想知道一个人的精神上的完好状态是什么样的,怎样叫做精神上的完好状态。在这里,我想用四个指标来解释。首先,积极状态就是完好状态。那又怎样理解积极呢?很多人都认为积极就是去做,动作快,他要去做。有时候我们发现一个人特积极,但他却像无头苍蝇一样,做一些无效的事情。那这种状态能否叫做更高质量的积极呢?他们认为积极就是反应速度快。关于身体上、行为上的积极,我想大家就会有大量的案例可举,如撒切尔夫人的父亲告诉她,女儿记住,永远坐在第一排。坐在第一排的意思是积极,做什么事情跑得快就是积极。那到底什么是积极呢?我想用一个更贴切的说法来解释,积极既体现在行为上,更体现在思维上。第二,向上是精神上的完好状态。向上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我们物质的东西,衣服要穿好的,手机要玩好的,开车要开好的,这些都叫向上。其实,精神上我们也有一个向上的状态。很多中年的家长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就是人们经常说的人生如戏,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出来亮相一回,我们经常感觉有人这一相亮得很精彩,有人这一相亮得很窝囊。那么我们精神上的完好状态就表现出我们所向往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如我们特别强调一个人做事讲分寸,做事豁达。借曹雪芹的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无疑是精神向上的一个标志吧!第三,叫轻松。轻松在我们心理健康、精神健康上,它表现出一种状态,叫做能过较为自如地应对生活、工作带来的压力。最后一个指标叫做愉快。在没有事情干扰的情况下,人们的心境,心理学上用心境这个词。心境是指在弥漫状态下持续的给生活的所有活动打上色彩的这种心理状态。有的人心境调子高一些,也就是他平时的状态都是比较愉快的,有的人调子低一些,但是他在一个正常的状态内。而有的人呢,他平时没事的时候,他的状态是比较低落、情绪比较败坏的状态。那这种肯定就不能叫做完好状态。虽然我们不能够随时随地保持一种激动、昂扬、兴奋的状态,但轻松、愉快的状态是我们讲的一种喜悦心情,这是值得我们追求的。

(三)培养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刚工作的人要适应,发生了变故要适应,那么什么叫适应?适应从哪里开始?我们把它分为四点供大家参考。适应的而第一个环节是接纳,什么是接纳呢?我讲一个事情可能有助于大家理解。相信不少人都有过补牙的经历,刚刚补上的新牙在嘴里很不舒服,医生会给你讲千万不要去舔,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去舔过,有可能要舔,因为刚不上的地方很不舒服。那时候牙齿的正常功能没办法正常发挥出来,我们的身体也随时感觉到不舒服,这就是我们中国老人讲的,一脉不合,终身不安。直到有一天,你感觉不到这个牙齿的特别存在了,你的机体才接纳了这个外来物。这种状态我们是不是能够理解为在心理上一样,我们到了新环境,我们不喜欢这个新环境就好像一颗刚刚安上去的牙。你的内心状态无法正常,你也无法融入到这个新环境,所以接纳是适应的一个开端。

适应的第二个环节为了解。接纳了环境之后,要了解环境,只有了解了环境你才能更好的适应。曾经有人从北京回来说北京生活部方便,我大为吃惊,问理由。他说他走了一个小时都没有找到吃饭的地方,于是我明白了,他对北京的不喜欢在于对北京的不适应,而不适应的核心又在于对北京的不了解。有句老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事事难”,这也就是说我们对家里的情况很了解,一旦到了陌生的环境,我们就会出现一些焦虑,一些对环境部适应的症状。

在适应的四个环节中,接纳和了解,我们理解为它是前提,后面的两个环节是目的,当我们接纳、了解环境之后,我们才能更好的利用和改造环境。只有利用了环境,利用了自身因素,我们才能够最终达到改造环境、改造社会的目的。

(四)远离“梅花情节”

自古文人墨客描述梅花,好像对它有一点是特别强调,即傲霜挺立,不怕严寒。我在这是想借这个“傲”字。梅花傲霜挺立,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傲的状态,它是否能有很好的适应状态,它接纳环境了没有,它傲然与环境相对立,那么当它处于傲然状态,它也不太可能会去深入的了解环境 。当然,没有了接纳、了解这个前提,利用和改造也就成了困难。

有傲霜挺立的人我们把它叫做有梅花情节的人。有梅花情节的人表现有两种。第一种叫弱刺激、强反应。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给了一个公式,叫做S—R,S的意思是刺激,R的意思是反应,刺激和反应之间是一种怎样的联系呢?在一定的刺激范围内,弱刺激往往引起弱反应,强刺激往往引起强反应。而有梅花情节的人刚好相反,它违背这一规律,常是弱刺激引起强反应。因为他随时熬着,你看他傲着的这种状态实际上是一种紧张的状态,没有放松。没有放松就会经常对生活中的风吹草动做出不恰当的反应。第二种是拒绝求助。一方面他内心特别虚弱,另一方面,他不求助,就像我们经常说的,大落牙齿带血吞,我知道人们描述这个状态通常是说需要坚强,但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理解,打落牙齿带血吞,不吐出来,吐出来怕人看见,人家看见了会来帮我,而我是拒绝求助的,凡是帮我都是伤我的自尊心。我想给各位家长一个概念,即适当的求助是心理健康的表现。能做的自己做,当我做不到的时候就求助,这是不丢人的。这刚好是借助了环境的力量使自己生存得更好的一种做法。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做成功妈妈,与您共同见证孩子的成长!

你 可 能 错 过 的 精 彩 内容(关注公众号《做成功妈妈》,在公共号里回复标题前面的数字即可查阅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