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越窑青瓷之美

 艮东泽 2018-02-05

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创造了十分百富的陶瓷器文化,由陶器发展成瓷器经历过十分漫长的时间,虽然说瓷器是在陶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也并非是任何陶器都成发展成瓷器,其中有很多因素,这里且不一一细说,有心的朋友可以去找找相关的资料。

而越窑则是作为我们国家或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制出瓷器的窑口,现在知道的人并不多。在古越地区,当地人因长期制陶积累了很多经验,慢慢的由【软质陶】至【硬质陶】到【原始瓷】等大概三个时间上面的发展历程。终于在东汉末期也就是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184年-220年)这一段时间之间,成功烧制出成熟瓷器,并且在历史上创造出了举世闻名的【青瓷文化】,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制出瓷器的窑口。

我们现在所说的【越窑】一词最早能够在茶圣陆羽的《茶经》中发现,他在书中所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这里所说的【邢瓷】指的是白瓷,而【越瓷】指的便是【越窑青瓷】从陆羽《茶经》的这句话可以看出陆羽本人或是当时社会上越窑青瓷的地位要略高于白瓷器,不要需要注意的是,唐代时期,邢窑白瓷与越州窑青瓷都作为贡品向宫廷进贡。

越窑青瓷胎骨相对来说比较薄,而且施釉讲究均匀,釉色青翠莹润,典雅大方又不失高贵。在唐朝时期越窑青瓷不仅仅只是作为上贡朝堂之物,同时也是当是重要的外贸瓷种。

由于在唐朝的时候,当时全国兴饮茶之风,不分身份。特别是唐朝时期的文人对茶更是情有独钟(李酒仙不在此例之中)而【越窑青瓷】的釉质温润如玉,青绿中稍稍带了带闪黄的色彩更能完美地将茶汤的青绿色烘托出来,所以越窑青瓷在当时受到了很多文人雅士以及皇家贵族的喜爱。在唐早期或以前,人们烧制的瓷器大多以摆件器具等立型器为主,而到了唐晚期时,由于茶风盛行,便出现了出现了荷叶式、花口式的盘和碗。

早期时越窑青瓷以素面青色为主,发展到后面慢慢的出现了划花、刻花、堆贴和镂空的纹饰。以划花为多。常见的纹饰是花鸟、水草和人物等。而到了晚唐时期,越窑青瓷被代称为【秘色瓷】同时秘色瓷也是越窑青瓷中的精品。秘色一词的来源便上此文题中的出处——诗人陆龟蒙诗篇《秘色越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隋唐五代时期是越窑青瓷发展最为昌盛的时期,窑场扩大、作坊激增。仅上虞县就有28处。而且在朝堂的带动下,设立贡窑,正因为如此,越窑青瓷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要知道但凡朝堂能立贡窑的皆非俗品。这正是因为在这种被重视的刺激下,很大程度的刺激了其生产工艺与技术水平。同时,由于越窑青瓷很受文人的青睐,便引来了一大堆诗人以此为素材,创作了很多相关的诗词。我们现在通过这些前人留下的诗词也能看出越窑青瓷在当时的特点。

比如孟郊的“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许浑的“越瓯秋水澄”等等还有很多,通过这些诗词,不难发现越窑瓷的釉色特点,或碧玉般晶莹,或嫩荷般透翠,或层峦叠翠般舒目。

到了南宋时期,由于【斗茶】之风盛行,使产于福建的建窑黑瓷慢慢的取代了越窑青瓷,且在当时其他的瓷器种类也都发展起来了,比如之前提到过的汝窑、定窑等等,且这类瓷器的烧制成本相对于越窑青瓷要低,慢慢的越窑青瓷便没落直至完全停止烧制。写到此处,小编甚至还能听到越窑青瓷在大唐时期,在霓裳羽衣舞前发着的淡淡青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