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徐珺:线务“四小工具”蜚声业界 采访徐珺,约在吴江路旁的张园大客厅。上午八点半,徐珺开着电瓶车准时出现,把车停好,拎起放在踏板上的工具包,背一弯腰一挺,15公斤重的工具包顺势上了肩。“11号有个宽带报修,我们先去看看,走。” 徐珺的这个工具包,大小像个空乘专用的跟舱行李箱。里面装了些什么?记者很好奇。打开一看,一层一层码放得很整齐:笔记本电脑、专用PDA、查线仪、内窥镜、头戴灯、光纤熔接仪、光纤护套、米勒钳、切割刀、热熔套、几大盒不同规格的冷接嘴、硅胶枪、吹管器、穿引头、牵引绳、控油瓶、酒精、无纺布、湿纸巾、收纳盒、乳胶手套、抹布、鞋套……“这个包‘老价钿’了,里面的光缆施工工具,抵得上外面杂牌工程队的全部‘行头’,这还不算那些‘秘密武器’呢。”随行的师傅开玩笑说。 师傅口中的“秘密武器”,说的是徐珺和伙伴们一起发明的光纤暗管入户“四小工具”———吹管器、穿引头、牵引绳、控油瓶。“四小”蜚声线务员“江湖”,在德国莱比锡世界技能大赛上露过脸,记者也早有耳闻。不过,能听徐珺亲口介绍,还是很有意思。 2009年,上海电信启动大规模“城市光网”改造建设,徐珺所在的西区局静安、长宁这一块,老洋房、新式里弄、石库门、棚户区、老公房、高端公寓……各种建筑类型一应俱全,光纤入户环境之复杂,超出想像。现成的工具和施工手段,一下子变得“水土不服”。 延平路上有一栋大楼,一梯八户,八户人家分别对应八根暗管,八户人家入户时间、装修情况又各不相同。如何在管路混乱复杂的情况下,判断出每户的暗管是否通畅,着实令徐珺挠头。打头阵的工业内窥镜先上,一分钟后管道一拐弯,价值50万元的内窥镜顿时“眼前一黑”。现场陷入僵局,徐珺却灵机一动:找来几段和暗管口径一致的管子,暗管的另一头贴上餐巾纸,这边往管子里猛吹气,如果暗管另一头的餐巾纸被吹掉,说明这条暗管走线OK……“四小”中的“吹管器”就此诞生。此后陆续上阵的牵引绳、穿线器和控油瓶,它们的问世也和吹管器一样,都是正规工具失效时“脑筋急转弯”的产物,虽然只有几元、几十元成本,但最关键的是能解决问题。根据企业统计,“四小”推广之后,上海电信的暗线穿通率,从一开始的10%骤然提升到52%。 随着光网的一步步普及,徐珺的“草根”发明创新也同步刷新:他采用新旧材料结合而成的室外布线工具,解决了老旧小区的光纤入户难题;为吊顶量身定做的遥控“布线机器人”,令商务楼的布放效率大提速;首创光网施工工作包台,让线务员可以在逼仄的环境中完成精细的光纤连接操作;带废纤收纳盒的切割刀,确保容易伤人的废光纤不落地…… 别小看这些创新不够“高大上”,它们中有五项已取得国家专利。2014年,徐珺团队率先测试国际上最新的隐形光缆布线技术,这也是中国第一根被成功布放的隐形光缆。隐形光缆看上去像钓鱼线,可以用硅胶固定,不仔细看的话,几乎无法发现。两年多的反复“烧脑”测试,最后浓缩成一本《FTTH隐形光缆操作方法》教程。转眼之间,徐珺成了新技术的热心“传道者”。 虽说只是技校毕业,但论起“传道”资历,徐珺算是“老司机”了。这些年,他和伙伴们以差不多两年一本的节奏,相继推出相关的技术手册和实用教程。2004年,《徐珺宽带操作法》;2007年,《用户终端维护》;2010年,《FTTH装维实用教程》《线务技师/高级线务员技师》《宽带终端安装维护》;2011年,《暗线入户操作法1.0》;2013年,《武装你的智能手机,让它成为装维利器》…… 最近两年,徐珺将注意力转到了网上:他在自己工作室辟出一间录播间,陆续拍摄了《暗线入户操作方法》《装维特殊盘缆方法》《光纤切割刀基础知识》等九部视频教材,视频中每个操作环节都有特写镜头,技能方法、服务经验毫无保留。部分教程的简化版眼下已被网友放上优酷和线务员聚集“刷屏”的网站、QQ群,引来留言跟帖无数,最多的评论是:“一看就懂、上手就会,强!” “群里的留言有点赞有提问,更多则是分享自己碰到同样疑难杂症时‘手起刀落’解决问题的绝活和快感。这个时候,我好像看到了年轻时的我。”聊到这里,徐珺有点动了感情。 ■记者朱伟 |
|